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炼字步骤(古代诗歌鉴赏之)(1)

考点精解:

鉴赏诗歌字词意义时,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推敲:

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类试题的解题步骤为:

第一步,牢记语言风格的种类,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

第二步,结合诗歌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诗歌的语言风格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现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

技巧点拨

考准确理解古代诗歌中字词的意思,掌握炼字炼词技巧,应关注“两把握,四要点”。

“两把握”指:

1.从字词的表面义和语境义入手,把握字词的含意。

无论是炼字还是炼词,首先要把握字词的具体意义,除了把握字词的表面义外,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把握其语境义。

2.从使用的手法入手,把握句子的特色。

分析关键字词所在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把握句子的语言特色。

“四要点”指:

1.交代字或词的具体意思。

2.给出字词所使用的手法。

归纳字词使用的手法可以从描写景物的手法入手,比如从嗅觉、听觉、视觉或动静、虚实、远近、明暗等角度分析景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如比拟、比喻、夸张、借代等。

3.写出字词描摹的景物特征。

4.写出表达的思想情感。

具体的答题模板:字(词)的意思 使用的手法 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氛围) 表达的情感。

经典例题

一、(2014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 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题目: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

“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步骤一) 。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步骤二) ,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步骤三) 。【解析】

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二、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景象基情态)

三、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点情境、 表感情、谈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别 诗

(南朝)范云

孤烟起新丰,归雁出云中。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

折桂衡山北,采兰沅水东。

桂折心焉寄?兰采意谁通。

一、诗的五、六句中,“满”“空”两字可谓灵动传神,请试作分析。

【答案】

“满”不仅点出离别时河水满溢的情状,更暗含着主人公离别时感情的深重,似乎如那河水一般满溢。

“空”与上句“满”相对,突出的是月的亏空、不圆满,这显然是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写出了主人公期盼团聚而不得的失望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答案】轻微、新鲜、清爽等。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该字所在句,然后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揣摩“嫩”字的含义。这句是说穿着白色麻袍,走在“嫩凉”之中,这“嫩”显然给人以轻微、新鲜、清爽等的感觉。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洞庭酒楼

邝露

落日洞庭霞,霞边卖酒家。

晚虹桥外市,秋水月中槎。

江白鱼吹浪,滩黄雁踏沙。

相将楚渔父,招手入芦花。

(1)请简析第三联上下两句中“白”和“黄”这两个字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白”在该句中是“白色”的意思,一个“白”字,显现出满湖银鳞闪烁;“黄”在该句中是“黄色”的意思,一个“黄”字,突出湖滩飞集的雁群之多。(2分)

“白”“黄”二字不仅使画面色彩更加醒目。也更符合远眺观景时的心理程序。(2分)

本使碧色的湖面,现在因为“鱼吹浪”却显得“白”;本是白色的沙滩,现在因为“雁踏沙”却显出“黄”。(1分)这就真实地反映出观景者的猎奇心理和独特感受。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 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颈联两个动词“宿”“滋”用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意境简要赏析。

【答案】

“宿”字,写花影像安睡在庭院中一样;“滋”,生长着,写出了苔藓在滋长蔓延;暗示这里少人活动,甚至久未有人,突出了隐居地的清幽静谧;这两句表现出王昌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表现出诗人向往归隐之情。

6.(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感旧

陆 游

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小市孤城宿两当。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一、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B.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D.尾联写到绿沉枪和金锁子甲,意在比喻诗人的从军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尘埃,诗人借此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

E.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

【答案】AD

【解析】 A项,“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理解有误。D项,修辞手法“比喻”不恰当;“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在诗中表现不明显。

二、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

【答案】

“那信”表示怎能相信有一天竟会在田园终老,更能凸显出诗人年轻时的意气与北伐必胜的信心,也反衬出今日的失望之情。既表达了昔日的豪情,也表现出诗人的悲愤与对理想的执着。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那信”的意思是怎么相信,诗的颈联中“犹思”二字,表明了诗人执着报国的心愿。诗人的报国之志和不得重用交织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的失落感。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子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请分析“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

【答案】

“笑”在该句中是“取笑”的意思,“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与后文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一、下列对全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点题,僧人所居并非殿阁参差的宝刹,也非游人熙攘的胜境,而是罕有人迹的深山。

B.颔联绘僧人所居山间景象,颈联具体写其生活,虽无惊人之笔,但精练自然,无斧凿痕。

C.尾联发出感叹,间接抒发了自己对离尘出世生活的向往之情。

D.前六句将僧之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尾联向往之意溢于言表,是主题思想的点睛。

E.全诗塑造了一位远离俗世、生活悠闲、内心落寞的僧人形象。

【答案】CE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赏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能力。C项尾联属于直接抒情。E项“内心落寞”理解错误,诗歌中的僧人形象,是淡泊的。

二、颔联“过”“摇”两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文分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

“过”有“路过”“经过”之意,这里写出了“飞鸟”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态; “摇”即“摆动、轻摇”之意,写出花儿在清风中的轻摇之态,借鸟的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山花的无拘无束来体现山居环境的清幽,以衬托出“岩居僧”淡泊平静的心境。

【解析】

“一鸟过寒木”和“数花摇翠藤”表面看是没有什么联系的,但诗人的这种表现方法,使这两种事物仿佛有了一种关系。好像是因为“一鸟过寒木”的原因,导致“数花摇翠藤”的结果。

由此益发证明:“开扉在石层”和“何因似此僧”之间确实存在一种联系。这正像我煎茶烧的却是冰下的水,而供佛的香居然烧着佛像前的灯,这一切都是自相矛盾的,就像岩居僧和逃名者的行为和目的的自相矛盾一样。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以《登高》而言,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请你就颈联中的“常”和“独”二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常”字写时间之长,频率之高,“独”字可解为孤独孑然一身,诗人又偏偏在多病之秋登高感怀,强化了诗人因遭遇坎坷、长期漂泊而产生的孤苦与悲凉的心境。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答案】

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解析】

本题要求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实际是要求考生对“隔”字在词中含义特别是其在词中的表达效果能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首先要弄清楚“隔”的是什么,接着要理解由“隔”而产生的什么样的双重意蕴。

整体把握全词不难看出,“隔”字把作者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既反映了客体的真实和美,又表现了主体的情思意绪。双重意蕴也就不难理解了。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字义、描景象)“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点作用)

【解析】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上句写所闻,下句写所见。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答案】“空”是徒劳之义,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