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神雕侠侣》里的神雕大侠杨过,潇洒飘逸,深情而浪漫,是金庸先生笔下经典的武侠形象。杨过的父亲是郭靖的结拜兄弟杨康,因为误入歧途而人所不齿。因此郭靖取“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之意,给杨康的遗腹子起名为过,字改之。

杨过名字起源于刘过吗(大侠杨过的原型人物刘过)(1)

不过,这个名字并不是金庸先生的创意,而是来自于南宋一位爱国词人,刘过。他的身世比杨过更传奇。他是应举屡次不中,最终流落江湖,终生都是一介布衣,却与辛弃疾、陆游相交,侠气纵横。他有诗词《龙洲集》和《龙洲词》传世但在《宋史》里无传,只能靠宋人笔记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岳飞的孙子岳珂就在《檉史》中提到刘过。

杨过名字起源于刘过吗(大侠杨过的原型人物刘过)(2)

刘过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与他的词的有独特风格相关,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刘改之词,狂逸之中自饶俊致,虽沉着不及稼轩,足以自成一家。”《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就是这么一首具有独特风格的词。

杨过名字起源于刘过吗(大侠杨过的原型人物刘过)(3)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宋】刘过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糖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杨过名字起源于刘过吗(大侠杨过的原型人物刘过)(4)

这是一首忧国伤时、沉哀入骨的名作。词序中交代了写此词的缘起:古历八月初五,与朋友在安远楼举行小型宴会,一位姓黄的歌女慕名乞词,于是即席写成此词赠送。

安远楼,原名南楼,在武昌黄鹤山(即今蛇山)上。宋室南渡后,武昌成为南宋同金对峙的前方重镇,楼名“安远”,自然有安边定远、企望恢复中原之意。据姜夔《翠楼吟》词题所记,安远楼建成于公元1186年冬,词中说“二十年、重过南楼”,可见此词作于词人晚年。

杨过名字起源于刘过吗(大侠杨过的原型人物刘过)(5)

上阕抒发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世道沧桑的强烈感受。

起首两句“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写景点题。南楼之上,放眼望去,只见长江洲渚芦苇丛生,浅流如带,迥绕寒沙,一片荒凉凄冷景色,愁苦的意绪已从笔端流溢出来。

接着“二十年重过南楼”一句,从眼前之景折入历史的洄溯。诗人没有细诉时光流逝的哀伤,也没有明写国事日非的忧愁,然而这一切又都隐含在“二十年”三字之中。

杨过名字起源于刘过吗(大侠杨过的原型人物刘过)(6)

最后“柳下系舟犹末稳,能几日,又中秋。”三句。从字面看,是诉说仍在漂泊之中,舣舟末稳,又快到了亲人团聚而游子心伤的中秋佳节,内心充满难以名状的凄苦。但透过字面,可以见出绝不止是终年漂泊的游子乡思,还包含着节序惊心、老来无成、时光催人、时不我与的焦虑和忧惧。故而在“中秋”二字之前重拍一板,楔入“又”字,并与“犹未”、“能”字相呼应,一波三折,绕旋腾挪,含辛茹苦,凄楚不堪,分外悲戚感人。

杨过名字起源于刘过吗(大侠杨过的原型人物刘过)(7)

下阕以疏俊之笔抒写故友凋零,山河破碎、好梦不再的今昔感慨。

起首“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二句一问而起,虚际转身之笔也。“矶头”上缀一“断”字,便有残山剩水的凄凉意味,不是泛下之笔。故人为谁?是痛饮狂歌的爱国志士?还是红巾翠袖的盈盈丽质?作者没有点出,只虚写一笔,就把旧欢难拾、人去楼空的怅悒情绪浓郁地表现出来了。

杨过名字起源于刘过吗(大侠杨过的原型人物刘过)(8)

接着“旧江山浑似新愁”一句,明写是旧,则暗含有如今满目疮痍的江山在其中,一语双关,此中感情的愁伤,实乃山河之变所致。人去了,楼空了,山河破碎了,心也就死了。这就使怀念故人的感伤升华到担忧故国命运的悲愁。七个字,把故人之思、家国之念绾合一起,词意何等凄怆!

杨过名字起源于刘过吗(大侠杨过的原型人物刘过)(9)

最后三句,“买桂花同载酒”,是对二十年前中秋节与朋友置舟载酒、望月赏桂、同游南楼的情景的回忆。二十年后的今天,也是楼头小集,宾朋满座,节近中秋,虽然也想唤回旧时的欢乐,但因内心充满“新愁”,所以“终不似、少年游”。新朋虽不亚旧友,景观也依然如昔,但因国势日促、国事日非,所以再也不可能有昔日那样的指点江山、逸兴壮飞的“少年游”了!词虽歇拍,绵绵不尽的惆怅和愤恨,却仍见于言外。

杨过名字起源于刘过吗(大侠杨过的原型人物刘过)(10)

刘过的爱国词篇,多为豪爽奔放,痛快淋漓之作。但这首《唐多令》却写得蕴藉含蓄,耐人咀嚼。与其他爱国词比较,的确别具一格,故而流传甚广,后世评价甚高。如清代词人徐釚《词苑丛谈》引《山房随笔》说:“刘此词,楚中歌者竞唱之。”宋人李继昌《左庵词选》赞为“小令中工品”先著《词洁》誉为“数百年来绝作”,殆非溢美之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