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大多数人的童年,也是一部千古名作。在这部著作中,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的性格特点始终被人们津津乐道,而沙僧作为取经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却总被忽略。本文将和大家一起探索《西游记》中沙僧的形象。

关于沙僧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从卷帘大将到世俗化的沙僧)(1)

一、 沙僧的“生平简介”

沙僧,又称为沙悟净、沙和尚。原为玉皇大帝的卷帘大将,因触犯了天条被贬入凡间,在流沙河危害一方。后经菩萨点化,助唐僧西天拜佛取经。

让我们了解一下“卷帘大将”这个官职。吴承恩既然在《西游记》中提到了这个官职,就不会是虚构的,在现实一定会找到依据的,毕竟这部小说是反映现实,从而讽刺现实的。在明清时期出现过卷帘大将一职,也有史书称“卷帘史”顾名思义其具体工作大概就是帮皇帝收卷隔帘,整理仪容。

而如今我们一提起“卷帘大将”首先想到的都是《西游记》中的沙僧。在天庭中,卷帘大将这个职位应该不大也不小,毕竟,他要负责玉皇大帝的起居、安全。就像沙僧的自我夸耀"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这是何等气派,何等的荣耀。

关于沙僧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从卷帘大将到世俗化的沙僧)(2)

但沙僧的这句夸耀恐怕只是一句大话罢了。既然沙僧说南天门以他为尊,又为何会因打碎琉璃盏而被被贬呢?打碎琉璃盏说明他是在执掌灯盏,伺候玉皇大帝,没有很高的地位。还有一个疑点就是沙僧没有吃过人参果,他当时的回答是"见便曾见,却不曾吃。"既然有这么大的气派又为何在盛宴上没有尝过人参果。这两个疑点就说明了沙僧其实并没有很高的地位,才会在他打碎琉璃盏后被贬入凡间。

由于沙僧有过这样一种"工作经历",积累许多经验,这也在后来取经路上运用到了极致。

二、 沙僧固化的性格特点

沙僧,似乎是被我们遗忘的一个角色,但实际上,他在取经团队里算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他能够调和内部矛盾,保证取经的顺利进行。学者们对于沙僧的研究也是屈指可数,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认为《西游记》里的沙僧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相反,他们认为沙僧是一个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角色。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年来人们对于沙僧的固化印象。

关于沙僧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从卷帘大将到世俗化的沙僧)(3)

拥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沙僧给我的一种感觉就是"不争不抢",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个称职的"绿叶"。他总是默默无闻地挑着行李,做好后勤工作,这也就体现了勤劳勇敢、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优良品德。他算是在取经路上最“敬业”的,对唐僧也是最忠心的。他没有孙悟空那样急躁的性格,也没有猪八戒的好吃懒做,贪恋女色,这也就体现了忠心,敬业的“职业精神”。

具有人性的弱点。沙僧在《西游记》中出现的频率较少,平时总是默默干活,不怎么发表言论。正是这样才显出了沙僧的精明,城府,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这就正是人类的弱点。沙僧虽然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他的交际能力并不差。

在他劝说被师父赶走的孙悟空时,我们就会发现他是真正的"实力派",但他不显山不露水地衬托着其他人,这就是沙僧的精明之处。也正是这样的精明使沙僧"逆来顺受",没有过任何反抗,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把自己看得轻,是一种处世的城府,更是一种智慧,沙僧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关于沙僧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从卷帘大将到世俗化的沙僧)(4)

三、 《西游记》的创作背景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已经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并称为四大名著。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的历史事件为,进行艺术渲染,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在这些故事都的基础上,又经过艰苦的创作,最终成就了这这部经典著作。而沙僧的形象可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固化了,即使吴承恩在创作时有改变,也很少有人注意。

我们再来从小说的作者吴承恩先生的生活背景进行分析。吴承恩先生生活在明朝中晚期。我们知道明朝中晚期的社会情况与开国初有很大的不同。在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政治腐败现象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在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产生为李贽等人进步思想的出现提供了经济基础。因此,在思想上,迸发出进步思想,提倡个人自由与解放,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关于沙僧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从卷帘大将到世俗化的沙僧)(5)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西游记》的创作偏向世俗化,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四、 折中与世俗化的体现

沙僧的形象在《西游记》中发生了折中与世俗化的改变。

在我看来,沙僧就是我们普通人的形象。他在团队里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时也会展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性弱点。但他的城府并不浅,他很善于处理自己与队员的关系。这些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具有世俗化

沙僧并不是唐僧那种“禁欲系”。在偷吃人参果时,我们就可以看出沙僧并没有像唐僧那样禁得住劝说,禁得住“诱惑”,不是完全禁欲。他不是猪八戒那种“纵欲系”,他不贪恋女色,只一心一意取得真经。他也不是孙悟空那种“打杀系”,他不像孙悟空一样用武力解决问题

在性格方面,他没有唐僧的优柔寡断,没有孙悟空的勇于反抗,也没有猪八戒的好吃懒做。他是这些性格的折中,我们普通人形象的翻版。

关于沙僧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从卷帘大将到世俗化的沙僧)(6)

沙僧在佛教的要求、性格方面是折中的体现。当我们重新翻看《西游记》会发现不一样的沙僧。

五、 结语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沙僧已经不是一个简简单的角色,它代表着普通人的性格特点,是一个折中与世俗化的形象。这些都源于《西游记》创作的独特历史背景。沙僧从一个被贬入凡间的卷帘大将到一心一意助唐僧取经的“得力干将”,他在不断的成熟,个性在不断鲜明。

《西游记》中,沙僧衬托着其他人,使小说的人物都栩栩如生,从这一点看,沙僧功不可没。也许不同文献对于沙僧的刻画有所不同,但《西游记》的作者采用折中的手法描绘沙僧,同时赋予他世俗化的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所以探究一个角色的演变可以帮助我们走进人物内心,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

参考文献

姜克斌 黄亮吉《折中与世俗化的沙僧———略论《西游记》中沙僧形象之演变》

单良 《试论《西游记》中沙僧形象的塑造》

张勇 《古代君子的典范——沙僧形象新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