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枫|三联生活周刊

没想到他是音乐天才(他曾是爱乐主编)(1)

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缓慢的,细腻的,完整的,当然也是幸福的。

在这个充溢着幸福感的“有养”工程中,健康、快乐、自信、善良、独立,聪慧,以及高颜值,如果可能,再加上精通一门乐器……这一定是每个家庭都能想象到的理想孩子的模样。

让我们把这些好看的关键词转化为一个九宫格,它们摆放的位置和次序可以随意,但其中是不是有一格空缺呢?它可能是最容易被忽视、也最难被老师教导、更恐怕是绝大多数“家长”最感到无从着手的抽象概念——审美。

我素所敬仰的木心先生说:

没有审美能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审美能力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品质。越来越多的人承认,金钱决定不了生活品质。

审美能赐予孩子不一样的眼界,让他们更容易在平凡的事物里获得愉悦感和幸福感;

审美是人与动物最高级别的不同,也是区别你自己和芸芸众生之间最显著的特征。

对音乐的识别、判断及喜好,是最高层面的审美,它会直接影响你的品位和趣味。

对音乐的审美,直接决定你的朋友圈调性

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电话的发明者亚历山大·贝尔,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和哈里·杜鲁门,哲学家尼采、海德格尔、阿多诺,小说家马克·吐温、帕斯捷尔纳克、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人类历史上首次登月的阿姆斯特朗,前美国国务卿赖斯,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斯,微软两位创始人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苹果之父乔布斯,大神级导演伯格曼、库布里克、塔科夫斯基、安哲罗普洛斯、斯皮尔伯格、诺兰……

这些杰出的人有什么共通之处?

他们要么是精通古典音乐,要么是能够专业级演奏至少一种乐器,而且,最关键的一点,他们都具备非常好的音乐品味,他们的家庭日常生活离不开音乐,它们不仅定期约朋友一起出席音乐会,而且还经常光顾唱片店,习惯于收听音乐电台节目。我们熟知的首富比尔·盖茨,他的家庭用来购买唱片和音乐会门票的费用,居然是常规支出项中的最高占比!

没想到他是音乐天才(他曾是爱乐主编)(2)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Ta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道路的这一端,看着Ta逐渐消失在道路的尽头或转弯的地方,而且,Ta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你没有追,因为你知道,Ta身边那个模糊又坚定的背影会一直陪伴Ta——而这位陪伴的朋友,叫音乐。有音乐陪伴的孩子,是幸福的。

白岩松在给刚出生的儿子写的一封信里是这么说的——

“当你再长大一点点,你会发现,身边存在很多人,很多事。什么都有可能会背叛你,但是音乐不会。哪怕全世界所有人都背过身去,音乐已然会在耳边窃窃私语”

“我曾问过一位哲人,为什么现在的科学技术进步这么快,今天的我们还是需要好几个世纪前的音乐来抚慰心灵?”哲人答,因为人性的进化很慢很慢。

“于是我知道,无论你向前走多远,那些来自古老的远方的音符还是会和你的心灵贴得很近”

在我们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孩子的眼里,是我们精心为他铺垫、呈现的缤纷世界;

孩子的嘴里,是我们谨慎细致挑选的健康饮食;

孩子的鼻息里,是最亲近的家人和家庭的味道;

孩子的耳朵里呢?难道我们不应该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让Ta听到这世界上最美的声音,让音乐按摩Ta的耳朵,唤起Ta对世界更丰富美好的想象吗?

没想到他是音乐天才(他曾是爱乐主编)(3)

中国有至少六千万曾经或正在学钢琴或者其他乐器的孩子,他们中的大部分,在长大之后拒绝走进音乐厅,拒绝再听古典音乐。

孩子学习乐器,如非天生喜欢,枯燥的基础课加反复的练习,其实都是违背孩子的天性。

他想出去踢球,却只能被迫坐在钢琴前;

他想出去玩捉迷藏,妈妈告诉他今天还没练够两个小时;

他想去看电影,爸爸说你现在学的是音乐。

练琴,成了孩子的炼狱,他不仅没有喜欢上音乐,反而开始憎恨乐器,憎恨音乐。

叶问挑战宫家六十四手时候懂得什么叫“高山仰止”。

一个孩子在走向音乐、学习乐器之前,至少要“见过高山”。

聆听音乐,聆听经典,聆听一件乐器的音符与旋律,聆听几件乐器之间的奇妙呼应与醉人的和声,习惯于被音乐的魅力自然吸引,在一位靠谱的老师指引下,多听,多学,多了解,进而形成主观的选择与深入,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亲近音乐,这才是孩子与音乐结缘,并且能够向往掌握一件乐器的最适当前提。

没想到他是音乐天才(他曾是爱乐主编)(4)

“隐隐听说莫扎特的音乐可以做胎教。”

“不对,我朋友的太太一直是用巴赫做胎教的,他们的孩子看着就特别聪明。”

“我身边没有懂音乐的人,没办法做音乐胎教。现在孩子快三岁了,应该听什么音乐?”

“我孩子马上小学毕业,最近突然迷上了音乐,我该怎样适应这种状况?”

“女儿在学钢琴,她爸爸对音乐没感觉,我该怎么办?”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古典音乐无论是曲目还是演绎版本,都是山重水复,浩如烟海,我们该推荐哪些作品来适应孩子的接受尺度?

作为孩子的父母,怎样陪孩子听音乐?同时自己也能有所收获?

这个时候,你最需要什么?

伴随着音乐评论家、音乐学者、古典音乐推广者刘雪枫老师的新著《给孩子的音乐》出版发行,特别为孩子的审美培育量身打造的音频栏目《陪孩子一起听音乐》今日重装上线。

没想到他是音乐天才(他曾是爱乐主编)(5)

没想到他是音乐天才(他曾是爱乐主编)(6)

没想到他是音乐天才(他曾是爱乐主编)(7)

点击上图,订阅《陪孩子一起听音乐专栏》

▼点此→下载中读写读感

or 识别图中二维码,下载『中读』APP

温馨提示:

中读APP已升级至5.2.2版本

请各位用户及时更新APP

or 关注中读微信号lifeweekerclub

"中读"现已全面上线,请到各大应用商店下载!

没想到他是音乐天才(他曾是爱乐主编)(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