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敏感期”一词遍地可见育儿老话“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十二走”,其实就是一个很经典的育儿敏感期说法,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四个多月宝宝三翻六坐九爬?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四个多月宝宝三翻六坐九爬(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十二走)

四个多月宝宝三翻六坐九爬

如今,“敏感期”一词遍地可见。育儿老话“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十二走”,其实就是一个很经典的育儿敏感期说法。

由于人们对敏感期的心态多是:“不知道它何时到来,也许不小心就忽略了,担心会错过”,所以,静观育儿微信后台常常会接到类似的问题:“我的孩子已经4个月了,还不会翻身怎么办?”“我孩子7个多月了坐不住,有影响吗?”“我的孩子已经10个月了,还不会爬,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我家宝宝没有爬,直接就走路了会怎么样?”……

很多父母的焦虑,都源自对“敏感期”的一知半解。其实,简单理解敏感期,就是孩子发展中的某一阶段,这个时间段内,孩子倾向于反复出现某种行为,或者更易习得某种能力。市面上常见的说法,诸如孩子到了几个月或者几岁,就是一个什么样的敏感期,适合做什么,错过了就如何如何之类,其实那些时间点/关键期,都只是一个模糊的时间,并非“北京时间”,或者列车时刻表,到点就必须到站,点不正就意味孩子的发展出现了问题。毕竟,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

今天起,我会做一系列的文章,专门就孩子的“敏感期”问题展开。不过,我会更多阐述敏感期背后,孩子真正的成长需求是什么。恰是那些根本的身心发展需求,让孩子会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了一些特定的表现,习得特定的本领。

有育儿问题,可以通过“静观育儿”微信公众号给我留言。

熟悉早期教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当下的中国早期教育缺一样东西,那就是0-6岁中国儿童生长基准线。这也一度造成中国的早教缺乏标准,多依靠感性经验,或者是仰赖舶来品,但却对我们自己的孩子身心发展的整体状况和真正需求缺乏了解。

早在2005年,我与中科院一众同仁启动了一项中国儿童早期发展评估项目,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最新的中国宝宝生长发育基础数据。经过长达3年的实地数据取样,我们获得了5万余份鲜活的基础数据。从这5万份中国孩子的成长数据中,我们提炼出了中国孩子成长的9个关键词。今天我要说的,就是第一个关键词:“平衡”。其他的,接下来的文章我都会慢慢解释。

什么是平衡?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平衡能力是身体素质的一种,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全身处于稳定状态。人的任何运动,尤其是大运动,几乎都是在维持身体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平衡能力是我们的孩子体能发展最开始要面临的课题,它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习得生存之初必须学会的那些大动作,也会影响到孩子接下来的协调、视觉追踪、认知、注意力等能力的发展。

孩子早期平衡能力发展的时间段主要在0-2岁,关键期在0-1岁。这与老话说的“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十二走”时长差不多吻合。这句育儿俗语的科学之处也在此。孩子生命里的第一年,“翻”、“坐”、“滚”、“爬”、“走”等这些大动作的发展,都牵涉到一个重要的体能指标,那就是平衡能力。

下面,我就结合微信后台父母常问到的“翻”、“爬”“走”这三个孩子平衡发展涉及到的主要敏感事件,来逐一给出孩子早期平衡发展一些建议和提醒。

NO.1孩子翻身晚,妈妈怎么做?

翻身是宝宝自抬头之后的大动作,是宝宝天生就会的本能,一般不用大人教,他自己就能会。很多宝宝在三四个月就开始翻身,当宝宝6个月了还没有翻身迹象的时候,爸爸妈妈一般会开始担心。一般我会建议爸妈先排除下列客观影响,再去对宝宝做“发育迟缓”的猜测。

第一个,是看宝宝是否体重超标。比如有些家长怕宝宝饿到了,经常让宝宝吃得过多,造成肥胖。那他想翻身也翻不动,好不容易被动翻个身,自己还挺累、挺难受的,对于“翻身”这件事的体验特别不好。最后就会变成无论爸妈怎么训练宝宝,宝宝就是不愿意动了。

第二个,看宝宝是否体弱缺钙。一般母乳喂养足够,孩子精神状态都不错的情况下,都不会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在带孩子进行常规体检的时候,父母也可以额外关注下,问问医生。

第三个,考虑是否衣服穿多了。很多地方对新生儿、小宝宝还有“裹粽子”的传统,或者担心孩子着凉,给穿的特别多。如果宝宝6个月左右刚好是冬天,宝宝衣服又穿得多了,手脚就会不灵活,像是被捆绑起来一样,想动也动不了。所以,爸妈还是要尽量给宝宝穿一些宽松、柔软、吸汗透气的棉制品。

NO.2孩子直接跳过了爬行期,怎么办?

大多数宝宝在6~10个月之间学会爬行。未经爬行就走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调节,易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容易引发阅读障碍等。但是错过了爬行并非就会对孩子造成永久伤害,后期父母其实可以通过训练孩子游泳进行弥补。

也有时候,我们的宝宝在通过其他活动方式锻炼平衡,而非“爬”这个动作。这也会给父母造成错觉,以为孩子不会爬。比如,有的宝宝会蹭着屁股挪动(一只手撑在身体后面,一只脚放在身体前面,屁股蹭地四处挪)、腹部贴地匍匐前进或翻身滚动。如此,看起来好像是宝宝完全跳过了爬行阶段,直接就站立和行走了,其实宝宝只是换个了方法。所以,父母不用担心宝宝具体的活动方式,因为不管宝宝用什么办法,孩子能够活动、平衡能力得到了锻炼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对于还不会走的宝宝,父母应该多提供给孩子可以爬的机会。可以多陪孩子玩儿,爬给孩子看。孩子通过模仿,也会学得很快。

当你发现自己的宝宝正在费力爬行的时候,可以提供适当辅助。比如站在宝宝身后,两个手掌放在宝宝脚底,推动宝宝一只脚,当他往前爬一点时,再推动另一只脚,如此协助,帮他渡过爬行关。

NO.3孩子走路太早?孩子走路太晚?

孩子会走路以后,平衡能力更会急速发展。上下楼梯,在不平的草地,沙地上行走,自己爬上沙发椅及桌子,以及较大以后自己上床,跨越门栏,水沟等障碍物,都有助于平衡能力的发展。宝宝从事这些活动时,由于不熟悉,动作将会十分缓慢,所以大人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宝宝慢慢地从摸索中学习,不要干涉太多,才能建立宝宝对身体操作的自信心。

大部分宝宝在12—14个月大时学走路,如果到18个月还不会走路的话,就属于晚走路。而早于1岁,就属于走路较早的。

有的父母会担心孩子走路太早影响骨骼发育,为此会不允许孩子过多站立。就此我想说一点,若宝宝的腿部力量足够,更喜欢站立并且双腿动弹个不停,那么满足他就好了。其实7个月起,孩子就已经进入学步的敏感期了。父母不用过多担心,只要别强制让孩子过多站和走就好了。孩子累了,会自己要求休息的。

更多父母关心的,是孩子走路晚的问题。比如民间有老话:“说话早的孩子走路晚”和“女孩比男孩走路晚”,其实这些都缺乏科学依据。若孩子走路晚,父母需考虑下面几点:

首先排除病理性的影响。一些肌肉关节类疾病,如婴儿肌肉松弛综合征、先天性髋关节一侧脱位、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等都会导致宝宝走路不稳或学步延迟。除学步晚以外,如果孩子在语言、精细动作及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也落后于同龄孩子,则应从肌肉关节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来考虑。只要是孩子出现始终走不稳或超过18个月仍没学会走路的情况,就要及时带他去就医确诊了。

其次,在排除了病理性影响后,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多一些锻炼机会。因为孩子走路也会受遗传影响,所以根据个体情况,父母可以提前做一些辅助训练。比如在宝宝5个月时,搀扶腋下,让他尝试短时间站立;6个月时,可以开始训练他做些跳跃动作;7个月时,训练宝宝进行站—蹲—站的连贯动作,增进腿部肌力;8—9个月,让宝宝练习扶持家具站立;10个月以后,宝宝基本站稳,就能迈开他的第一步了。

父母要多鼓励宝宝,提高他的学步兴趣和信心。比如多提供一些合适的可供手扶的家居、物品等,同时在旁边做好保护措施。因为若宝宝在学步中摔倒受伤或受到惊吓,也会让他惧怕和排斥学步。

关于宝宝学走路,我还要提醒一点:请远离学步车

很多家长早早就让孩子坐进学步车,将学步车视为育儿的好帮手,而这样的后果是让其直接跳过了爬行阶段。

爬行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预防感统失调的最佳手段,也是手脚等各个身体器官最先综合协调使用的阶段。爬行时,前庭得到了锻炼,小孩的平衡能力就好,而婴儿必须用四肢支撑身体重量,这又使其手、脚及胸、腹、背肌肉得到锻炼,逐渐发达起来,为站立和行走打下基础。而学步车将小孩固定在车内,就使婴儿失去了这些运动锻炼的机会。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尽量不用学步车。使用学步车对小孩的影响主要在感统方面,具体表现为平衡能力、身体的控制和协调能力差。

推荐几个锻炼宝宝平衡力的家常小游戏

宝宝的平衡能力是在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采用宝宝最喜欢的游戏方式,训练宝宝的平衡能力。当然,你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己设计一些类似的小游戏,去陪伴和训练孩子。

游戏一:大马驮物

给宝宝准备大一点儿的毛绒玩具,让宝宝驮在背上爬行。还可以让宝宝驮着玩具爬过山洞,爬越障碍等。

游戏二:身体小摇床

妈妈坐在地上或床上,支起双腿。宝宝坐在成人腿上。妈妈用双手拉住宝宝的双手,带宝宝一起前后、左右晃动。还可以双腿做支起、放下的动作。可以配音乐,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

游戏三:陀螺转转转

妈妈牵着宝宝的一只手,让宝宝在体前转三圈,停止时,立即把手松开,让宝宝自己保持不动。可以自编儿歌.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如:小陀螺,转转转;转来转去,转不停;转到路边,停一停。

游戏四:小飞机

平衡游戏不局限于平面、静态的平衡,也应兼顾上、下,甚至三百六十度的旋转等动态平衡。所以父母就可以带着孩子,多来几个“飞机抱”。这种游戏同样简单、易操作。

———————————————

静观育儿微信公众号“jingguanyuer”原创文章。

想获得免费专家答疑等更多育儿资源,请关注“静观育儿”微信号!

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