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少诗词作品,通常都有好几个版本,一些经典的诗词早期版本和通行版大相径庭。李白《静夜思》就是其中的典型,因为它在历史上曾经出现“八个版本”。

李白静夜思背错了(课本上的静夜思)(1)

一首五言绝句,短短二十个字,尽在“床前”、“见”、“看”、“明月”、“山月”之间变换来去。从“床”的制式,到诗人当时所处“室外”还是“室内”,一直让人争论不休。

那么,《静夜思》到底是哪里被改动了,又为什么被人改动呢?

一、《静夜思》改动最多之处

《静夜思》目前最早的版本是宋人的版本,全文是:床前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月,低头思故乡。

目前通行的版本,是把“看”和“山”换成“明”。因此我们教科书上的版本就叫“双‘明’版”,它是货真价实的来自明朝的定版。

后来,元、明、清三朝各有改动,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八个版本”都是出现在明朝。

在这八个版本中,除了一个版本将“疑是地上霜”改成了“疑是池上霜”,让人觉得可能是印刷或者誊抄错误以外。另外一个版本就是宋版,还有一个版本的开头是“忽见明月光”。

李白静夜思背错了(课本上的静夜思)(2)

剩下的五个版本,主要是在第一句、第三句上面做文章。或者把第一句中的“明月”改成“看月”,或者把第三句中的“明月”变成“山月”,或者是把“举头”改成“起头”。

一些“谬误”是从元朝流传下来的,但是多数还是明朝人自己主动修改出来的,并非是印刷错误。

二、明朝人“刻意”修改《静夜思》

之前网传李白的《将近酒》的古本被挖了出来,网友发现古本和今本的句子有出入。有人说,我们看到的《将近酒》,原来是被明末清初的大才子金圣叹删改过的

好家伙,这个金圣叹的手可真是痒啊!从前他就腰斩过《水浒传》,现在我们发现,他还删改了李白的诗。腰斩《水浒传》就算了,因为他腰斩过后,全世界都知道还有一个完整版。

可是他删改了李白的诗却没有通知大家,这个就不太好了吧。其实在中国古代,手痒的家伙可不止金圣叹一个人。

李白静夜思背错了(课本上的静夜思)(3)

前一阵看到一个八卦说:钱钟书曾经嘲笑宋代的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又绿”两个字用得太烂。结果后来有人考证,王安石原诗里用的不是“又绿”而是“自绿”,是后人给抄错了。

其实也有可能不是抄错,而是被“手痒”的后代文人擅改了。因为古代人没有版权意识,他们搜集好的诗文整理成册,也不是为了出版赚钱。

所以每当看到有一首诗写得不错,但有个别的字词不满意时,他们就会提起笔任性地删改一通。这比作“集句诗”不问自取,还是要好一些,最起码保留了作者原来的名字。

明朝中期国家经济繁荣,市民识字率高,出版业发达了就有人花钱请文人来“改书”卖。于是,他们一口气捣鼓了八个版本。

关于明朝人为什么要改《静夜思》,有人分析说,问题大概出在诗的每句中“床”字的解释上。

在唐代,“床”有可能不是寝具,而是一种叫“胡床”的坐具。所以可以搬到室外或者山上,赏月的时候用。但是到了明朝的时候,“床”已经变成了单纯的寝具了。

李白静夜思背错了(课本上的静夜思)(4)

如果不加修改,我们再看宋代版本的《静夜思》时,我们会发现诗的第一句中,李白还坐在自己家中的床上“看月光”,而到了第三句,他已经“咻”的一声,飘到了山上去“举头望山月”了。这对于普通的明代人来说,是十分费解的。

除了“床”的问题,又有人觉得假如是坐在床上赏月,那么肯定一早就知道天上的是月,而洒在地上的是月光了。下一句再用“疑是”,就不太自然。

用了“疑是”,就说明一开始就看到了地上的光,但并不知道是月光。所以不如把首句改成“忽见明月光”,这样显得比较突然。没反应过来,才会怀疑地上的是霜。

不过,李白老爱在写诗的时候用“疑是”。他在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时候,不也早就知道那是瀑布,而不是银河吗?所以,这个版本后来就不流行了。

三、《静夜诗》宋朝版与通行版的优劣

在宋代刊印的所有《李太白全集》中,《静夜思》的内容全部都是一致的,可以确定就是李白的原稿。

李白静夜思背错了(课本上的静夜思)(5)

从原文的意思来看,李白极有可能当时坐在山顶或者山腰的一张胡床之上赏月。时间是在秋天,也许正是中秋节前后。最初明月还没有升上来。

他是先看到月光洒在胡床前方的地面上,像一片雪白的霜华,才意识到明月当空。于是“举头望山月”,把地面山峦连绵不断的辽阔景色,与明月长空的高远连接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心中顿时生起对家乡的无边思念之情。

李白的原文意象阔大,如此看来是符合他个人风格的。不过,这首诗到了明代的时候,因为“床”的解释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点令人费解。于是,明代文人刻意共同创造出了通行的“双‘明’版”。从此李白赏月的地点就从“山头”变成了“室内”。

虽然失去了原诗的格局,但是却更容易让人明白。并且由于“双‘明’版”模糊了地理概念,只要有“明月”与“家乡”就能简单地激发出普通人的共鸣,绝不会受到“登山望月”的限制。

李白静夜思背错了(课本上的静夜思)(6)

不管后世的吟诵者在室内还是室外,在山间还是船头。在任何地方,只要有一个这样的明月夜,就能应景。所以从诗的适应场合与传播角度来考虑,“双‘明’版”是更为优秀的。

结语

《静夜思》的初版和教材上的版本,区别主要是在第一句和第三句。教材上的版本是明清以后的定版,它把原版中的“看”和“山”改成了两个“明字”,因此叫它“双‘明’版”。

“双‘明’版”是明代学者集体修改的成果,它盛行于明清两代,最终通过《唐诗三百首》等启蒙教材得到了最大化的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