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于唐中宗神龙年间的《大唐皇帝供养图》,是唐中宗唯一留给世人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旧唐书·卷一百零六·列传第五十六·王毛仲传》的记载,就在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之后的第二天,即使李显的灵柩还停放在太极殿,即使整个长安城到处都是穿着丧服的人,才晋封为平王的李隆基还是率领他的党羽穿上了鲜艳华丽的衣裳,并骑着高头大马走出宫门,去接受平民百姓的顶礼膜拜,然后看着李显的妻女、近臣的尸体被扔在大街上让人围观:“其夜,少帝以玄宗著大勋,进封平王……其时,梓宫在殡,举城缟素。及明,玄宗引新立功者皆衣紫衣绯,持满铁骑而出,倾城聚观欢慰。其犯逆者,尽曝尸于城外。”从这里的记载来看,这个时候的李隆基完全没有一点点的悲痛之情,这可不是大仇得报之后会有的表现。更何况,这个时候还处在国丧期间,作为皇帝的李重茂还以先帝之子的身份穿着重孝,作为臣子的李隆基却已经迫不及待地率领他的党羽,一块儿开开心心地脱下了孝服,这分明是不把李重茂这个皇帝放在眼里。按照当时的观念来说,李隆基这么做也就等于不尊重李显。而一个不尊重晏驾皇帝的臣子,又怎么可能是为了给晏驾皇帝报仇雪恨才发动政变的呢?
正如刘幽求所说的那样,发动唐隆政变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李唐王朝的帝脉传承从李显这边转移到李旦这边。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被韦氏扶上皇位的李重茂,就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只不过,李重茂虽然是个傀儡,却也是经过了法定的程序才成为皇帝的,这也就意味着,他不仅拥有合法的皇位继承权,而且,他的皇帝身份也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那他和李旦也就有了君臣的名分。所以,李旦想要把李重茂取而代之的话,就不能直接废黜李重茂,只能通过逼迫李重茂禅让的方式来获得皇位。
但是,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九·唐纪二十五·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下·景云元年庚戌》的记载,一些太监、宫女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不希望李重茂被李旦取而代之,就想着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改变李重茂的命运,便一起前往太极殿,请求刘幽求撰写一份册立皇太后的制书。显而易见的是,他们想要拥立的皇太后,只可能是李重茂的生母,并且还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李重茂的生母授意他们这么干的。而这样的请求则被刘幽求驳回了:“现在国家还处在危难之中,人心浮动,事件也没有完全平定下来,先帝也还没有安葬到皇陵里面,因此,现在并不合适册立皇太后,否则也太突然了!”这番话显然只是一些借口而已。因为刘幽求知道,一旦册立新的皇太后,那她就有了过问朝政的权力,肯定会对一心想要扶持李旦做皇帝的李隆基大为不利,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前程。不过,刘幽求毕竟只是一个臣子,也只能用委婉的方式拒绝册立新的皇太后。而李隆基则因为对皇位志在必得,便可以态度鲜明地命令所有人不许再轻易讨论这样的事情:“六月……壬寅,刘幽求在太极殿,有宫人与宦官令幽求作制书立太后,幽求曰:‘有大难,人情不安,山陵未毕,遽立太后,不可。’平王隆基曰:‘勿轻言。’”
然而,可以想到的是,为了能够成为天底下身份最尊贵的女人之一,李重茂的生母并不会就此罢休,肯定还会努力地去争取皇太后的名分。而李隆基也会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他更会意识到,一旦李重茂的生母把事情闹大了,如果自己还拖着不让她获得皇太后的名分,那在伦理方面也是说不过去的。只有李重茂不再是皇帝了,李重茂的生母才会在法理和伦理上彻底失去成为皇太后的基础。因此,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李隆基也就加快了帮助李旦篡夺皇位的脚步。事实上,如果他只是为了当个辅佐皇帝的大臣,或者不介意让李重茂的生母成为安享尊荣的皇太后,那就没有必要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去发动唐隆政变了。
于是,就在李隆基拒绝册立李重茂的生母为皇太后的第二天,太平公主便传来了李重茂的命令,声称李重茂准备把皇位让给李旦。这一次,李旦又发挥了他作为一个政治高手的表演技能,继续上演了一番推让皇位的把戏:“六月……癸卯,太平公主传少帝命,请让位于相王,相王固辞。”显而易见的是,这样的命令并不可能来自李重茂本人的意志,还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太平公主诱导甚至胁迫他这么做的。而太平公主这样的举动,又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她和李隆基互相通气之后的结果。问题在于,太平公主这样的选择,其实并不符合她的政治利益。
要知道,在相关史料的记载当中,太平公主就是一个富有政治野心,又喜欢操控皇帝的皇室女性。而在李显驾崩之后,由李重茂继承皇位是非常名正言顺的,就连李旦也不敢否认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更别说他还是一个相对容易控制的皇帝。与此同时,作为妹妹,太平公主不可能不了解李旦这个哥哥所表现出来的淡泊名利是假的,而这样的人做了皇帝是不好控制的,并且,李隆基在唐隆政变当中已经积累了不小的政治力量,一旦李旦做了皇帝,皇太子的地位迟早也是李隆基的。偏偏李隆基还在唐隆政变当中,违背了太平公主的意志斩杀了上官婉儿,之后又罢免了包括太平公主府属官在内的所有的公主府属官,就已经显露出了不好控制的迹象:“壬寅……罢诸公主府官。”这也就意味着,从政治利益上来说,太平公主最好的选择就是继续扶持李重茂当皇帝。这样一来,太平公主仍旧是下一代皇帝的姑母,不会妨碍她继续当一个女性权臣;倒是李隆基作为皇帝的堂哥就会失去篡夺皇位的法理支持,也就无法在政治上和太平公主分庭抗礼。所以,太平公主实在没有必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把皇位从李重茂那里搞到李旦的身上,从而增加李隆基获得皇位继承权的机会。
可是,太平公主终究还是帮着李隆基篡夺了本该属于李重茂的皇位,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太平公主参与了毒杀李显的过程,并且李旦、李隆基都知道这个非常重大的秘密,万一他们因为当不成皇帝而记恨太平公主,然后把这个秘密泄露出去,并且还有办法摆脱自己的嫌疑,那倒霉的便只有太平公主了。在权衡利弊之后,太平公主也只能先把她对李隆基的不满放在一边,然后积极地配合他们篡夺皇位,让他们一起成为李显之死的最大受益人,使他们不能在这个秘密暴露之后全身而退,促使他们永远地保守这个秘密,这才有了她诱导甚至强迫李重茂把皇位让给李旦的操作。
到了这个时候,李旦如果真心想让李重茂继续在皇位上待着,就会在推辞皇位的同时,主动提出来册立李重茂的生母为皇太后。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甚至还和李隆基一起挟持李重茂对发动或参与政变的主要人员来了一番论功行赏,甚至还扩大了李隆基的兵权,又让刘幽求掌管起草制书的工作,从文武两个方面控制住了整个朝廷:“六月……辛巳(此处为辛丑的误写)……以临淄王隆基为平王,兼知内外闲厩,押左右厢万骑。薛崇暕赐爵立节王。以钟绍京守中书侍郎,刘幽求守中书舍人,并参知机务。麻嗣宗行左金吾卫中郎将。”过了两天,他们又以李重茂的名义,将兵权授予了李旦的四个儿子和依附他们的宗室成员、外戚,还提拔钟绍京做了宰相:“癸卯……以平王隆基为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以宋王成器为左卫大将军,衡阳王成义为右卫大将军,巴陵王隆范为左羽林大将军,彭城王隆业为右羽林大将军,光禄少卿嗣道王微检校右金吾卫大将军。微,元庆之孙也。以黄门侍郎李日知、中书侍郎钟绍京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平公主之子薛崇训为右千牛卫将军。”由此可见,李旦对皇位的推让之举,是完全没有诚意的,也就给了其他人轮番表演的空间。
就在这个时候,包括李旦父子五人在内的重量级人物都在太极殿给李显守灵。刘幽求就趁着这个机会,当着众人的面对李成器、李隆基说:“相王曾经当过皇帝,如今再让他来当这个皇帝的话,也是一件众望所归的事情。而且,现在人心还没有安定下来,非常需要推举一个皇族和国家的双重领袖来安抚人心!偏偏相王就拒绝去做这样的领袖!可是,谁都知道,不论是皇族的事情,还是国家的事情,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相王怎么可以继续拘泥于小节,不赶紧登基称帝来安定天下呢?”李隆基就回答说:“相王一直淡泊名利,从来不把世界上的俗事放在心上。当年他君临天下的时候,照样把皇位让给了别人,更别说现在的皇帝可是他亲哥哥的儿子,那他又怎么肯把这个皇帝取而代之呢!”刘幽求又说:“民心是不可以违抗的,相王虽然想做一个独善其身的世外高人,但是,如果他坚持不做这个皇帝的话,那么,大唐的宗庙社稷又该怎么办呢!”当这番表演进行到这个地步的时候,李成器、李隆基都觉得火候差不多了,便一块儿进入了太极殿拜见李旦,又摆出了一副拼命劝说的样子,李旦这才答应重新登基称帝:“刘幽求言于宋王成器、平王隆基曰:‘相王畴昔已居宸极,群望所属。今人心未安,家国事重,相王岂得尚守小节,不早即位以镇天下乎!’隆基曰:‘王性恬淡,不以代事婴怀。虽有天下,犹让于人,况亲兄之子,安肯代之乎!’幽求曰:‘众心不可违,王虽欲高居独善,其如社稷何!’成器、隆基入见相王,极言其事,相王乃许之。”
这个时候,李重茂就在太极殿正堂的东边面向西边坐着,而李旦就站在李显的灵柩旁边。在看完了李旦、李成器、李隆基的表演之后,太平公主终于粉墨登场了。她冲着太极殿内的每个人说:“皇帝想把皇位让给他的叔父,可以吗?”刘幽求赶紧跪下来回答说:“在国家多灾多难的时候,仁爱孝顺的皇帝效仿尧舜让位贤者,实在是大公无私的举动呢!如果相王可以替代皇帝挑起治理天下的重担,也能体现出叔父对侄儿的一片慈爱之心呢!”随后,大家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制书当众宣读,而这份制书是以李重茂的名义撰写的,内容就是他要把皇位让给李旦:“甲辰,少帝在太极殿东隅西向,相王立于梓宫旁,太平公主曰:‘皇帝欲以此位让叔父,可乎?’幽求跪曰:‘国家多难,皇帝仁孝,追踪尧、舜,诚合至公;相王代之任重,慈爱尤厚矣。’乃以少帝制传位相王。”等宣读完这份制书之后,太平公主看见李重茂还依依不舍地坐在皇帝的宝座上,便上前对他说:“天下人的心都已经向着相王了,这个宝座就不再属于你这小子的了!”说着,她便把李重茂从皇帝的宝座上拉了下来:“时少帝犹在御座,太平公主进曰:‘天下之心已归相王,此非儿座!’遂提下之。”当掌握兵权的几个重量级人物把禅让的把戏演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对皇位觊觎了好多年的李旦终于如愿以偿地再次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唐睿宗。在成功篡位之后,李旦便在承天门宣告大赦天下,并以“恢复爵位”的名义将李重茂废为了温王:“睿宗即位,御承天门,赦天下。复以少帝为温王。”
仅仅过了三天,李旦就把李隆基册立为皇太子了:“丁未,立平王隆基为太子。”讽刺的是,即便大家都知道皇太子的位置一定是李隆基的,李旦最开始还是表现出了一副左右为难的态度。因为按照传统的立嗣规则来说,李旦唯一的嫡子李成器才是应该被册立为皇太子的人,他的生母正是被追封为肃明顺圣皇后的刘氏。只不过,李隆基在唐隆政变当中积累了极其强大的政治力量,如果不把他册立为皇太子确实也难以服众:“上将立太子,以宋王成器嫡长,而平王隆基有大功,疑不能决。”就在这个时候,李成器秉持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觉悟,主动向李旦推辞说:“国家太平无事的时候,可以优先考虑嫡长子继承皇位;可是,国家多灾多难的时候,就应该优先考虑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当皇太子。如果在这个问题上面死守教条而不合时宜,那就会让天下人大失所望。所以,我宁可去死,也不敢让自己的地位高于平王。”与此同时,几乎每一天他都会流着眼泪,态度坚定地请求李旦把皇太子的位置赐给李隆基:“成器辞曰:‘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涕泣固请者累日。”而一众文臣武将也认为李隆基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应该被册立为皇太子:“大臣亦多言平王功大宜立。”刘幽求更是这样说道:“我听说,为天下铲除灾祸的人应该享受被天下供养的福分。而平王拯救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又拯救了皇帝、父亲,如果要讲功劳的大小,那就没有谁比他更大的了,论德行也是他最为贤良。所以,如果皇帝要册立平王为皇太子,绝对不会有人提出质疑的。”李旦这才摆出了一副从谏如流的样子,正式册立李隆基为皇太子:“刘幽求曰:‘臣闻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求君亲之难,论功莫大,语德最贤,无可疑者。’上从之。”而李隆基继承了李旦的表演天赋,在成为皇太子之后,便上了一道请求把皇太子的位置让给李成器的奏疏。当然,李旦是不可能批准这道奏疏的,否则李隆基的党羽一定不会善罢甘休:“隆基复表让成器,不许。”紧接着,李旦一面对李成器大加封赏,一面把李重茂软禁在了皇宫之中:“戊申,以宋王成器为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置温王重茂于内宅。”这样一来,李重茂和他的生母也就彻底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接着,李旦提拔了几个参与唐隆政变的亲信,任命了自己的相王府属官,也就是仙源公主的驸马薛伯阳的父亲薛稷为宰相,加封了另外三个儿子为亲王,增加太平公主食实封的数量到一万户:“戊申……以太常少卿薛稷为黄门侍郎,参知机务。稷以工书,事上于籓邸,其子伯阳尚仙源公主,故为相……己酉,立衡阳王成义为申王,巴陵王隆范为岐王,彭城王隆业为薛王;加太平公主实封满万户。”而在这些人当中,就数太平公主的表现最为突出。
这个时候的太平公主因为遇事沉着冷静,富有心机权谋,得以屡次协助李旦发动政变,最终为自己博得了更加显赫的政治地位,继而拥有了参与朝会,并跟宰相们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的权力,李旦也经常和她商量一些朝堂上的事务。每次参加朝会的时候,她都会和李旦坐在一起谈论好久的时间;有的时候,她没有去参加朝会,李旦就会安排宰相前往她的宅第,然后向她征求对某些事情的处理意见:“太平公主沈敏多权略……既屡立大功,益尊重,上常与之图议大政,每入奏事,坐语移时;或时不朝谒,则宰相就第咨之。”不仅如此,每当宰相们商讨政治事务的时候,李旦就会问:“这件事情有没有和太平公主商量过?”接下来他还会用李隆基的乳名问:“那这件事情有没有跟三郎商量过?”当这两个问题都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李旦才会批准宰相们对政治事务的处理意见:“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三郎,谓太子也。”讽刺的是,到了这个时候,那些声称“牝鸡之辰,惟家之索”,继而反对李显让韦氏、安乐公主参与朝政的人就消失不见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凡是太平公主想要干的事情,李旦几乎没有不同意的。而文武百官的任免,也几乎离不开太平公主的一句话。此外,那些经过太平公主的推荐而平步青云,乃至担任重要职务的读书人更是数不胜数。这样一来,太平公主的权势几乎要赶超李旦了,导致很多趋炎附势的人纷纷和她往来应酬。一时之间,她的太平公主宅宾来客往,门庭若市:“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馀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与此同时,她的三个儿子还被李旦封为了郡王:“子薛崇行、崇敏、崇简皆封王。”讽刺的是,到了这个时候,那些声称“异姓不王,古今之制”,继而反对李显追封韦玄贞为郡王、亲王的人又消失不见了。
就这样,太平公主在政坛上成了炙手可热的重要人物,这也为她带来了异常丰厚的物质回报,导致她置办的田产、园林遍布于长安的郊外:“田园遍于近甸。”她也就因此有了在生活上骄奢淫逸的资本。比如,她在收买、制造各种珍宝器物的时候,就不惜派人远赴岭南、巴蜀等地采购原材料,一路上就有很多为她运输这类物品的人。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有大量的财物被消耗掉了:“收市营远诸器玩,远至岭、蜀,输送者相属于路。”又比如,她在日常生活当中,还喜欢按照宫廷生活的排场去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而这样的生活方式同样需要大量的钱财作为支撑:“居处奉养,拟于宫掖。”
不过,坐拥荣华富贵的太平公主也有自己的烦恼。虽然她和李隆基携手合作发动了唐隆政变,可是,由于李隆基在政变当中已经显露出了不好控制的迹象,导致她难以接受李隆基成为皇太子的事实。于是,她开始和李隆基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就在这个过程当中,李旦便成了这对姑侄的裁判。按照相关史料的记载来看,李旦被同为至亲骨肉的妹妹和儿子夹在中间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左右为难的态度,看起来他就像一个非常重视亲情的帝王。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如前所述,李旦本身就是一个善于表演的政治家。他既然可以伪装自己是个淡泊名利的人,然后夺走哥哥的皇位却没有蒙上道德上的污点;也就可以伪装自己是个重视亲情的人,然后看着儿子与妹妹互相制衡,保证自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然后牢牢地掌握权力。当初他支持李隆基做皇太子,是因为他觉得只有李隆基能做一个不被太平公主控制的皇帝;而他后来放任太平公主参与朝政,则是为了让太平公主拥有和李隆基展开政治斗争的资本,从而避免李隆基在朝堂上的一家独大并架空自己。总而言之,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政治斗争当中,他所表现出来的无可奈何,就有很大的可能性是表演出来的,毕竟“人生如戏凭演技”就是他的人生信条,这也是他能够成功篡夺皇位的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