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醉解千愁幽默回复:一醉解千愁(1)

前几天我们的城市解封了,适逢周末。憋了许久的各大餐饮,人满为患,就连路边的烧烤小摊也熙熙攘攘,一座难求。疫情第三年,各行各业不景气,唯独烧烤店,路边摊生意火爆,男男女女推杯换盏,热闹非凡,果然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归根结底是现代人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巨大,相对而言,约上三五好友喝上两杯是最为直接的解压方式了。据我观察,酒桌上的女性酒友比例正在急剧上升,前些年印象中都是一帮老爷们面红耳赤的在喝,现在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靓女举杯豪饮,喷云吐雾,气盖云天。如果当晚酒桌上有一名女性酒友,那么大家的酒量会提升百分之三十,秀色可餐,酒不醉人人自醉不无道理。

自酒被发明以来,在中国人的餐桌一直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古人饮酒作乐,吟诗作对,载歌载舞,琴棋书画轮番上阵,到如今大家没有好好传承,醉酒之后的吹牛耍疯,却比比皆是。古人饮酒,有红泥小酒炉,绿蚁新醅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好友相见,惺惺挽留的意境。有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的隐世悠闲。有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复醒的豪情万丈。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孤寂,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戎马,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酒,已经成为一种寄托,一种生活方式,开心时饮,悲伤时饮,孤独时饮,久别重逢时饮,离别相送时饮。有人喜欢白酒的辛辣,通透,有人喜欢红酒的优雅,轻盈,有人钟爱啤酒的清爽,柔和,其中滋味,只有自己体会。

记起有一年夏天,和朋友相约酒馆,两人各怀心思,酒意不浓,迟迟不见杯浅。隔壁桌三位壮士饮至正酣,酒令独特,闻所未闻,试探性询问能否拼桌共饮,欣然应允。于是素不相识的两拨人,纵情豪饮,兴致之高,一度饮至肄业,相互道别,扬长而去,没有互换联系方式,没有询问彼此姓名,不去想是否还会相遇,只保留今日的畅快,或许,这才是饮酒。

随便在网上一搜,酒精的危害铺天盖地,几十种癌症,内脏大脑,神经系统,闻之色变。为何酒友不减反增,我想可以用紫霞仙子的那句话回答,不开心,长生不死又有什么意义。比起生活,酒的辛辣苦涩反倒更易接受,在飘飘欲仙的那一瞬间忘却一切烦恼,才是无数人趋之若鹜的魅力。

饮酒虽好,贪杯伤身,酗酒伤命,但愿你在酒醒的清晨,不会为了昨夜的自信,狂妄,赐人一醉的气势而顿足捶胸,豪饮虽迷人,小酌总相宜。

一醉解千愁幽默回复:一醉解千愁(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