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高能预警:这是一篇很干的干货,建议花个15-20分钟阅读,对挑选手机和使用手机都会有不小的帮助,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专门了解手机的硬件?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专门了解手机的硬件(浅谈对于手机硬件)

专门了解手机的硬件

前方高能预警:这是一篇很干的干货,建议花个15-20分钟阅读,对挑选手机和使用手机都会有不小的帮助。


在挑选手机之前,建议对手机的一些零部件做一定程度的了解。

这样做的好处是,至少在看手机详情的时候不至于被各种花里胡哨的描述忽悠,而且对手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对于以后挑选手机也会有很大帮助。

如果真不懂手机、也没时间去了解手机硬件,可以简单粗暴的冲着“销量最高、且好评率不低于95%”的那些手机去也没错。

一、针对手机各零部件,以下按照需不需要重点了解来进行区分,主要如下:二、先来说说我们需要重点了解的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处理器、运存、闪存、屏幕、电池、摄像头这些方面,它们既是手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日常使用的体验也有很大影响,在挑选手机的时候建议也可以着重看一看。

1,处理器

手机处理器更多的时候被称之为“SOC”,即“System on Chip”。

手机处理器集成CPU、GPU、SP、ISP、RAM运行内存、Wi-Fi控制器、基带芯片以及音频芯片等芯片,其中,CPU影响手机性能和应用,GPU决定游戏特效能开到多高,RAM内存即我们常说的“内存”或者“运存”。

手机处理器,大概有小拇指指甲盖那么大

目前主流的手机SOC芯片厂商,主要有高通、苹果、华为、三星、联发科。

各家的旗舰处理器,分别是骁龙888、苹果A14、麒麟9000/麒麟9000E、猎户座Exynos 2100。

除苹果外,其余各家目前中端SOC芯片,又分别为骁龙768G/765G/750G、麒麟985/820/810、猎户座Exynos 980、联发科G90T/天玑1000 /天玑1000L/天玑820/天玑800。

苹果不存在中端芯片,只以上代旗舰或上上代旗舰与其余手机厂商竞争中高端市场。

建议在选购手机的时候,优先选择搭载上述旗舰和中端SOC的机型;建议骁龙4系、麒麟7系、联发科P开头的处理器机型,可以不选或者少选。

2,RAM运行内存

上面说过,RAM运存集成在SOC处理器中,相对于电脑的内存条,决定着我们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同一时间能够打开的应用上限,以及手机使用过程中的流畅度,毕竟运存越大,能够被处理器处理的任务就越多。

另外,目前安卓系统的处理机制,为了让客户能够更加流畅的进行多任务切换,所以一般情况下将打开的应用切换到后台时,系统会自动保留这个应用在后台继续运行,然而当手机开机时间越久、后台驻留的应用就越多,因此也就会越卡。

因此,当手机RAM运存有足够的大的空间,后台能够驻留的应用也就越多,这样就不会在开几个应用之后进行切换、发现有的应用已经被系统杀掉的情况出现。

目前购买安卓手机,建议:

1000元以下:4G运存起步,最好购买6G运存;

1000-2000元:6G运存起步,最好购买8G运存;

2000元以上:8G运存起步,预算充足可以上到12G/16G运存;

另外就是,如果经常玩游戏,或者多开应用但不喜欢清理后台的话,建议8G运存起步。

3,ROM存储

RAM运存决定了同一时间后台驻留应用的数量,而ROM存储则决定了手机的存储容量和打开速度。

由于目前手机系统越来越占存储容量、以及闪存厂商对容量的不同计算方式,往往才购买的新手机,开机后就只剩下标注容量的70%左右。

关于手机存储容量的个人建议:

建议64G存储起步,预算充足则上到128G/256G。

如果经常拍照、视频拍摄,或者缓存电视剧电影比较多,可以考虑256G或512G存储空间。

部分机型可以通过TF存储卡和NM存储卡来扩充存储容量。

另外就是,ROM对手机流畅度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存储容量,还在于闪存读写速度会影响手机使用的流畅性。

目前常见的ROM规格有两类:eMMC、UFS,其中UFS目前应用于手机的主要则有UFS2.1和UFS3.0、UFS3.1。

至于UFS2.1和UFS3.0,后者性能是前者的两倍之余,带来的使用体验也大大提升。

从eMMC4.41到UFS3.0的速度差异

今年新出的UFS3.1,相比UFS3.0在顺序写入速度等方面要更快一些。

荣耀30 Pro 、华为Mate40系列疑似采用的自研SFS1.0技术,闪存读写速度相比UFS3.1在读写速度方面更强一些。

4,屏幕

一台手机,无论性能多么强大、运行速度多么快,但最终体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那一块小小的屏幕,因此对于手机体验和流畅度来说,屏幕非常重要。选择一块优质的屏幕,不仅看得更舒服,也相对会更护眼。

目前主流的屏幕类型,主要有两类:LCD和OLED。

左边为OLED屏,右边为LCD屏

LCD屏和OLED屏的对比

LCD屏幕使用寿命长,比较护眼,但色彩饱和度没有OLED屏幕高,且因为LCD屏比较厚、不可弯曲的原因,目前使用LCD屏的手机下巴都不会很窄。 另外,LCD屏还有两个问题,一则是目前尚未攻克屏幕指纹,二则因为屏幕本身不发光、需要背光支持,因此如果背光不匀就容易出现阴阳屏的现象。

OLED屏幕最大的优点是显示效果更加鲜艳饱满,且具有轻薄可弯曲的特性、目前广泛应用于全面屏手机,目前市场上使用屏幕指纹、超窄下巴的手机,基本均为OLED屏幕。 OLED屏幕同样有两个问题:一则比较伤眼,二则使用寿命没有LCD长。

那么选择LCD屏手机、还是OLED屏手机呢?

如果你更希望屏幕不伤眼,可以多考虑LCD屏手机;

如果你更喜欢屏幕色彩艳丽、全面屏、屏幕指纹,则可以考虑OLED屏手机。

另外也可以屏幕分辨率和PPI、刷新率、像素密度、对比度、色域、色阶、色准、亮度、屏幕调光等方面,做一定的了解,以便在看到眼花缭乱的屏幕介绍时能够分辨到底好坏。

分辨率:

屏幕分辨率是指纵横向上的像素点数,单位是px,在相同屏幕尺寸的情况下手机分辨率越高,图像清晰度也就越高。

目前手机主流的分辨率有720P、1080P、2K 、4K这几种,其中又以1080P分辨率最为常用,建议在挑选手机的时候避开720P分辨率手机。

PPI像素密度:

对于不同尺寸的屏幕来说,并非分辨率相同、清晰度就是一样的,这里可以引进PPI的概念,PPI是指屏幕每英寸对角线上的像素个数。

PPI值越高,手机也就越清晰。

刷新率:

通常以60Hz/90Hz/120Hz/144Hz等形式来表示,数额代表的是屏幕在1秒钟流过的帧数,刷新率越高,整体视觉效果就会更加流畅,无论是日常使用、还是游戏体验都会更好一些(主要是部分如和平精英已经支持90帧/120帧模式的游戏)。

对比度:

对比度指的是一幅图像中明暗区域最亮的白和最暗的黑之间不同亮度层级的测量,差异范围越大代表对比越大,差异范围越小代表对比越小。(注:源自百度百科)

色域、色准、色阶:

色域,指的是屏幕可以显示出的色彩、能覆盖多大的色域范围。

色准,顾名思义指的是颜色的准确度;

色阶,是图像亮度强弱的指示数值,色阶等级越多,图像的层次越丰富,图像也越好看。

屏幕亮度:

亮度,是衡量屏幕发光强度的重要指标,通常以nit作为单位,手机屏幕能支持的最大亮度无疑越大越好,可以提高屏幕的通透性,也可以确保在室外、或者阳光下能够清晰的看清屏幕。

屏幕排列:

屏幕排列主要是指的是OLED屏幕,不同的屏幕排列影响不同的屏幕显示精细程度,常用的屏幕排列主要有钻石排列、Pentile排列、Delta排列、RGB排列等,其中又以钻石排列显示效果最佳。

屏幕调光:

屏幕主要用于在屏幕低亮度情况下降低屏幕闪烁、以避免带来视觉疲劳感。相对而言,有屏幕调光的手机要远远好于没有屏幕调光的手机,尤其是OLED屏幕。

目前常用的屏幕调光有低频PWM调光、DC调光、类DC调光,以及高频PWM调光,其中DC调光和类DC调光是目前OLED手机主要使用的调光方式。

高频PWM的调光效果,要比其它三类调光方式更好,比低频PWM调光更护眼,而在低亮度环境的色准表现也比较不错。

5,电池和充电

手机不像电脑随时插着电源使用,我们使用手机的场景更复杂,因此对手机的电池容量和充电功率也就必须有了更高要求。

电池容量,决定了满电后使用时长;

充电功率,决定了电量不足时的回血速度。

对于手机电池,个人建议:

4000毫安以上容量电池 至少18W以上快充的组合,既确保充足的使用时长、又保证迅速的回血速度。

如果预算充足,可以考虑27W、30W、33W、44W乃至65W的超级充电功率的机型,充电速度更快。

一些手机省电小技巧

以下部分针对安卓手机:

    设置里搜索“谷歌服务”,然后选择关闭。部分机型的谷歌服务在开发者选项之中,如果没有“谷歌服务”则可以置之不理。

    设置“权限—通知权限”,除必要的APP(如微信、支付宝、QQ、钉钉等)外,关闭其它非必要APP的通知权限。

    设置“权限-自启动”,除必要的APP外,关闭其它非必要APP的自启动权限。

    电量低于20%,可以选择开启低电量模式。

    不是经常使用的话,可以适当关闭GPS和蓝牙、WiFi。

    动态壁纸比静态壁纸更耗电,如果要提升续航,可以关闭动态壁纸。

    正常使用时,可以适当调低屏幕亮度,但也不要太低、对眼睛不好。

以下部分针对iPhone手机:

    设置-通知,关闭非必要APP的通知权限。

    通用-后台应用刷新,关闭非必要APP的后台刷新权限。

    电池比较低的时候,电池-低电量模式,选择启动。

    不是经常使用的话,可以适当关闭GPS和蓝牙、WiFi。

    动态壁纸比静态壁纸更耗电,如果要提升续航,可以关闭动态壁纸。

    正常使用时,可以适当调低屏幕亮度,但也不要太低、对眼睛不好。

关于电池保护、充电的一些常识:

尽量在20%电量以上充电,不要等电量用尽后再充电、会比较损耗电池;

充电时候不要玩手机;

手机充满电100%后,可以保持充电10-20分钟后,再拔掉充电线(充满100%后其实还在涓流充电)。

尽量使用原装充电器和充电线。

不要长时间使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

冬天温度过低、手机充电会比较慢或者充不进电(尤其iPhone机型),可以适当给手机加热再充电。

手机使用一年半或两年后,打算继续使用下去,可以考虑到官方售后换一块原装电池。

6,摄像头

拍照,是目前手机的主要娱乐功能之一,但并不是像素越高就代表成像越好,像素大小只能影响照片输出的大小,所以某些6400W、4800W像素的机型,拍照不一定很好。

对于手机摄像头和拍照,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方面?

像素:

像素即拍照的分辨率大小,分辨率越高,拍的照片就越细腻,但图像所占存储空间更大。

镜头类型:

目前手常见的手机摄像头类型,主要有超广角、长焦、潜望式长焦、人像、微距、景深,以及并不常见的色彩过滤镜头。

手机搭载的镜头类型越多,则支持的拍照模式也就越多。

CMOS图像传感器

手机摄像头通常由PCB主板、CMOS传感器、固定器、镜头构成。其中CMOS图像传感器是一种典型的固体成像传感器,是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源自百度百科)

目前常见的手机CMOS图片传感器,主要有索尼IMX700、IMX600y、IMX686、IMX586、IMX582,以及三星HMX、三星GW1、三GW2等。

光学变焦

光学变焦英文名称为Optical Zoom,通过镜片移动来放大与缩小需要拍摄的景物,光学变焦倍数越大,能拍摄的景物就越远。(源自百度百科)

光学变焦主要依靠长焦镜头,其中潜望式长焦镜头的变焦拍摄效果更佳,如华为P40 Pro 支持10倍光学变焦。

光学防抖

光学防抖英文名称为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所以一般又称为OIS光学防抖,通过光学元器件的设置,来避免或者减少扑捉光学信号过程中出现的仪器抖动现象,从而提高成像质量。(源自百度百科)

双OIS光学防抖就是手机两个摄像头都支持光学防抖,一般是主摄 长焦镜头,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荣耀30 Pro 为长焦镜头支持双OIS光学防抖。

拍照调教

手机拍照的效果,与摄像头硬件有很大的关联性,但手机的固件优化和调教也非常重要。

三、再来说说我们可以大概了解的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射频芯片、散热模块、充电模块、振动马达、听筒、麦克风、扬声器、传感器等方面,它们虽然并非手机的核心零部件,但对我们日常使用手机的体验一样会有很大影响。

7,射频芯片

手机里边有很多跟射频相关的芯片,主要有射频发射芯片、GPS导航天线芯片、WIFI无线网络芯片、NFC近场传输芯片、蓝牙芯片等,这些芯片的数量和性能,决定了手机通信手段的多少和通信能力的强弱。

8,散热模块

手机在运行游戏、或者其它大型应用的过程中,手机会发热发烫、然后就会导致降频,非常影响游戏体验,这就要求手机至少具备液冷、均热板、石墨、石墨烯、铜管、碳纤维以及内置风扇等一种或几种散热方式

9,充电模块

主要包括有线快充和无线充电。

10,振动马达

优质的振动马达带来的震感,在日常使用、打字、游戏等都能带来更好的体验和沉浸感。

常见的振动马达主要有线性马达和转子马达(扁平马达),其中线性马达的振动效果要好于转子马达。

而线性马达又分为X轴横向马达和Z轴纵向马达,其中X轴横向马达要好于Z轴纵向马达。

11,听筒、麦克风、扬声器

听筒

听筒一般位于手机顶部,主要用于通话。

麦克风

麦克风分为主麦克风和降噪麦克风,主麦克风一般在手机的底部充电口附近,一个圆圆的小洞,千万不要拿针往里捅,不然捅坏了打电话说话对方会听不到。

降噪麦克风一般位于手机顶部,有一个非常小的圆孔,主要用于减弱背景噪音,提高通话质量。

扬声器

扬声器一般位于手机底部,主要用于声音外放,立体声双扬声器则一般是上下各一个扬声器(有的以听筒来发声)。

另外就是超线性扬声器,相比普通的扬声器,超线性扬声器大幅度提升手机外放时中低频的响度,更好的抑制外放声音的失真。

这里要分清楚“双超线性扬声器”和“超线性双扬声器”的区别,前者是上下两个扬声器都是超线性扬声(比如小米10系列),而“超线性双扬声器”则更多玩得是文字游戏,两个扬声器中有一个是超线性扬声器,另一个则大多都是听筒发声。

12,传感器

手机的传感器,主要有NFC传感器、红外遥控器、超声波距离传感器、屏下环境光感应器、加速度传感器、激光对焦传感器,以及陀螺仪、气压计、电子罗盘等。

以上,是手机硬件相关知识的梳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注:本文首发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