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啸仙小学里书声琅琅,仲冬的暖阳洒满村庄。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下屯村,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人民审计事业奠基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阮啸仙先烈的故里,也是广东省审计厅2016年起对口帮扶的省定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在广东省审计厅党组和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带领下屯村父老乡亲拼搏奋进,5年多倾情倾力帮扶,长期贫困的先烈故乡旧貌变新颜。
阮啸仙故居
党建引领 凝聚攻坚力量
“党建引领”是广东省审计厅对口帮扶一直坚持的基本原则。厅党组先后选拔2位年轻有干劲且能力突出的副处级党员干部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并先后选派7名优秀共产党员任驻村工作队队员,形成强有力的“头雁”。驻村工作队则始终不渝指导抓好下屯村党建工作,打造“不走的工作队”。
为加快下屯乡村振兴的步伐,2020年初,驻村工作队与义合镇党委多方走访,邀请到有威望、有能力、有担当的退休处级干部、乡贤阮霭宜返乡担任村支书,抓班子、带队伍,大大激发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阮霭宜书记走访贫困户
除了能人“头雁”带领,驻村工作队还通过抓制度建设、抓学习教育、抓纪律监督,“一砖一瓦”建强基层党组织,铸造起脱贫攻坚的“主心骨”。2019年,下屯村党支部被评为“河源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2020年7月,下屯村党支部在叶剑英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在2020年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驻村工作队带领的下屯村党员尽显模范与担当。这个特殊的春节,工作队提前结束休假,回村组织防疫工作,与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冲锋在前,以扎实的工作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彼时防疫物资紧张,有数位在外工作的党员主动将自己有限的口罩、酒精捐给村值守人员,还在党员微信群发动捐赠爱心款物,极大地鼓舞和支持了全村的防疫工作。
3月初,驻村工作队发动村民积极参与了爱心战“疫”支援活动,为疫情中物资紧缺的湖北省红安县捐赠了800斤百香果和300斤菜干,被CCTV-1新闻联播报道。
7月的党员大会上,回忆起疫情期间的风雨同舟,党员代表阮红霞深情地说:“下屯的兄弟姐妹们,我们要听党话、跟党走,要团结、要付出、要珍惜和全力配合扶贫干部的工作。”
有了党建引领,越来越多党员和村民养成了在“党建为村”平台上学习政策、关心村务、分享生活的习惯,这里也成为下屯村基层党建的重要网络阵地。有一位村民为下屯村脱贫攻坚的变化作了一篇小记,称这座“随着城市发展而日益‘空心化’的村庄”终于“迎来了她的复兴”,愿“继承先辈遗志,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得到大家的一致点赞。
这片曾孕育了红色传统的青山绿水,至今传颂着先烈“坚忍卓绝”“奋斗牺牲”的革命精神,浸润着和谐和睦、守望相助的文明乡风。
聚焦民生,增添安居保障
村民佑强叔拿着刚刚摘下的新鲜瓜菜,笑呵呵地准备回家吃饭。虽然是五保户,他的“家”却是全村最美的建筑——这是广东省审计厅筹资200余万元建设的,是为长期稳定、集约高效地解决鳏寡孤残等困难群众的住房保障问题而专门制定的扶贫创新实践方案带来的成果。2019年8月,总面积达1016平方米、装有电梯、含21间套房的住房特困户集中安置房“颐养苑”正式投入使用,包含佑强叔在内,目前已有15户住房困难户入住其中,每户的居住面积都在40平方米以上,床铺、桌椅、电视、冰箱、热水器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驻村工作队常来入户走访,与在住的贫困户拉家常、谈心声、解难题。每逢大小节日,更会组织志愿服务队前来送温暖、送关怀。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独自养育着一双儿女的困难户玉梅姐也被安排在“颐养苑”做管理员,在应有的国家保障政策以外,多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下屯村颐养苑 摄影:黄赞福
“颐养苑”入住仪式
从颐养苑出发,距村10分钟车程的是群山环绕的洋洞自然村。在广东省审计厅对口帮扶后,曾经坑坑洼洼的土路修成了硬底化直通村民家门口的村道。8公里山路打通了出行的难题,连通起贫困群众与“一个也不能少”的小康生活。
洋洞群众向省审计厅送锦旗
循着读书声走进村里唯一的小学——这里在村内众多民生工程中看似不起眼,却也是驻村工作队倾注众多心血、“扶志扶智”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时候条件艰难,老师也不愿意来!”说起过去的辛酸,啸仙小学校长叶国雄至今心里还不是滋味。两任驻村工作队的接续努力下,曾经破旧的小学修缮一新。再谈起现在的校园,他语气里透着高兴:“这学期增加一个年级,又多了十多个学生,还有从镇上、县里回来的。”
孩子们能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安心读书,也是驻村工作队最大的欣慰。目前,驻村工作队和村书记正想方设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条件,为住校师生更好解决冬季热水使用等问题。
啸仙小学两次修缮前后对比
啸仙小学两次修缮前后对比
精准扶助 提供暖心帮助
11月末,工作队再次来到贫困户阿香嫂家中,关心她儿子锦鸿的康复情况。连续两次复查结果正常,阿香嫂总算舒了一口气。重提起前段时间的经历,一向坚强的她忍不住红了眼眶。
小锦鸿今年7岁,数月前突发严重肺部疾病。因河源没有治疗条件,第一书记欧智伟与省民进驻镇干部便帮忙联系,当日火速转往了位于广州的省人民医院救治。小锦鸿在ICU度过了难熬的一夜后状态渐渐稳定下来,可梭形细胞肿瘤的噩耗却让陪护的阿香嫂再度慌了神。驻村工作队一边安抚,一边远程与医护人员保持沟通,了解病情,争取使小锦鸿得到最好的医治和照料。在帮扶单位广东省审计厅的帮助下,按照医生建议,小锦鸿顺利转院到对该病症医疗条件更好的省城专科医院接受治疗。落实到位的医保政策也使得治疗费用不再是难以面对的沉重负担。“感谢工作队,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临出门前,阿香嫂紧紧拉住工作队员的手,眼里含着泪花。
一场大病往往就是压垮低收入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因病致贫”也是下屯村脱贫攻坚路上必须解决的难题。为此,驻村工作队也先后多次为村里患地中海贫血、患尿毒症的贫困户及其亲属,联系医院、落实保障、申请救助。
“扶危济困促发展,感念党恩暖民心”,驻村工作队会议室墙上有一幅村民送来的锦旗。每每抬头,都仿佛看到群众对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真情拥戴,也仿佛听到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剖白。
大桥飞跨 解锁发展通途
在审计署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审计厅积极协调推动了阮啸仙纪念大桥和河源市东源县委党校(迁建至下屯村)开工建设,为下屯村的长远发展安装上两台强力发动机。
河源市义合镇中心与下屯村直线距离约1公里,悠悠东江横亘其中,绕行陆路则增加了12公里乡道,位于北岸的下屯村民出行主要依靠落后的渡船,交通十分不便,安全隐患极大。因渡运条件限制,阮啸仙故居等红色旅游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严重阻碍了先烈故乡脱贫致富的脚步。
2019年,由原审计长刘家义亲自点题建设的,以革命先烈阮啸仙命名的阮啸仙纪念大桥正式开工建设。大桥横跨义合段东江,南岸接着义合镇中心,北岸连着啸仙故里,全长约2869米,双向两车道,预计于2021年4月建成通车。
建设中的阮啸仙纪念大桥
“道路通,百业兴”,大桥的建成不仅可以大大改善两岸群众的出行条件,同时使河源市区至下屯村的通行时间由1小时缩短为30分钟;更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彻底解决上百年来制约下屯村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为进一步擦亮阮啸仙红色品牌、促进下屯村红色旅游发展增添巨大助力,还可以使下屯村大量低海拔山地、成片宽旷的沿江土地有机会开发利用,进一步壮大镇域经济发展。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下屯村如今的焕然一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自2016年起,农网改造、电网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村道硬底化、贫困户危房改造等多项工程梯次推进,稳扎稳打按下了下屯村振兴发展的加速键。2017年,广东省审计厅邀请专家和专业机构编制《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美丽乡村规划(2017-2030)》,打造集“革命先烈纪念、爱国主义教育、党员干部培训、红色旅游参观、村民文化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旅综合发展体,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两任驻村工作队孜孜不辍,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涵盖生产生活的重要方面,一处处细微改善积累出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村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谱成了下屯村的崭新篇章。
在小学门口,开阔的村民文化广场已成为备受欢迎的休闲运动中心。日暮微醺的霞光映着欢笑打闹的孩童、三五闲聊的村民,晚风拂来淡淡的桂花香气,是新下屯的美丽图景之一。“在村里就能有这么好的足球场,以前那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一位村民来接小儿女放学,发出由衷的感慨。
建设中的阮啸仙纪念大桥
“儿时的盼望终于实现”“下屯的明天更美好”,在“党建为村”平台上,村民自发记录着阮啸仙纪念大桥建设的动态,常常能看到这样发自肺腑的朴素留言。
阮啸仙纪念大桥是下屯村脱贫奔康、振兴发展的一处重要缩影,她承载着下屯祖祖辈辈人的心愿,凝聚着审计人与扶贫人的心血,解锁了下屯腾飞发展的快车道,“这是一件造福子孙、利在千秋的大事。”
风味飘香,烹出致富之方
下屯是远近闻名的“厨师之乡”,超过三分之一的村民家庭都走出了专业厨师,足迹遍布全国各地,2017年央视《厨王争霸》“厨王”阮仲孟正是下屯人。借助这项特色优势,驻村工作队争取各方帮助,扩大培养下屯厨师。自2019年末起,先后举办了两届“粤菜师傅”培训班,学员逾百人,有效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达成就业。
首届厨师培训班厨艺展示大赛
第二届厨师培训班学员夜间上课
颐养苑的西面,由广东省审计厅引入、碧桂园集团捐建的“乡村振兴人才实训基地(河源客家菜实训体验展示基地)”已于2020年9月奠基,预计在2021年4月完成建设。这座集培训、展示、餐饮、会议于一体的建筑将成为下屯村的新地标,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
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奠基仪式
在驻村工作队的鼓励带领下,村里就业创业氛围日益浓厚,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干劲十足,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
第一届厨师班学员阿芳,结合下屯特色,制作手工艾粄和时令的粽子、月饼出售,广受游客欢迎,收获了一大批订单;
回乡的村民阿鹏靠着驻村工作队和村里帮助修建的排灌设施、协调租来的打田机,把200亩荒地开垦成了农田,种下了最新优质丝苗米“19香”;
长期打零工的阿荣用驻村工作队争取到的捐款购买了电动快递车,为不便去镇上取货的村民统一收发货物,开启了作为下屯“快递小哥”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贫困户利强叔开了自家的酿酒坊,经过工作队的牵线帮忙,得到两位“酿酒专家”的现场指导,酒越酿越醇,日子也越过越好。
……
一家家一户户有了蒸蒸日上的生活,沉寂已久的下屯村焕发出新生机,创造着新向往。现在,下屯村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都有1名稳定就业人员、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目标,切实做到了“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
下屯村村道
多元产业,绘就小康蓝图
“八山一水一分田”,下屯村土地并不丰裕,单纯依靠农业很难实现小康。
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经农业专家指导,引入杂粮型食用木薯华南9号种植项目,首批试种40亩。自2020年4月种下至今,地上是一人多高的植株绿叶成荫、亭亭如盖,田垄下则是木薯硕大块茎、遍地流金。未来6年内,下屯村将有400亩荒地变成木薯田,预计将实现村集体收入年新增5.4万元、新增3—4名贫困户就业岗位。
“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的产业结构是广东省审计厅对下屯村的构想。“红色”是下屯发展的底色,广东省审计厅先后筹措300多万元修缮阮啸仙故居和纪念馆,深入挖掘阮啸仙革命事迹,开馆三年来近10万人次到村开展党建活动,逐步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审计干部追寻审计初心首选地。驻村工作队围绕“啸仙故里 红色下屯 客家古村 生态田园”主题,大力推动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的红色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逐步带动每家每户端上“红饭碗”,吃上“旅游饭”。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的研学、民宿、培训等旅游配套项目,将帮助下屯村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加快产业发展升级。下屯村里,红色文化与传统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交相辉映,各生趣味,在底蕴深厚的文化课堂之余,游客也能享受到清新自然的田园美景与平易可亲的人间烟火相交织的丰盛体验。
阮啸仙纪念馆 摄影:黄赞福
下屯村标语 摄影:黄赞福
2020年9月,下屯村致富带头人阮毅彪的“下屯乡味”合作社在村电商工作站正式揭牌。这是下屯村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造血能力”、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一项重要尝试。
“下屯乡味”合作社正式揭牌
第一书记欧智伟与电商服务队开会讨论供货事宜
夜深了,村委会二楼的会议室里还亮着灯。第一书记欧智伟、工作队队员与电商团队正在紧急开会,解决遇到的新难题。早在今年5月,驻村工作队帮助阿彪夫妻俩与村里的5名贫困户组建起电商团队,还主动为团队成员义务培训计算机技能和电商知识。
“多种口味是一个方向,但现阶段还须更好解决保鲜、保质的问题”“包装尽量质朴一些,关键是保证产品的质量”“抓紧完成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要动员起更多村民,扩大下屯产品的供货渠道”……这段时间里,不论多晚,欧智伟总会在结束一天工作后腾出时间,帮助阮毅彪点拨发展思路、指出关键问题。
下屯村农产品主动“触电”,逐步摆脱了单一的线下销售模式,接触到更大的消费扶贫市场。广州首届直播节上,第一书记亲自带货,下屯特色鸭蛋系列产品短短半小时接到26箱订单。从2019年末至今,电商团队已累计发货超100批次,直接带动贫困户和村民增收近30万元。
“下屯乡味”合作社中秋订单交货会
后记
尚带寒意的湛蓝天空映衬着这座小小村庄焕然一新的模样。
5年间,广东省审计厅统筹各级各类帮扶资金14000余万元(含实物捐赠、地方财政资金),共实施帮扶项目38个;两任驻村工作队接续发力,数不清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上演——曾经自然资源贫乏、生产条件落后、集体经济薄弱的下屯村,如今村容整洁、产业兴旺、生活和谐,实现了“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护”的美丽蝶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伫立在阮啸仙故居门口,凝望着山坡上“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一行大字,第一书记欧智伟的目光更加坚定。
下屯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继续……
下屯村江景
内容来源:广东省审计厅驻村工作队 戴曌喆
责任编辑:泽慧、思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