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之地钟灵毓秀,孕育出了不少人杰,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因此除了汉人以外,还有很多的少数民族都聚居在巴蜀。对于巴蜀具体所指的范畴,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划分。

宋朝时期的巴蜀是指巴中、重庆、云贵川部分区域和两湖,到了东晋时,巴蜀主要是指涪江流域一带,其中,重庆和成都是重要的节点城市。

两座城正好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处在四川盆地中,可连通东西,又适宜农耕,因此从古到今都是西南极为重要的城市。曾有好事者想要区分出到底是成都更好还是重庆更好,但未能形成统一的定论。

01

同处在华夏这片土地上,成都和重庆既紧密相连又相互竞争,近代抗战期间,两座城都是我国重要的抗日敌后根据地。

1935年,日军在华作恶之气焰日渐嚣张,为了保护有生力量从而更好地抵御日寇,我国沿海一带超过200家工厂搬到了重庆。

为什么要把重庆设为直辖市(邓公为何要设立重庆为直辖市)(1)

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重庆多山地,在地势上天然对防守有力,因此自1935年后,其他地区的重要文物和工厂也都迁到了重庆。1940年,国军将重庆设为陪都,这使得重庆的地位更加重要了。

然而成都也不弱,处于平原腹地的成都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又便于交通,再加上发达的农业和繁盛的人口,向来都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在抗战时期,成都作为敌后大基地,向全国输送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粮食。

同在巴蜀的重庆和成都,就像是相爱相杀的两兄弟,实在难分伯仲,因此难免在资源配置问题上有所拉扯。针对这种局面,有人建议对这两兄弟分家治理。

为什么要把重庆设为直辖市(邓公为何要设立重庆为直辖市)(2)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有专家建议让重庆兼并周边几个县市,然后单独划分成一个新的三峡省。这项建议一开始被国家采纳甚至准备筹建了,但后来不知为何又遭到搁置。

到了1984年,三峡工程涉及到的移民问题亟待解决,国务院总理在仔细调查研究过后,提出了筹建三峡特别行政区的建议。

可惜这项建议很快就被撤销了,因为若是真正执行起来的话,新的三峡特别行政区的地位和作用,会和珠三角一带产生重叠。

为什么要把重庆设为直辖市(邓公为何要设立重庆为直辖市)(3)

所谓特别行政区,是要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出强力作用的,但重庆多山且深在内陆,地理条件存在一定局限,很可能在经济上干不过沿海城市。

02

眼看着方案接连碰壁,于是原本被搁置的“三峡省”的概念又被重新提及。没过多久,这个概念再次被打了回去。因为“三峡省”所预设涵盖进去的范围实在太小,作为中心的重庆位于西北腹地,能吸纳的地区大多只能从陕、豫、川分过来,这种做法在行政上能起到的作用不大。

事情发展到这就陷入了僵局——重庆无法单独建省,而成都又被列为四川省会,如何平衡和区分好这两兄弟的地位和作用呢?

为什么要把重庆设为直辖市(邓公为何要设立重庆为直辖市)(4)

对于“如何安排好重庆”这个问题,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最终得以拍板。当时在邓小平同志主持工作下,国家决定将重庆单独列为直辖市。

这个方案有很充分的现实支撑:

首先,三峡工程涉及到百万移民的安置问题,这些需要被迁走的民众之前大多生活在巴蜀,若重庆真的单独成直辖市,不仅能让移民们尽快安顿,也能让重庆的规模和建设跨入新的阶段。

为什么要把重庆设为直辖市(邓公为何要设立重庆为直辖市)(5)

其次,当时我国已设立的直辖市全都分布在沿海,内陆地区一个直辖市都没有。而重庆作为西南要塞,单独成为直辖市后能集中经济和资源,从而更均衡高效地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第三,重庆单独成直辖市,能为人口过于密集的四川分担一部分压力,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基于当时的国情和发展战略部署,在邓小平同志的拍板下,重庆成了直辖市。

03

其实早在1919年,邓公就与重庆结下过不解之缘。邓公的故乡是广安,和重庆只隔着不到120公里,他曾在重庆预备留法学校念书,因此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和先进的革命精神;1949年,邓公曾任西南军区政委,在任期间他亲力亲为,带着群众进行社会生产活动,还肃清了当时社会的混乱风气。

为什么要把重庆设为直辖市(邓公为何要设立重庆为直辖市)(6)

1965年,邓公到重庆进行视察,重回故地的他没有忘记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在之后的日子里,邓公一直关注着这里的发展,因而一力促成重庆单独成直辖市。

令人惋惜的是,这个符合民族需求和国情的决定,邓公没能等到它真正执行落地的那天。1997年2月,这位93岁的老革命永远离开了我们。

此时距离重庆正式获批成为直辖市的3月14日,仅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为什么要把重庆设为直辖市(邓公为何要设立重庆为直辖市)(7)

今天的重庆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城市。

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枢纽和内陆开发高地的重庆,有着丰富的旅游和饮食文化资源,工商业的发展也很成熟,经济政治地位都不容小觑。邓公若能得知,想必心中一定十分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