近期,水泥内参对一种少熟料、无熟料水泥生产技术进行了报道,引起行业广泛关注。大家对这一生产技术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废物利用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肯定。但也有部分用户担心,利用该技术所生产水泥产品的各种性能,是否能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可以安全的应用于各类工程建设。

鉴于此,该技术研发者再次撰文,委托水泥内参平台对外发布,将该技术的实施背景和研发理念进行详细阐述,并公开了利用该技术所生产水泥的各项技术指标,希望和大家做更多交流。

水泥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商砼、交通、水利、海港、国防等领域,从1842年英国的阿斯谱丁(J.Aspdin)获得英国第5022号的“波特兰水泥”专利证书后,将近二百多年来,经过无数的水泥工艺技术人员共同努力,水泥作为一种产品,为繁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中国作为水泥生产和消耗大国,近二十多年来我国水泥工业发展速度迅猛,2018年水泥产量21.8亿吨,占全球水泥总产量的55%,但总体来说水泥行业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低,水泥生产中要消耗大量的石灰石矿山资源及煤炭、电力,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以我国典型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为例,水泥的工艺流程可以简单概况为“两磨一烧”,每生产一吨水泥要耗电80~90kW.h,耗标煤105kg左右,同时排放出大量的CO2、NOx废气和工业粉尘,加剧了温室效应和大气环保压力。

(点击放大)

从表一可以看出,少熟料水泥适用于各种通用硅酸盐水泥的生产,32.5级水泥熟料仅用15%,42.5级水泥熟料掺量在30%,可以生产M32.5级砌筑水泥、海工硅酸盐水泥、道路基层用缓凝硅酸盐水泥及其他具有特殊性能的水泥,也可以按照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第5.1款对水泥组分的要求,对相应的混合材料进行进一步优化,根据熟料掺量的大小生产相应系列的32.5级、42.5级通用硅酸盐水泥,在标准规定范围内大幅度减少熟料掺量,进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空间。

无熟料水泥原材料来源广泛,充分用钢铁、电力、煤炭及化工企业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渣高效利用率达70%以上,生产工艺流程简单易操作,一般水泥粉磨站均可生产,相关物理性能见表二。

表二 少无熟料水泥配比及物理性能一览表

熟料水泥是什么意思(无熟料少熟料这种新型水泥技术参数公开)(1)

(点击放大)

从表二可以看出,无熟料水泥不用或者少用部分硅酸盐水泥熟料,利用各种工业废渣的特性,通过优化配比,经球磨机或立式辊磨机粉磨深加工,并在外加剂的激发作用下其各项技术指标达到有关标准要求,是一种典型的低碳环保生态型绿色胶凝材料,对于生态保护、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再利用具有重大意义。其性能和传统的硅酸盐水泥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能:早期强度适中,后期强度持续增长,28天强度可达到42.5级水泥标准。且具有水化热低、微膨胀性、良好的抗渗性和抗氯离子及硫酸盐侵蚀能力,但抗碳化性能差,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起砂现象,因此要加强施工工艺管理和养护管理,对混凝土或制品需要充分覆膜保湿养护。

根据无熟料水泥的性能特点,其应用方向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备非承重混凝土制品、泡沫混凝土及其制品;

第二,利用缓凝剂调节无熟料水泥的凝结时间,并根据其具有微膨胀的性能特点,适用用道路建设中的基层和底基层,用作道路基层用缓凝水泥,广泛应用公路建设中。

第三,无熟料水泥具有海工硅酸盐水泥的性能,具有水化热低、微膨胀性,以及较好的抗渗性、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可以配合硅酸盐水泥采用复合式施工,应用于配制海工领域混凝土工程。

第四,由于无熟料水泥抗大气稳定性较差,容易被碳化使混凝土性能下降,但根据其微膨胀性能,可以应用于钢管混凝土,使其在各类结构工程中得到应用。

第五,堆石混凝土技术中,无熟料水泥作为充分利用工业废渣制备的新型低碳绿色环保胶凝材料可以替代传统的通用水泥作为堆石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土,广泛用于水利枢纽、堤防建设、水库抢险加固、工程基础处理及公路建设领域。

第六,可以作为无机水硬性胶凝材料制备软土固化剂,用于固化软土及其他细粒类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地基处理、公路与铁路的路基处理、港口码头的地基处理,堤坝和深基坑围护的止水帷幕,固化疏浚淤泥填筑场地,地下洞穴和矿井采空区填筑,污染土、工业淤泥、河道淤泥、尾矿泥、建筑弃土的固化处理与应用等。

水泥作为一种产品,从应用角度严格来说属于半成品,不管是传统的通用硅酸盐水泥,还是少熟料水泥或无熟料水泥,都应该理性对待。而且水泥的性能是多方面的,不同品种的水泥有不同的性能,不同的工程、不同的用途,对水泥性能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应该选用不同的水泥。任何产品都不具备完美性,都存在这样或着那样的问题,各类通用硅酸盐水泥都有其优缺点,产品都是在实践中持续完善改进,水泥将近二百多年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历史堆存的固废需要解决,新产生的废渣要高值化利用,水泥企业要想生存下去,除了错峰生产去产能和区域协同保价格,还得打破传统的思维,进一步开拓发展思路,最终还得靠技术创新和持续改进,这都离不开每一位水泥人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成果进一步升华并且产业化,把水泥行业由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发展成为绿色环保型的生态产业,促进整个水泥行业的健康、理性、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