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其一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素养本位下的语文教学?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素养本位下的语文教学(从言语形式的玩绎中提升语文素养)

素养本位下的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其一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

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淡化语言形式的探究,而过分关注文章内容与主题,将我们的语文课上成思品课、人文课,甚至有老师以“课让孩子都哭了”作为成功语文课的标志。这

样的课堂,往往只是为了感染学生,甚至不惜为此调动文本以外的内容。如此,不是从文本的品读中阅读文本,如何培养孩子独立的阅读能力?又如何培养书报杂志的阅读能力?更不用说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的能力了。下面以《卡罗纳》一课为例,尝试从言语形式的玩绎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块一:意之感悟——了解全文

引导讨论:读完《卡罗纳》一文,你认为这是一篇写谁、写什么的文章?

生:写了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他很痛苦。

师:好像不准确,文章就是写卡罗纳自己的痛苦吗?

生:文章是写卡罗纳的母亲去世后,老师、同学的表现。

师:什么表现?

生:老师、同学在安慰他。

师:安慰是什么意思?安慰是用话语劝导,让他释怀自己内心的痛苦。文章只是写话语的安慰吗?

生:不是,文章还写了老师、同学用眼神、牵手等行为安慰卡罗纳。

师:这就读懂了,但能否再进一步概括一下呢?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一个词:卡罗纳的母亲走了,面对卡罗纳的不幸,老师和同学表现出对他的_____。

生:爱护。

生:关爱。

师:这两个词都是对的。

反思:我之所以以此开头,意在让孩子整体感悟。学生对文章有整体感悟后,方能走进文章局部的阅读,而不致于让阅读碎片化。但很多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一味点赞,似乎总担心会挫伤孩子的热情。事实上,恰当而令其信服的引导,更是孩子所关注的,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我不轻易肯定孩子的表达,因为文章意思的表达,首先要尽量准确,其次要清晰。学生准确清晰地表达,方能体现其阅读思路的清晰,而不是走马观花,浮于语言的表面。这是我们培养表达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需要。

板块二:情之体味——捕捉感动

引导思考:读完《卡罗纳》一文,你认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请画出来,说说你的理由。

师:能否更具体讲一讲自己最感动的词或话语?

生:“拉”,表示关切。还有句话是“孩子,你要坚强哟”。

师:你读一下这句话。你会感觉到什么?

生:语言平静但让人感受到有一种期待。

师:对的。

生:老师,“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这句话感动了我。

师:是吗?整句话还是有些词?

生:这两个词是围、默默。我感受到同学对他的友善。

师:为什么?

生:“围”让人感觉人多,表示同学们不约而同,而“默默”表示同学们内心的关切,似乎在告诉他不怕,还有我们在。

师:真好。谁读出肢体语言了呢?

生:“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我从“推开”与“目不转睛”中,感受到了母亲怕卡罗纳触景生情,这是对不幸的卡罗纳的呵护。

师:真好。我们能从文章中找出感动自己的语言,并能说出理由。读书就要这样认真品味语言。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文章写老师、同学、我母亲等对不幸的卡罗纳的同情与爱护。

反思:这是一篇关于爱的教育的文章,这里一定有感人的场景或动作。感受爱,首先要感动自己,如果将老师的感觉直接引导给学生,学生一定难有情感的共鸣。心底流泉方是真,我们的课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再现自己真切的阅读体验。先找出感动自己的句子,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章中去,找到情感的共鸣点,心灵的契合点,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爱的教育。

板块三:惑之释解——释疑解惑

思考引导:读完《卡罗纳》一文,你自己感觉哪些句子还不理解?

生:“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有抬起头来,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这里不理解。

师:有人理解吗?

生:这是暗示对“我”的感谢,表示感谢“我”的安慰。

生:还有一个,就是他内心也期待一个依靠。

师:这两个答案加起来才是对的,这样才读出了这个细节背后的内心情感,但我还要对刚才两个同学的答案做个补充,为后面“我恍然大悟没去拉母亲的手,却拉起卡罗纳的手,和他一块儿回家去”作铺垫。理解吗?

生:这句话我不理解,“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这不就是暗示“我”在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吗?他不要上课了?

师:有道理吗?

师:我知道你们沉默的理由,因为这是根据作家作品修改的文章,你们心里对作家和编辑一定很崇拜。我认为我们同学的怀疑似乎有道理。文章如果这样改又如何呢?老师说完,卡罗纳回到座位上,挨着我坐下。突然他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我一惊,看向他,原来他在书中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

生:这样更好,因为先是吃惊,然后再看,最后知道原因,这样更符合生活常理。

师:对的。这是课文的小瑕疵。我们要敢于怀疑。我们的怀疑有的是对的,这样可以提升自己,也是带动他人的进步。如果是错的,也没关系,我们的疑惑解决了,也是一种收获。学贵有疑,不要膜拜而要敢

于质疑,无论今天还是未来,都是我们老师对同学的期待。

反思:我颇为关注“释疑解惑”这个环节。我不仅要让学生跟着自己而懂,更要让学生发现自己读不懂的地方。这读不懂的地方,往往又是作者的关键之处,用心之处。肯綮之破,脉络自通。其次我引导学生敢

于质疑。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对知识的拓展与创造,彰显生命的丰富与创新的思想。

板块四:美之探寻——品味美感

思考引导:①你认为哪个句子或哪个画面写得好?②你认为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③文章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吗?

生:“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这里的“端详”写得好。

师:“端详”是什么意思?

生:认真看。

生:仔细看。

师:这个词用得好,就是因为写出卡罗纳仔细看“我”扑向妈妈的场景吗?

生:不是,是写出卡罗纳对“我”有妈妈的羡慕。

生:“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推”字用得好。因为写出了母亲的着急,她担心被卡罗纳看到而伤心,说明母亲对卡罗纳的关爱。

师:同学们咬文嚼字地品味语言,这是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以后应当坚持。现在提出另一个问题,这篇感人的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

生:写人要有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不然就会枯燥。

师:对的,这就为我们写人状物的作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引导,同学们记下来。文章还有哪里不满意的地方吗?

反思:我们语文老师引导孩子阅读文章,不能只让孩子领悟文章的内容,更应该让孩子在文章的语言中,思考品味,寻绎出潜隐的思想情感与言语艺术。陈日亮先生2016年11月14日在厦门实验中学说道:“语文课教出和教好课文的‘是什么’,就必须教学生从‘怎么样’去读出‘是什么’。‘怎么样’即《语文课程标准》说的‘过程与方法’,这过程与方法,又只能在语言文字中去探究。”语文前辈的教导,就是在矫正浮浅阅读或失却语文味的课堂,牵引我们回归语文的本质,引导我们从语言文字中去寻绎文章之美,进而感受内容之美、情感之美。

(福建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