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路
多伦路修建于1912年,原名窦乐安路(Darroch Road),以曾受到清朝光绪帝接见的英国传教士窦乐安命名。虽在理论上隶属华界,但却是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路的产物。1943年10月10日起改称多伦路。多伦路全长550米,呈L字型,东、北两端都与四川北路交汇。
多伦路曾是日侨聚居区,以1935年《字林西报》行号录为例进行统计,154户中有126户为日本人,占82%。
1948年航拍图上多伦路2号建筑(红色圈内)
多伦路2号——日华俱乐部、西北通讯社(上海分社)和中国民生建设实验院上海办事处
据1941年版《字林西报》行号录,窦乐安路2号是日华俱乐部(Chinese Japanese Club)所在地。1943年2月13日,日本大使馆上海事务所在窦乐安路日华俱乐部设宴,款待东渡留日学生(见下图《申报》报道)。日华俱乐部应该不止一处,据《申报》记载就有咸阳路三十号、南京路外滩华懋饭店(日华俱乐部分馆)等处。
1943-02-14《申报》
据《申报》记载,多伦路2号曾经是成立于1946年1月5日的西北通讯社上海分社(总社在西安)驻在地。当年胡宗南的秘书熊向晖和他的西安西北通讯社的负责人当中有中共党员,且已经活动了多年,使胡宗南脸面扫地。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多伦路2号(红色圈内)
多伦路2号,还曾是中国民生建设实验院上海办事处(见上列行号图)。中国民生建设实验院由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邰爽秋创办。
邰爽秋
邰爽秋,江苏东台人。曾就读于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1923年留美,入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后,历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河南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教育系主任,大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国民生教育学会理事长,中国民生建设实验院院长,国民政府教育部战时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1949年后,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上世纪30~40年代,邰爽秋竭力提倡民生本位教育,并在上海、重庆等地农村开展民生本位教育实验达十余年之久。
邰爽秋是中国教师节的第一个倡议者,与晏阳初、梁漱演、陶行知并称为"中国教育界四大怪杰"。
公啡咖啡馆遗址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36190000051 公啡咖啡馆遗址 民国 四川北路街道
地址:多伦路8号
保护级别: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啡咖啡馆”旧影
“公啡咖啡馆”原建筑是一幢坐西朝东三层砖木结构的沿街楼房,建于20世纪20年代。由日本人开设经营。公啡咖啡馆楼下卖糖果、点心,二楼喝咖啡。地址:北四川路窦乐安路998号。
1924-04-03《申报》上“公啡食物号”的广告
因较为隐蔽,故左翼人士及中共闸北第三支部常在这里开会、活动。1930年2月16日,“左联”筹备会(又称上海新文学运动讨论会)在公啡咖啡馆二楼召开。会上决定成立一个革命的文学团体“左联”。由于公啡咖啡馆距离鲁迅的寓所很近,鲁迅常在这里约见文学青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此店由中国人主持营业,改名新元堂。1995年因四川北路拓宽而拆除。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的多伦路11-13号
在1929年版《北华捷报》行号录和1933年版《字林西报》行号录上,窦乐安路13号是日本古河电气有限公司(Furukawa Elec. Co.)处所。
多伦路11-13号今貌
1948-09-29《申报》
根据1948年公布的敌产通告(见上图),多伦路11,13号由林日藩和徐祖诒居住。林日藩是国军第三方面军炮兵团及驻苏炮兵第七团团长,少将军衔。徐祖诒历任参谋本部第二厅第一处长、副厅长,华中剿总副总司令(总司令为白崇禧),陆军大学研究院主任,京沪卫戍司令部总参议,中将军衔。
多伦路32-48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45190000032 多伦路32~48号住宅民国 四川北路街道
地址:多伦路32~48号
多伦路32~48号
欧洲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屋前有100平方米花园草坪。据资料介绍,其中的48号曾是创建于光绪年间的老字号恒丰茶庄,店主是内山完造,当年鲁迅及瞿秋白、丁玲、冯雪峰等,经常光顾这里,成为左翼文化的活动场所,被称为“名人会所”。现在大楼的外面,有一组雕塑——鲁迅先生手拿香烟,聚精会神地在和年轻人交流。
1948年航拍图上“公啡咖啡馆”、“恒丰茶社”、“内山书店”与鲁迅几处故居
鲁迅的故乡绍兴是茶叶之乡,他自幼养成了喝茶的习惯。13岁时,曾经把陆羽的《茶经》抄了一遍。许广平曾经回忆,鲁迅喝茶很浓很浓,茶叶放进去就是泡一次。鲁迅喝浓茶是为了提精神,写出好的作品。无论是从景云里(鲁迅从1927年10月8日至1930年5月12日居于此),还是从拉摩斯公寓(鲁迅1930年5月12日迁入),或大陆新村(鲁迅1933年4月11日入住至去世),离恒丰茶社都不远。鲁迅时常先到内山书店看书,再到老字号恒丰茶庄逛一逛,顺便包点茶叶回家。有时候,还约柔石、聂绀弩等年轻人去茶室聊文学,谈时事。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恒丰茶社”位置(红色圈内)
在1948年版行号图上(见上图),该建筑的门牌号是多伦路6-12号。据1936年2月16日《申报》记载,日本东京经济调查局在沪设立支局,局址勘定在窦乐安路10号,专门调查我国经济情况,随时报告给日本政府及银行商业各界。
窦乐安路12号,还是上海艺术剧社旧址。
上海艺术剧社,1929年秋成立,社址初设郑伯奇文献书房,后迁到窦乐安路12号。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戏剧团体,首次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郑伯奇为社长,夏衍、冯乃超、陶晶孙、叶沉等为骨干。
郑伯奇
剧社进行过两次公演。1930年1月在宁波同乡会首次公演法国R·罗兰的《爱与死的角逐》、德国米尔顿的《炭坑夫》、美国辛克莱的《梁上君子》。同年3月剧社在上海演艺馆(今永安电影院)进行第二次公演。剧目是冯乃超创作的反映工人生活独幕剧《阿珍》、根据德国雷马克小说改编的多幕剧《西线无战事》,两次公演都很轰动。演出加强了上海各剧团之间联系。4月底,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强行查封剧社。
鸿德堂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K-J-003-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45190000037 鸿德堂 民国 四川北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鸿德堂;现名称/现使用单位:鸿德堂
地址:多伦路59号
层数:2层;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建造年代:1928年;保护类别:二类
鸿德堂
鸿德堂系长老会沪北堂的新堂。是上海唯一的有中国殿宇特色的基督教堂。重檐式大屋顶,青瓦青砖红柱。北立面中轴上设重檐四方攒尖顶塔楼,檐下绘彩画。
1949-05-22《申报》:据统计本市基督教堂共计二十一家
教堂由毕业于南洋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科的中国建筑师杨锡镠设计。1928年10月7日,鸿德堂建成,为纪念美华书馆负责人费启鸿及夫人(George Field Fitch,1845-1923;Mary McLellan Fitch,1848-1918)而命名为鸿德堂(Fitch Memorial Church)。
费启鸿是1870年来华的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曾先后在苏州和宁波传教,从1888年起出任上海由美国北长老会所主办的美华书馆(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的主任。他的儿子费吴生(George Ashmore Fitch,又名费奇),1883年1月23日出生在苏州,故取名“吴生”。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领导人,他在日军侵入南京时,与留在南京的欧美人士一起在美国大使馆人员等的协助下建立了安全区,由德国商人约翰·拉贝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任,费吴生担任总干事,安全区为20多万难民提供了人道庇护。战后费吴生作为证人出席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他写的日记也成为战犯审判的证据。
鸿德堂二层大厅
鸿德堂落成的当年12月18日下午,中华妇女沪北节制会在此举行庆祝耶诞大会,来宾百余人。下午三时,由胡其炳夫人主持,蒋时叙夫人祈祷。后由修德学校学生唱诗跳舞游艺,以助余兴,并由圣诞老人分赠礼物,最后由俞止齐夫人祝福散会。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修德小学”
私立修德小学,创办于1897年,系基督教堂设立。1937年抗战爆发后,迁至北京西路728号,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9月,修德小学分南北两部,南部在北京西路,北部在窦乐安路鸿德堂內。郭沫若太太曾在此任教。
鲍咸昌
在为建造鸿德堂募款的过程中,曾经在美华书馆做过排字工,后来成为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鲍咸昌独捐万元。1929年9月6日鲍咸昌去世后,长老会发起在鸿德堂开会追悼这位鸿德堂长老,本埠各耶教团体纷纷加入,追悼会后,鲍咸昌被葬于闸北八字桥鲍氏自置墓园。当年的《申报》对悼念活动作了详尽报道。
1929-11-17《申报》
1929年11月17日《申报》记载(见上图):印刷界巨子鲍咸昌先生,于本月九日六时以气喘旧恙谢世。噩耗传来,向深惋惜。鲍本浙之鄞县东乡鲍家垱人,父鲍哲才,为南门清心教堂牧师。鲍幼年即肄业该校,毕业后乃任美华书馆排字以资糊口。该馆旧址,即今之盐业银行所在地也。己则赁居山西路泰安里,朝出暮归,孜孜兀兀,寒暑靡闲。与夏粹芳先生为同事。夏君因慨吾国印刷事业之幼稚,乃相约创办商务印书馆,闻当时投资仅数百元,惨淡经营。未几,营业竟蒸蒸日上。夏逝世后,遂辗转被推为总经理。在三年前曾遇绑匪,当因其躯伟岸,臂力过人,在车中与匪格斗,得脱于难。从此戒备甚严,到馆恒御钢马甲,并配带手枪,以防不测。后匪虽累函恐吓,均置之不理。尝语人曰,给钱于匪,养成恶习,非所愿也。吾老矣,死何足虑云云。然对于公益慈善,则又踊跃输将,虽投巨金,无稍吝色。其胸怀高豁,大有足多。平素笃信基督教,当建造窦乐安路鸿德堂时,独捐万元,其慷慨类如此。近以旧恙时发时愈,屡向商务辞职未获,于上月曾亲诣馆一次,适逢厂中怠工风潮未息,心滋不悦,归即复病,卒至不起。厂方追念前勋,除馈赠退俸金四万外,又送治丧费七千元。鲍有妹三,昆仲三。次妹适粹芳生,即今之夏娘是也。长妹适该馆董事张蟾芬,现已弃世。幼妹则郭秉文博士之夫人也。咸昌居次,其兄咸恩曾一度任商务厂长,亦早故。恩子庆甲,长袖善舞。三弟咸亨,中西文字优于乃兄,曾任海关职员,今则总管该馆保险事业。咸昌生子女各三,长子庆林,庚续父业。次子任职上海银行。幼子则尚在负笈时期。长次两女,均已嫔嫁。一适南洋华侨陈某;一适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先生。二女均娴英语,发音及状貌酷肖西人。幼女方求学异邦,亦已届标梅芳讯矣。闻此次裕光先生奔丧,系乘飞机而来,迫不及待,愈见其情之真挚矣。鲍之饰终仪典,由万国殡仪馆承办,计费一千五百两。于十二日一时殡殓,来宾极众,约有千人。棺用钢铜所制,内装全玻璃盖,尸体注射,能保持两日之久。顔面容光焕发,不类六十六岁之老人。双睫紧闭,戴瓜皮帽,缀珊瑚结,前饰精圆大珍珠作方正,覆以花绒毯,状类酣睡。场内四壁,挽联花圈,悬挂殆遍。诸联中以张菊生先生之联,最为简洁恳挚。惜未携纸抄录,而时间又促,不克记其全文,惟追忆大意,略谓忆昔创业艰难,勿忘遗训,及而今同人努力,方慰英灵云云。殓毕,来宾麋集礼堂,首由蒋牧师讲经及敘鲍先生行述,主唱赞美诗时,忽琴声锵添而起,出自梯旁视之,则人琴俱杳,不能辨识,弥增扑朔迷离之感。末由俞宗周牧师祝福散会。闻于廿三日在鸿德堂发引,届时除商务职员外,本埠各团体亦开追悼会,预料当更有一番盛况也。
1931-02-02《申报》
1931年2月1日下午二时,复旦大学、中华国民拒毒会、复旦实验中学、复旦附中、上海复旦同学会、清心女学同门会、青年会全国协会、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寰球中国学生会、监理公会、景林堂、中华妇女节制协会等十余团体在此举行李登辉夫人汤女士追悼会,参加者有党政绅商学各界三百余人。
1932-09-03《申报》
1932年9月3日《申报》报道(见上图):1932年9月4日,鸿德堂将举行追思典礼,纪念1932年1月28日“沪变”中遇害的鸿德堂牧师蒋时叙夫妇子侄四人、书记蔡友齐、教友毛宗豪、及堂役二人、校役二人、共计十人。
蒋时叙,美国长老会上海鸿德堂牧师。1月29日下午,50余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员及武装日侨闯入鸿德堂搜查“危险品”。当时堂内包括蒋牧师全家在内共有30人。没有任何收获的日军对蒋牧师夫妇进行了殴打。此后,带走了10名中国平民,分别为蒋时叙夫妇、儿子、侄子、书记员、堂役2人、校役2人以及1名在教堂避难的教友毛宗豪。蒋牧师一家只有年仅9岁的小女儿,因在外玩耍才幸免于难。这10人被带走之后随即下落不明,宣告“失踪”。蒋牧师的被捕失踪,引起了上海社会的广泛关注。
1933-12-30《申报》
1933年12月,宋尚节博士(1901-1944)来沪传教,曾到鸿德堂传布(见上图《申报》报道)。
1940年1月8日宋尚节博士离开新加坡返回中国。《海峡时报》特发简讯。
宋尚节,福建莆田人,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教会复兴具有影响力的一个奋兴布道家。曾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卫斯连大学就读,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化学博士的学位,因为他成绩优异,又获颁金钥匙一枚。现在宋尚节写的博士论文还保存在俄州大学图书馆里,论文题目为“有机镁化合物的构造及格里纳试剂反应过程”。得到博士学位以后,他又在纽约协和神学院就读,在此经历到圣灵的浇灌。他在回国途中,想到《圣经》中的经文“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当轮船驶近中国,他把象征博士荣誉的金钥匙和奖章,扔进太平洋里。1944年,宋尚节在北平病逝,安葬于香山。
1935-07-07《申报》
1935年7月,著名布道家,基督徒聚会处的创始人之一王载在赴华北传道三个月之后回沪,7-9日在鸿德堂讲道(见上图《申报》报道)。
王载
王载(1898-1975),福建福州人,我国20世纪著名布道家,基督徒聚会处的创始人之一。王载没有进过神学院,也没有接受过传统的神学训练,他之所以能成为出色的布道家,是因为他一生研经不断,数十年如一日。晚年定居于美国加州。1975年12月13日在加州去世,享年77岁。
1935-12-30《申报》
据《申报》报道(见上图),1935年12月29日,本市福童所,在鸿德堂召开全沪乞儿圣诞大会,该所委员出席者有赵晋卿夫妇、李观森夫妇(多伦路215号住宅业主)、李登辉、应书贵、吴筱谷、何林一、蔡守道夫妇等,来宾竺桂生牧师、韦绍曾牧师、应元道夫人,及大陆报馆记者等。各路乞儿到者计有数百人,济济一堂,颇极一时之盛。上海福童所,由赵晋卿、李登辉等发起创立于1933年,主要是收纳道旁丐童,施以衣食住读,所址在北四川路横浜桥堍855号。
另据《申报》记载,基督教布道家张怀德牧师,1947年3月30日至4月6日由京抵沪,在鸿德堂举行奋兴大会一周。
1948年8月29日晚,鸿德堂召开音乐大会,由名小提琴家司徒华城独奏,国立音专教授葛朝祉及董爱琳女士、张碧华女士亦被邀参加,此外并有该堂西北中三区圣歌队四十余人之大合唱,节目甚为精彩。
20世纪30年代,葛朝祉青年时期(照片来自《上海采风》)
现在鸿德堂楼上用于举行礼拜,楼下为苏韵阁。
多伦路66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45190000030 多伦路薛氏宅 民国 四川北路街道
地址:多伦路66号
这是一幢纯清水墙砌筑的居住建筑,建于1920年,人称“薛公馆”。屋高2层,砖混结构,面向东,有较大庭院。原系薛姓商贾寓所,现为十余家居民住户。
据说房主人父辈为晚清官吏,邻居叫他薛老爷,并与袁世凯关系甚密,到了第二代开始经商。因此,据称“薛公馆”为绸缎庄薛老板所建。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为日军所霸占,许多文章说这里曾作为日军海军武官府所在地。对此,笔者另有看法,详见下文说明。
多伦路85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45190000036 多伦路85号住宅 民国四川北路街道
地址:多伦路85号
该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复式人字形屋顶,其上铺盖着小青瓦,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歇山式山墙、平拱木门窗,外墙立面采用现代式装修手法,外墙贴面为拉毛水泥。北立面门廊采用罗马式建筑风格,用古罗马式的券、拱及带有古典主义的柱式。屋外前檐下设平台,适合做家务使用。建筑显现出既古朴苍劲又典雅洒脱之韵味。
抗战胜利后,这里曾设有国民党政治部主任施元良主持的军政电台。
多伦路93号王造时旧居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K-J-027-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45200000031 王造时旧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川北路街道
地址:多伦路93号
该建筑为广东茶叶商赵植初(英商杜德洋行买办)于20世纪初期置地造屋。2层,砖混结构,面朝南沿街建造。
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人强占。胜利后为房主收回。1950年1月由王造时租用,一直到1955年2、3月间,移居北川公寓,整幢房屋归还房主。
王造时
王造时,1903年诞生于江西安福。早年求学于清华大学,期间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留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获政治学博士。1930年回沪,任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组织上海各大学的抗日救国会。1936年,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委;同年11月23日与沈钧儒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即闻名沪上的“七君子”事件。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获释,曾在上海创办自由出版社和前进中学。四川北路2056号新华书店位置就是当年的自由出版社,前进中学原来在多伦路东口。
1957年7月3日复旦大学批判会现场,戴眼镜者为王造时。
新中国成立后,王造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等职。1971年8月病逝于上海,生前著有《荒谬集》,译作有《历史哲学》、《美国外交政策史》等,这些著作均在此寓完稿。
多伦路123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K-J-020-V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老电影咖啡馆
地址:多伦路123号
咖啡馆采用十里洋场上海西式小洋楼的装点为基调,配以众多二三十年代时兴的摩登年代的摆设实物加以点缀,在迷醉昏黄的灯影下,在悠悠流动的老乐曲声中,再现老电影传达的都市故事。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多伦路124号位置
在1948年版行号图上,该处门牌号是多伦路124号。据1947年8月27日《申报》记载:多伦路124号房屋为任星崖与其友人等所住,任星崖时任上海市粮政特派员办公处科长,该房屋战后被列为敌产,后为亚西银行购得。
多伦路145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45190000035 多伦路145号住宅 民国四川北路街道
地址:多伦路145号
保护级别: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多伦路145号
多伦路145号住宅约建于1920年,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坐北朝南假三层,砖木结构。这类外廊式建筑,是上海开埠至20世纪初,在各种建筑类型中最先引入沪埠的一种西洋建筑。其特征注重装饰,追求色彩与材料的肌理效果,出现了红砖清水墙或者用不同色彩的砖砌出线条的手法。该住宅曾作为中华艺术大学学生宿舍。
多伦路145号
解放后,一度误认为多伦路145号为左联会址,1989年10月,由虹口区人民政府、虹口区文化局及社会筹资,在多伦路145号修缮落成了左联纪念馆。后确认多伦路201弄2号为左联会址,2001年左联会址纪念馆迁回多伦路201弄2号原址。
多伦路152-192号永安里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K-J-015-I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45190000026 永安里 民国 四川北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永安里;现名称/现使用单位:永安里
地址:四川北路1953弄、多伦路152-192号
层数:3层;结构类型:砖混结构;建造年代:四川北路1953弄前半段:1925年;后半段:1945年后/多伦路152-192号:1930s;保护类别:三类
1928-02-11《申报》上“永安里”的招租广告
永安里44号是周恩来同志在沪早期革命活动旧址。1927年,周恩来的二伯父一家搬到永安里44号居住。因这里比较僻静,周恩来一度利用为隐蔽的联络地点。1931年4月25日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周恩来、陈云等领导采取紧急措施,在国民党和上海租界捕房联合大搜捕的前两天,将中共中央领导人、中共江苏省委以及共产国际在沪机关全部安全转移,使上海的地下党组织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安顿好了一切之后,周恩来与邓颖超连夜到永安里躲避。同年12月,周恩来离开上海,到达中央苏区首府瑞金。之后不久,周恩来二伯父一家也搬离了永安里44号。
永安里135号是中共中央联络处旧址。据记载,1928年,正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编辑部工作的黄玠然受命在这里建立了一个中央开会联络的机关。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阅办文件,周恩来、罗登贤、李维汉等都曾来开会,商量工作。
永安里130号曾是世界学会;143号是舞蹈家陈爱莲旧居,也是她的出生地。
1949-04-26《申报》
1949年4月26日《申报》报道(见上图):前重庆市长、现任上海正中书局总经理蒋志澄,于昨晨八时许,在北四川路永安里五十五号寓所服毒自杀,虽经女仆发觉,终以为时已久,不救殒命。蒋氏遭遇,堪谓惨绝人寰,去年岁暮,其一家妻儿婿女,因迁居台湾,竟以坠机罹难,无一幸免。自后蒋氏孑然一身,每一念及,心头如割。而今大局若是,益增忧念,终至仰毒而死。蒋氏遗嘱,谓“念家忧国”,“受不了”云云。
蒋志澄,浙江诸暨人,生于189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正中书局经理,余杭县县长,庐山管理局长,1936年4月22日任四川教育厅厅长,1938年8月至1939年5月任重庆市长,民国中央秘书长,总统办公室主任。
1926-12-20《申报》
据《申报》记载(见上图),1926年8月,在窦乐安路永安里108号,设有日本人的“中华商业通信社”的无线电台,他们利用无线电向韩京(今韩国首尔)及大连等处密报金融物品等商情,企图获利,影响大连等地经济界。“中华商业通信社”总社设在韩国京城“明治町”,并在奉天、哈尔滨、长春、四平街、牛庄、安东、天津、大阪等地设有分社及派出机构二十余处。上海事务所开始在爱多亚路32号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三楼,约于三年前即向日本各地通报商情。本年四月初,租赁江湾路大东街95号,装置由日本购得之新式无线电,时价五千元以上,以暗号向大连及京城等处通信,八月初迁至现租之窦乐安路永安里108号。因此举违反新电报法,日本总领事馆警员经过侦探,一举捣毁了该机构,并将有关人员拘捕。
多伦路189号赵世炎旧居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35190000133 赵世炎旧居 民国 四川北路街道
地址:多伦路189号
保护级别: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多伦路189号赵世炎旧居
这幢三层民居原为著名工人领袖赵世炎寓所,赵世炎曾任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副总指挥、中共江苏省委代理书记。1927年7月,赵世炎在北四川路志安坊190号(今多伦路189号)的家中被捕,当月英勇就义。
赵世炎
1927年6月26日,陈延年在离此不远的山阴路恒丰里遭到敌人逮捕。在陈延年等被捕之后,赵世炎担任中共江苏省委代理书记继续工作。并布置地下交通转移并决定迁居,但连日大雨,搬迁受阻。因叛徒出卖,供出赵家地址。7月2日黄昏,赵世炎回家,时瓢泼大雨,未能觉察岳母所示信号(赵与妻夏之栩、岳母夏娘娘同住),被预伏的中西探捕逮捕。7月19日晨被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在枫林桥秘密杀害。
多伦路201弄2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25190000005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 民国 四川北路街道
地址:多伦路201弄2号
保护级别: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多伦路201弄2号
这是一幢具有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建造于1924年。砖混结构假三层,水泥拉毛墙,红瓦木窗木门。 屋前有花圃庭院,外有砖砌水泥墙围墙。沿街立面山墙呈曲线形,带着欧洲传统住宅特征,是英国19世纪新古典主义住宅建筑的经典之作。
1929年-1930年这里被中华艺术大学租用。1930年3月2日在中华艺大的教室召开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潘汉年代表中国共产党在会上讲了话,“左联”成立后,担任第一任中共党团书记。1930年8月中华艺术大学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1925-12-30《申报》
中华艺术大学,1925年12月28日创建(见上图《申报》报道),初始校址在闸北青云路广益里。由陈望道、陈抱一等合力经营,宗旨在研究纯正艺术,培养专门人才,促进文化,改革社会。1929年2月搬迁至多伦路,当时的《申报》记载的地址是北四川路底窦乐安路口233号(见下图《申报》报道)。
1929-02-18《申报》
1930年后这里曾被日本侨民租用,在1933年版和1935年版《字林西报》行号录上都是尼瓦热水瓶公司(Niwa Vacuum Bottle Co.)的处所。
以后一直为民居。2001年左联会址纪念馆由多伦路145号迁回多伦路201弄2号原址,同年12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
多伦路201弄4号
多伦路201弄4号是“新中国剧社”旧址。新中国剧社成立于1941年10月5日,是中共领导的一个民间职业剧团。由李文钊和中共党员杜宣创建于桂林。抗战胜利后,至上海,并且到台湾进行演出。1947年12月宣布解散。
多伦路201弄
据《虹口区志》记载,1949年,原西北军将领张之江定居于上海“多伦路20弄东方村里9号”。但是,多伦路没有20弄,只有20号,而且东方村不在20弄,而在201弄,所以“多伦路20弄里东方村”有可能是笔误,而应该是“多伦路201弄东方村”。据有关资料,张之江寓所还住过武术家姜容樵和郝鸿昌。
张之江
张之江(1882-1966),字紫珉,教名保罗。直隶省沧州滕庄子乡留老仁村人(今属河北黄骅市),民初西北军将领,中央国术馆创办人,禁烟委员会首任委员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冯玉祥手下的“五虎将”之一(其他四位是鹿锺麟、宋哲元、郑金声、刘郁芬)。
多伦路201弄89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35190000132 多伦路郭沫若旧居 民国 四川北路街道
地址:多伦路201弄89号
保护级别: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沫若与安娜及子女
1926年郭沫若南下参加北伐后,他的日籍夫人安娜(佐藤富子)带着孩子住进了多伦路201弄89号,这是一座老式的弄堂房子。
1927年四一二政变前夕,郭沫若撰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被追捕。同年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失败后,逃亡上海,避居窦乐安路110号(今多伦路210弄89号)与家人团聚。该宅系砖木结构二层老式里弄住宅,因四周多日本侨民,不易被发现。在此期间,郭沫若补译了歌德的名著《浮士德》。因染斑疹伤寒突发高烧住院治疗未能去成苏联。病愈后经周恩来、李一氓安排,1928年2月化名南昌大学教授吴诚,离开上海前往日本千叶,开始十年流亡生涯。
1947年4月,第二十六次文艺茶话会在多伦路202弄东方村(今201弄)文锋通讯社举行。文艺茶话会是由徐仲年、章衣萍、华林、孙福熙、汪亚尘等发起的文艺界类似沙龙形式的交谊活动。1932年6月19日下午四时,在上海环龙路花园别墅三号,孙福熙府上,由孙福熙夫人刘雪崖女士主持,开了首次“文艺茶话会”。参加的有:华林,孙福熙,刘雪崖,汪亚尘夫妇,李唯建夫妇,章衣萍夫妇,徐仲年夫妇等。“文艺茶话会”还办到苏州、南京、杭州、香港等地,“八·一三”以后则在重庆,1946年又在上海恢复。
多伦路208号陈仲篪旧居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45190000038 陈仲篪旧居 民国 四川北路街道
地址:多伦路208号
多伦路208号陈仲篪旧居
陈仲篪,广东香山人,为光绪三十二年医科举人。留美医学博士,曾任江海北关、上海邮政局医官,永兴钱庄股东。其子陈同白为留美硕士,“当代中国渔业之父”。
多伦路208号陈仲篪旧居
该建筑建于20世纪20年代,具有欧洲文艺复兴时代风格。假3层,面朝西北,平缓四坡顶屋面,有老虎窗,盖红瓦,出檐较深,外墙立面采用水泥块贴面,横线勾缝比较显著,强调水平线,使建筑显出简洁、稳重的效果。北立面二层露台挑出较深,围栏处理呈几何化特征。北立面对称的窗型围以古典样式的窗饰。底层北入口门头带有层层叠叠的砖砌拱券,受当时盛行的罗马风格建筑的影响。西立面入口门廊由4根简化的爱奥尼克柱支撑,显得古朴庄严。
多伦路210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K-J-020-I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35190000023 多伦路白崇禧旧居 民国 四川北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白崇禧旧居;现名称/现使用单位:海军411医院
地址:多伦路210号
保护级别: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层数:2层(现3层);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建造年代:1926年;保护类别:二类
多伦路210号
多伦路210号,20世纪20年代由广东李氏兄弟投资设计建造。
该建筑坐北朝南,立面为明显的横三段纵三段构图,建筑平面呈凸字形,南向正中突出部分,为四根二层楼高的巨形圆柱组成门廊,两侧各有一只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的半圆形壁,带有巴洛克特征,入口门廊上方为二层露台,呈弧形突出,并围有图案精美的铸铁栏杆,带有艺术装饰风格。底层沿建筑外墙设有露台,彩色油画砖铺地,外沿建有古典式样的围栏。
抗战期间,成为日军军官住宅(据笔者推测这里应该是日军海军武官室所在地,详见下文)。抗战胜利后由第三方面军接收,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部长白崇禧旧居,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对这里也有所记忆。上海解放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接收,现为海军411医院口腔科。
1947-05-11《申报》
当年《申报》对白崇禧在此寓所的活动多有报道,如:1947年5月11日报道白崇禧赴吴淞主持炮兵学校要塞班开学典礼,并巡视吴淞要塞,结束后返回多伦路官邸。
1947-02-21《申报》
1947年2月21日报道:白崇禧赴中行大廈二楼,访问行政院宋子文。下午五时,前浙江省主席黃绍竑,曾访问白崇禧于多伦路寓所。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的“白公馆”与“汤公馆”
在“白公馆”的隔壁——四川北路2023弄35号(原窦乐安路志安坊35号),有一幢体量和形状都很相似的大楼,这里便是“汤公馆”,是国民党将领汤恩伯的豪宅。该建筑由来沪广东商人贺守华在20世纪20年代建造。抗战期间被日军侵占为其军官宿舍(笔者推测为日军驻沪海军武官官邸,详见下文)。
四川北路2023弄35号
从1947年初到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曾任浙江省主席的陈仪在此居住,他在此处一直住到1949年2月23日,因策动汤恩伯起义事发被蒋介石解送衢州看押。
陈仪遭处决前照片
1950年6月18日国民党二级上将陈仪将军,被蒋介石以“勾结匪党,煽动部队叛变”罪,在台北市郊马场町处以极刑,时年67岁。
1937-05-04《申报》
据1937年5月4日《申报》记载(见上图):日本驻华大使馆海军武官本田忠雄少将,定十日下午一时至四时,在窦乐安路丰乐里海军武官事务室內,举行茶会,招待中外各界。
丰乐里分为南北两片,南弄在四川北路1999弄,北弄在四川北路2023弄。而“白公馆”和“汤公馆”前、后门所在的弄堂正是四川北路1999弄丰乐里南弄和四川北路2023弄丰乐里北弄,而四川北路2023弄是丰乐里北弄与志安坊共用的弄堂。所以这里所说的”窦乐安路丰乐里海军武官事务室“即指“白公馆”或“汤公馆”,那么,到底是“白公馆”还是“汤公馆”呢?
1937-05-05《申报》
另据1937年5月5日《申报》记载(见上图):日本大使馆驻沪海军武官室,向在狄思威路,近因窦乐安路二四八号新廈落成,业于四月二十八日迁移该处。海军武官本田少将之官邸,亦同时迁移至窦乐安路二四六号。按照门牌号由弄口(窦乐安路即多伦路)逐步递增的排列习惯,窦乐安路246号应为“白公馆”,窦乐安路248号为“汤公馆”。
多伦路215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K-J-010-I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45190000131 多伦路215号住宅 民国四川北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住宅;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
地址:多伦路215号
层数:假3层;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建造年代:1924年
建筑门厅入口设在东面,过了门厅是客厅,南面是会客室和餐厅,外面是露台,西南角还设一个六角形日光室,西北部是厨房和工作楼梯。二层南面中间是起居室,两边是卧室,相互连通,其中有一间卧室连着儿童游戏室,东北角是书房,西北角是佣人房。
梁鸿志
这里原系广东商人李观森住宅,1937年八一三战争后此处被日军强占。先为汪伪中华民国南京维新政府行政院长梁鸿志官邸,后为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官宿舍。现为上海市纺织局工人疗养所。
1927-09-25《申报》
李观森出生于广东新会,银行家。曾就读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回国后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教授。据《申报》报道(见上图),1927年9月,康奈尔大学生物系主任尼丹博士来华,该校同学特在安迪生家招待博士及其夫人与女儿,并合影留念,前排左起第三人为李观森,第六为李观森夫人,李观森夫人唐女士曾任上海妇女会副会长。
1927-09-01《申报》
李观森还曾任中华麻风救济会董事会董事。据1927年9月1日《申报》记载(见上图):美国麻风救济会鉴于中国患麻风者之众多,特派专员柯尔达来华调查。柯尔达由广东调查完毕搭麦根莱总统号于今晨抵沪,今晚八时本埠中华麻风救济会在窦乐安路二百六十五号李观森君新宅开会欢迎,再请柯君演讲“世界之麻风问题”。注意,当时这里的门牌号是窦乐安路265号。
1946-10-29《申报》
事实上,据《申报》资料(见上图),紧挨着的多伦路202弄(今201弄),旧门牌86号起至159号止,又163号起至190号止之全部房屋,都曾是李观森的房产。
多伦路250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K-J-004-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25190000010 多伦路250号住宅 民国四川北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多伦路250号住宅;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住宅
地址:多伦路250号
层数:2层;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建造年代:1924年;保护类别:二类
多伦路250号
多伦路250号是一幢阿拉伯风格的建筑。住宅在正门入口及弧形外墙的窗框间都有带马蹄形连续拱的图案,图案中没有人及动物造型,这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图案。在室内外墙面上使用釉面墙砖,屋顶有两座马蹄卷四方亭,原亭上有圆顶,20世纪60年代拆除。此宅原有主楼、辅楼、中间隔天井,主楼三层是主人的卧室及办公用房,辅楼二层是工作人员及佣人住房。从多伦路入口及主楼入口都有精制的铁门,上面铸刻“1924年”字样。1958年主楼入口处的铁门被拆除,在“大炼钢铁”年代被当作废铁熔化。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
在1929年版《北华捷报》行号录上,窦乐安路270号是成立于1920年的日本东绵公司(Toyo Menka Kaisha Ld.)。
抗战胜利后,这里变成了孔祥熙住宅,是他沪上几处豪居之一。
多伦路257弄燕山别墅
多伦路257弄燕山别墅是新式里弄住宅,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有砖木结构三层房屋28幢,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钢窗铁门,红瓦屋顶显得陡峭。“左联”盟员陶晶孙、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国焘、日本作家鹿地亘曾在燕山别墅内居住,鲁迅生前最后一个足迹停留在此。
据有关文章介绍,居住在多伦路257弄33号的左景祥老人,是晚清著名湘军将领左宗棠第四代孙,曾做过商务印书馆职员。据左老先生介绍,燕山别墅是由中国人与英国人合伙建造的。1946年,汤恩伯部队接收了燕山别墅,并分配给部队军官,军官们再将手中的的房子转卖。当时,左老先生通过朋友介绍,从一名军官手中买下了燕山别墅33号。
陶晶孙(1897-1952)
陶晶孙原名陶炽孙,江苏无锡人。创造社成员,左翼作家,“左联”发起人之一。1929年1月,陶晶孙夫妇俩回到上海,参加艺术剧社。陶晶孙夫妇最初住在永安里,后迁居燕山别墅。在此期间,他一面进行医学研究,一面从事文学活动,积极投身于新兴文学革命的洪流。
多伦路257弄燕山别墅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45190000071 张国焘旧居 民国 四川北路街道
地址:多伦路257弄14号
张国焘(1897-1979)
张国焘又名特立,出生于江西萍乡,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抗战胜利后,张国焘入住多伦路257弄14号,解放前夕离开多伦路去加拿大。
多伦路257弄34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45190000094 鹿地亘旧居 民国 四川北路街道
地址:多伦路257弄34号
鹿地亘(1903-1982)
鹿地亘是日本作家,他积极参加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是日本无产阶级艺术联盟的骨干人物。1933年被选为无产阶级作家联盟成员。
鹿地亘于1936年来沪,2月6日在内山书店与鲁迅第一次见面,同年春天入住多伦路257弄34号。他与鲁迅、胡风等中国进步作家结为好友,从事进步文化活动。
1936年10月17日,鲁迅与谷非访问鹿地亘,当夜鲁迅又气喘起来,病情不断加剧,于10月19日凌晨与世长辞。鲁迅生前最后一个足迹就留在了多伦路257弄燕山别墅34号。
北四川路窦乐安路口(1932-1935年老照片)
在原窦乐安路北四川路口(窦乐安路284-296号,现“方舟大厦”位置),曾经有一座建于1907年的老建筑——公共游泳池(后改名海乐游泳池),是上海历史上第一家公共游泳池。
上面的老照片中,左边绿色屋顶建筑便是海乐游泳池,后面黄房子是原日本海军陆战队医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411医院);右下角是复兴中学操场一角;中间灰色的庞大建筑是原日本侵华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1912年的公共游泳池
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于1921年5月30日至6月4日在上海虹口公园举行,游泳比赛则在公共游泳池进行。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公共游泳池被日军占据。抗战胜利后,被中国海军收回,更名为海乐游泳池。
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改建,至八十年代部分建筑又被用作燕山招待所,九十年代被拆除,原址上建造了方舟大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