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止止,行书、朱文印
.
《庄子·内篇·人间世》: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灾人。灾人者,人必反灾之。若殆为人灾夫。且苟为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
古时候智慧通达之人,都是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生存,然后再去救治他人。自己的生存都不能保证,哪有什么能力顾及暴徒的行为!况且你可知德行与才智是如何传播开来的吗?德行依靠名声来传播,才智依靠争斗来显现。沽名钓誉,难免互相倾轧;好胜斗强,会让才智沦为争斗的工具。两者都会招来凶险,而不足以保证事业的最终完成。而且品行敦厚诚实守信,就难以与人沆瀣一气;不争名声,就难以得到更多人的附和。强行在暴徒面前说教仁义规矩,不就是当面揭人疮疤来显示自己的美德,这样加罪于人,别人必然将罪恶归咎于你,这样做必然为人所害啊。何况如果暴君真能够渴求听信贤能,厌恶远离奸佞,又何需主动去求他改变暴行呢?
落水者的科学救援方法,首先要保证施救者自己的安全,否则只会徒然增加一个落水者罢了。贪图名声、炫耀才智,结党攻讦、沆瀣营私,是快速达成目标的捷径,却不是事业长久获得善终的办法。仅凭一腔热血,枉顾客观情况和对方的感受就要去行动,不但不能获得好的结果,甚至不能被对方所认可理解,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鸿沟。譬如沸水煮石,如何孵出小鸡。
.
.
.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心思专一,不用耳朵去听闻,而用心去思考;不用心去思考,而用气机去感受。耳朵只能听到有声音的事物,心灵只能思考可以认知指称的事物。气机虚若无物,可以映照万物,只有大道能够在虚无中存在。虚无空明,便是心灵的洁净。如果在名利的圈子中,却能够不受名利诱惑,能够采纳建言便说,听不进去就不说。不拉帮结派互相攻讦,一门心思非不得已而不为,就离心境空明不远了。不行走容易,行走却要不留下痕迹就难了。受他人的驱使,往往会敷衍做伪,受自己天性的驱使,便难以做伪了。心灵就像一间房子,将杂乱的东西都清除干净后就会明朗如一张白纸,那些填塞满屋的喜怒烦恼也就不存在了。如果不能清除爱恨妄想,内心躁动难安又如何容纳智慧思想。隔绝耳目感官将所有干扰排除在心智之外,神鬼莫测的大道智慧自然便会到来,何况是人呢!万物都将驯化顺服,这是禹和舜取得其成就所紧守的关键,伏羲和几蘧始终遵循的方法,更何况是普通人!
大道与智慧,潜藏在耳目感官的表面之后,遮掩在欲望爱憎的情绪之下。只有清除这些干扰将心灵清空,才有机会容纳和感知其中的真知,照见事物本来的模样,进而找到驯服事物的关键、善终事业的诀窍。
.
.
.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 孟浩然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
.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论语,再读论语,不亦说乎
易经,再读易经,何处惹尘埃
老子,再读老子,阴阳非类隔天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