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书法的朋友都知道,在书法入门的学习中,关于用笔规则的练习方法,有一套专门的独特方法,而这个方法是通过一个字的练习来体现的。

学习书法的人,通过一段的时间对这个字,进行各种不同笔法的练习,从中去体会学习书法的精髓,这个字就是汉字“永”字。

在书法里,“永”字含有各种不同的运笔方式,这就是练习书法的人常说的“‘永’字八法”。而说到这个“‘永’字八法”,还有一个流传已久的动人故事呢?

传说中的这个故事,与我国著名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

王羲之圣教序详解(书圣王羲之与永)(1)

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说到书法,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有“书圣”之称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他的行字字贴《兰亭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笔下的《兰亭序》犹如行云流水,骨骼清奇,飘逸潇洒、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布局之巧,令人不由自主地赞叹不已。

《兰亭序》共计有324字,然而,其中的每一字都是姿态万千,笔势自如,仿佛如神来之笔一般出神入化。

《兰亭序》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艺术气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长廊中的瑰宝。

王羲之的书法集众家之长,又自成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他的书法字体优美隽秀,笔势含蓄委婉,风格自然平和。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极其重大。

在古代中国书法史上,他和他的儿子王献之被合称为“二王”,和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书法家钟繇并称"钟王"。

王羲之的书法,不但体现了中华古老庄子哲学的玄淡简单,同时还表现出了儒家中庸之道的基础。

后人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用了八个字来概括:“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将汉字的书写从实用带入了注重技巧、提升情趣的境界。他开创了古老书法流畅自然、优美绝伦的行、草书法先河。

王羲之圣教序详解(书圣王羲之与永)(2)

据说,王羲之自幼就开始练习书法,七岁的时候,就成了当时的大书法家卫夫人的弟子。

尽管成为了名师弟子,然而少年的王羲之一刻也不敢放松对于书法的学习。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每天的时间,除了睡眠和吃饭外,他全部用来不停地练习、临摹。

王羲之写字有个特别的习惯,每次在练完字后,他就会在院子里的水池中,清洗写过的笔砚。久而久之以后,原本清澈的水池变成了黑色,人们就把这个水池称为了“墨池”。

王羲之练习书法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几乎是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着写字。有的时候,他甚至就在自己的衣服上写,曾经把衣服都划破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字也写得越来越好了。他刻苦好学,写得一手好字的名声,渐渐在周围传开了。

王羲之圣教序详解(书圣王羲之与永)(3)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还在不停地练习写字,只见地上都铺满了他写的字。他一边写着字,一边思考和观察,寻找自己书法上的缺陷。由于写字的时间太久了,疲倦的他手中握着笔,不知不觉地趴在桌子睡着了。

这个时候,门口突然刮进来了一阵风,一个白发白须的老人出现在王羲之的面前。老人笑着对他说:“小伙子,你的字写得不错呀!”王義之感到十分的惊奇,连忙起身给老人让座,谦虚地说:“老丈,您夸奖了,还请您多多指教啊。”

老人见王義之如此的谦虚,便点点头,笑着对他说道:“把你的手伸出来,给我看看。”

王義之一听,感到有些纳闷,但他还是把手伸向了老人跟前。老人微笑着,拿起了他放在桌上的笔,对他说道:“你这个年轻人呀,我看你练习书法,非常认真,而且又是这样的虚心求教。那我就教给你一个练笔的窍门吧,你要多加练习,以后一定可以成为一代书法大家的。”

说完这句话,老人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下了一个字,然后对他说道:“你一定要勤加练习啊,一会儿你就明白了。”说完这句话,老人转身就离开了房间。

王義之连忙追到了门外,却没有看到老人的身影,他大声喊道:“老人家,您是谁?您住在什么地方呀?”这时候,只听见天空中传来一个声音:“天台白云⋯⋯”

回到屋里的王羲之,在灯光下看见自己的手心上有一个“永”字,一时间,他愣住了,他不明白老人为什么让他多练习这个“永”字。

他不断地琢磨着,突然,他终于明白了老人的意思了,原来在“永”字里,包含着汉字的各种基本的笔画,有横、竖、勾、点、撇、捺。他不禁欣喜若狂,马上就开始练习起来了。

根据“永”字的笔决,王義之练字更加勤奋了,他常常自己关在房间里练字,到了吃饭的时候,甚至连饭也不出来吃。家人无奈之下,只好将一日三餐送进房中。

王羲之成了大书法家以后,为了不忘记老人给他传授的“永”字笔诀。在和朋友兰亭聚会的时候,他写下了一部《黄庭经》,将它放在绍兴会稽山山顶的一个岩洞中,后人于是把这个洞叫做了“黄经洞”。

这当然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永’字八法”到底是谁创造的,己无从考证。这套中国书法真谛的法则,被千百年来的人们所喜爱,一直流传到今天,正是凝聚着古人智慧结晶的体现。

王羲之圣教序详解(书圣王羲之与永)(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