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做完了一本五三一本红对勾,正确率达不到一半,一脸无奈的找到你妈妈诉苦,你妈妈告诉你:“功夫不负有心人,宝贝你做题还是太少,再做做就不会错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学生需要纠正的学习心态?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学生需要纠正的学习心态(学生需要纠正的学习心态)

学生需要纠正的学习心态

你真的做完了一本五三一本红对勾,正确率达不到一半,一脸无奈的找到你妈妈诉苦,你妈妈告诉你:“功夫不负有心人,宝贝你做题还是太少,再做做就不会错了。”

你狠羡慕那些学霸,因为老师叫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答得好熟练,然后告诉你他在什么什么书上做过这道题。

于是你认为了:他做过这道题,他做过很多这样的题,他做的题种类很多,所以他能成为学霸。简单地说也就是:多做题可以让你成为学霸。但为什么你没有成为学霸呢?因为你做的题不够多。

其实类似的说法有很多。比如节食或减肥茶减肥的人总说,只要吃得少了排泄的多了就能减肥,如果减肥效果不理想就是因为吃的不够少排泄的不够多。

你觉得这些挺有道理的,但又怪怪的。具体哪里不对劲,你又不知道。但如果我这么一说,你就知道哪里不对了:

“烧香拜佛,心诚则灵;如果不灵,心不够诚。”

你看,就是这么个逻辑吧?这种说法的逻辑是:你必须按照A方法去做,才能达到目的甲;如果达不到目的甲,是因为你按A方法做的不够彻底。

在数学上,很多考生也会被各种途径灌输了这样一个概念:多做题就能取得好成绩;成绩差的原因是因为做题不够多。但是其中很多人成绩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提升,他们归因为自己做题太少了,于是更玩命的做题。

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多做题陷阱”。事实上“多做题才能有好成绩”是个伪命题,因为好成绩是很多原因促成的,做题量只是其中之一。

我们首先承认一点:做题少了必然不会得高分。没有大量做题就无法提炼技巧,也无法提升计算精度。

但反过来说,做题“量”上去了,不一定成绩能上去。因为做题的“质”没有跟上来。为什么呢?老师给你总结几点,让你认清“多做题陷阱”。

识别陷阱

陷阱一、 “看例题”现象太多

有的考生因为很久没碰数列了,想拿来辅导书复习一下。因为好久没碰数列了,所以什么错位相减法、累加累成法、裂项相消法之类的很生疏,但这些基本技巧不太难,稍微回顾一下还可以掌握。到后面的“用递推求通项”这种有点难度的就更一头雾水了。经过两三个小时,这位同学看数列看的懵懵懂懂,花费好长时间之后终于看完了一章的例题,他觉得他“做”完了整整一章的例题。

这一类考生往往觉得数学是“看懂了就是掌握了”,但他似乎忘了两件事:1,看懂的方法可能会遗忘;2,看懂的题可能会算错。

一些步骤较多的方法,其步骤的先后容易混乱,内容也容易遗忘。比如不等式恒成立求参数范围的题型中,参变分离的分离项正负讨论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独立训练。你即使懂了这个技巧,如果一直“看而不练”,你就会忘了怎样设新函数,忘了该求新函数的最小值还是最大值,忘了最后参数范围取交集还是并集。

陷阱二、 “抄解析”现象太多

“抄解析”现象既可以发生在课上,也可以发生在课下。

(1)课上“抄解析”

数学课上老师会给出很多难一点的例题,令考生一头雾水。有的考生“全程懵逼”,于是先抄下来,回家再看看,然而回家之后又因琐事给忘了课上的疑惑。久而久之,“抄笔记”的习惯形成。不管题难还是简单,先抄下来再说!似乎抄下来了,自己就真懂了!

另外,在一些文科老师“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的熏陶下,有的考生将这一思想运用到了数学当中,衍生出了“烂笔头可以代替好脑子”的想法——抄的好抄的全,道理自然懂了并背下来了。

然而事实上你就算懂得这道题的原理,就算你抄下来该例题并且睡前看了好几眼,如果你没有将课上的例题自己做一遍,这道题终究不是你的。

(2)课下“抄解析”

有的考生拿来一道题,转了三分钟的笔,没什么思路,于是翻答案看解析。看一行抄一行,写的很漂亮,把这题的空白写满了,很有成就感。就这样他觉得这道题“做”完了,并且又这样“做”了一章又一章的题。

在订正错题的时候,一些考生用红笔把正确答案抄了下来,然后就不再看这道题了。

而事实上抄题并不能代替做题,抄题是重复行为,而独立做题需要自己重新组织知识点与语句,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推理行为。如果你自然而然的规避所有推理行为,那么你在高考数学中的发挥就不会太好。

也许你每天都非常苦恼:为什么你做了那么多题还是无法提高成绩?是不是自己努力的还不够?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努力?你可以尝试一下把所有“抄解析”的题都删掉。如果你每周做100道数学经典题,删去“抄解析”的题之后,你真正做的题未必能多于50道。

陷阱三、 一边找笔记本一边做题

我见过一些细心的考生,他们非常善于记笔记,而且笔记本非常精美。翻开笔记本,里面红蓝黑笔相互穿插,标签纸贴在边侧,黄色粉色标记格外醒目。字迹漂亮而整齐,看上去很有美感。

这种考生穿梭于各种课外班,所有名师的好方法,他都会记在这个精美的笔记本上。别人找他借笔记本,只有非常好的朋友他才会外借。

然而细致观察,我们会发现两点:

1,这类考生碰到了自己记过的公式和方法,就会把笔放下。

2,这类考生做每道题的时候都会把精美笔记本放到手边去查阅。

这两种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几乎背不下什么公式,即使背下来也很容易忘,做题几乎离不开他的“超级笔记本”。

想改变很简单,就怕你不敢脱离自己的拐杖。做题前可以查阅笔记然后合上笔记做题;做题后总结方法时可以差笔记,但做题的过程中不能查阅笔记。

逃离陷阱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逃离“多做题陷阱”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别光看题”“别抄解析”和“做题时别查阅笔记”。然而考生要想真正独立做题,还要做的更细致。

1.摆正心态。

一些传统的父母和教师会给你灌输一系列“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的心灵鸡汤,让你努力努力再努力。然而你要明确一点,努力是一种方式,不是目的。同样的,“多做题”三个字不是你的目的,也不是你的救世主。你要保证的是“独立做题”,在“独立做题”的基础上,才可以提升自己的做题量。

另外,一些考生仿佛是学给别人看的,总喜欢跟父母证明自己刷了多少题,跟同学吹嘘自己刷了多少本辅导书。考生要注意,不要为了虚荣而比无意义的刷题量。

2.有效利用课堂。

课上听讲的特点是你练题记笔记的节奏都被老师掌控着,那么如何灵活利用时间来进行独立做题呢?考生可以尝试如下方法。

一般情况下,课上老师会讲三类题:基础题、能力题、拔高题。考生在面对三种难度的题型可以选择三种方式。我们的原则是,尽量保证自己能将老师课上的例题独立做出来,但如果没有独立做出来,在有限的时间将自己的效率最大化。

基础题一般考察基本掌握的知识点,考生下笔迅速,通常只需不出低级失误即可。所以课上在做基础题时考生不要借助任何教辅书,百分百自己做一遍。

能力题考察一方面可能考察多个知识点的串联性,另一方面可能考察同一知识点的创新用法,所以考生做能力题需要3到5分钟的思考再答题——识别、匹配、组织、落笔,而且有一定几率出错。考生可以回顾老师之前刚刚给过的板书或提示再答题。另外,考生在老师给出标答之后应仔细订正,之后盖住标答重新做一遍。

拔高题在细节的记忆和逻辑推理方面对考生的要求更高了,往往考生思考5分钟还没有什么思路。而且即使最后老师给出标答,考生看懂标答就需要一定时间。所以考生在答题时毫无思路的话可以当堂问问老师有什么提示。给出标答后,如果时间紧迫,可以先将该题的标答抄下来,但3小时内必须弄清楚该题的脉络,并盖住标答重新做一遍。

当然有的考生会问,假设老师给出一道题并安排10分钟做题、8分钟讲解、7分钟订正,而我并不知道这道题的难度,那我该怎样独立做题呢?刘老师给你如下思路。

3.课下独立训练

课后复习的特点是,考生可以自己掌控复习的节奏。但考生容易在答题时借助手边材料,所以总无法独立做题。

与课上老师带动写例题的步骤类似,考生课后自己在家做题的步骤是:复习→做题→订正→重演。

(1)复习。答题之前可以有目的的筛选自己要训练的章节,并提前看笔记本和辅导书上的知识点和技巧。然后合上笔记本或者辅导书,准备答题。

(2)做题。答题过程中要想做到独立做题,必须注意三不:不转笔、不听歌、不翻笔记。转笔会导致发呆,大大的降低了答题效率;听歌会让你进入歌词,进而走神;翻笔记让你背不下来公式,永远依赖着笔记。

有的考生会问:“如果我突然想不起来某个公式怎么办?我不看笔记做不下去啊!”

这种情况很常见。高二时候很多学生就想不起来点线距离公式和弦长公式。高三时候复合求导又记不起来,辅助角公式总背总错。

但是刘老师说过了,复习公式放在做题之前。但如果中途忘了必须要看笔记,而且你又是处女座不看笔记浑身痒痒,我建议你给自己建立惩罚措施:第一次翻笔记,翻什么就将什么抄五遍,下次再看同一地方就抄十遍。

(3)订正。这是非常动脑子的环节,而不仅仅是把标答抄一遍。要求:全面、细致、整洁。如果错了,考生要分析出是哪种错误类型,并作出纠正计划。

(4)重演。将标答盖住,计时重新做一遍。重演这个环节很容易被考生忽视,因为很多考生觉得订正了、弄懂了,所以任务就完成了。然而考生复习的目的是:下次做相同类型题成功拿分。如果你不重演,就不熟练,将来即使懂了,也会忘了某个环节。

比如不等式的证明、零点的证明这一类综合类题型,由于步骤太多,考生必须在订正之后重演。只订正不重演,就无法理解构建不同函数对证明结果的影响,下次做题还会错。

数学路漫漫,考生切勿心急。有的考生觉得刘老师给出的四步骤太耗时,一道题的成本太高了。但是刘老师跟你说,如果你按照这四步走,你做的题都能消化进脑子里。考生要注意,你做题不是做给父母和班里同学们看的,不要和别人比刷了多少本书,我们比的是谁能真正掌握知识并做对题。

高分数学固然需要努力,但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时候比蛮干的努力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