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红章节(我的名字叫红下)(1)

家庭作坊品牌化

在韶山旅游业这种一拥而上、短兵相接的竞争中,能把生意做大的个体很少。能把家庭作坊做成品牌的,就成了本地的传奇。比如毛家饭店和它的创始人汤瑞仁。

每天上午,汤瑞仁收拾停当,都会坐在客厅中的小茶几前,用彩色水笔画画。这位83岁的老太太极瘦,穿着修身的红色羽绒服,银白稀疏的短发修剪得整齐有型。

我走进去,她没抬头,用下巴点了点对面的沙发:“坐啊。”腔调充满霸气。

这里是毛家饭店的二楼,汤瑞仁的住处。饭店院外,横穿一条公路,绕过一个半掩的小丘,就是毛泽东故居。故居对面,现在是故居武警班的营房,曾经是汤瑞仁家的旧屋,也是毛家饭店的原址。2002年,因为政府“净化故居景区”的要求,毛家饭店被迫搬离了原址,在现在的位置安顿下来。

借着地利,1987年,57岁的农妇汤瑞仁在自家屋里开起了饭馆,成了韶山做旅游生意的先行者。如今,毛家饭店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有327家加盟店。加盟店共同的特色是:菜单里都有毛氏红烧肉,店堂里都有充分的毛元素。在消费信息网站“大众点评网”上,关于北京的毛家饭店太平桥店,有网友“独奏琴弦”这么形容:“既然是毛家饭店,想必这里最多的也就是毛爷爷啦。老板很会经营,将所有的毛爷爷照片统统挂在墙上。这种独特的、很有风格的装修格局还是很有历史文化气息的。”紧接着的另一个网友“hancida”则不太捧场:“作为湘菜来讲,味道实在是太一般了。鱼头、红烧肉这几个经典菜都没做出应有的味道,实在让人失望。”

2008年,毛家饭店开办了自己的熟食加工厂“毛家食品”。2011年,“毛家饭店酒业”注册成立。但汤瑞仁的女儿毛桃芝表示,这两项业务还在起步阶段,营收规模无法和加盟店业务相比。

今年9月,毛家饭店在韶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韶山工业园)内投资3000万建成的30亩新厂区投入试生产。厂区内有一座两层的毛家食品厂房,产品包括真空包装的毛家红烧肉、韶山霉豆腐、辣椒酱等。“全额投产后,年产值最大能达到1.5亿到2亿元。”毛家食品的销售负责人余远洋介绍说。可是目前,厂房里依然显得有些冷清。许多车间还没有开始运营。另一栋5层的办公楼里,大部分工位也还空着。一楼展厅正在装修,要为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办一个展览。5楼有个能容纳数百人的多功能厅,毛桃芝说,12月,全国所有加盟店的代表会到这儿开年会,共庆主席120岁生日。

办公楼门口挂着四块牌子:毛家饭店配送中心、韶山毛家饭店酒业有限公司、韶山毛家食品有限公司、湖南韶山毛家饭店发展有限公司。“我们会更名为毛家饭店集团,但还在酝酿中。”毛桃芝如今是毛家食品的董事长,也是汤瑞仁生养的4个孩子中唯一还在世的一位,“我本来有一个哥哥两个弟弟”。汤瑞仁的儿子相继因意外或者疾病离去。2012年,她最后一个儿子、时任毛家饭店董事长毛命军也患癌症去世。“哥哥去世对妈妈打击很大。”

“我这个儿子,会50多种乐器,上过越南战场打过仗。”汤瑞仁的客厅墙上挂着一张很大的全家福,她会凑上前去,指点着向客人介绍自己死去的长子。因为衰老,她讲话时身子连带脑袋会一起微微抖动,脸上则读不到什么哀伤。可一旦聊到和毛泽东相关的话题,汤瑞仁声调一抬,喜恶又表露得十分明显。“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学习不读书,听到点东西就以为自己懂!”我关于如何客观评判伟人功过的问题,显然有些激怒了她。汤瑞仁不能容忍对毛泽东的丝毫质疑。或者至少,她希望向所有人表明这个态度。

这位老人后半生的命运和毛泽东密切相关。1959年,毛泽东在阔别32年后第一次回到故乡。一张主席和乡亲亲切交谈的新闻照片中,汤瑞仁抱着儿子出了镜。自此,她成为一小段历史的当事人和叙述者,也因此在前信息化时代,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接触外界的机会。这个没念过一天书的韶山农妇,从1984年开始就挑着担子卖绿豆稀饭,做起了游客的生意。

那时在韶山,人们仍然认为经商赚钱是可耻的,“觉得我给主席抹了黑。”汤瑞仁说。村干部、邻里甚至家人都给她压力,汤瑞仁一意孤行,而且在3年后还决定将生意做大,毛家饭店应运而生。1992年,当韶山人如梦初醒般纷纷做起旅游纪念品、餐饮生意时,毛家饭店的第一家加盟店已经开到了北京。

如今,毛家饭店正对店堂大门的墙上,挂着那幅著名的照片,照片前供着真人大小的主席像,有时路过,汤瑞仁会停下来拜拜。

照片中的汤瑞仁未及而立,现在已是耄耋老人。长子去世后,毛家饭店的加盟店业务由孙子负责,毛家食品和毛家饭店酒业则分别由女儿和外孙女主管。

汤瑞仁不在前线,却仍然是毛家饭店一张最权威的牌。中午客来客往,需要去哪一桌问候,陪哪一桌合影,汤瑞仁心里门儿清。而当寒暄和快门的喧嚷落停,老人的身影消失在楼梯尽头,饭店里往往显得有些冷清。也许所有人都在猜测,当汤瑞仁终于带着她的故事离开的那天,毛家饭店是否还有足够的资本和底气,把品牌经营下去。

韶山高新区招商合作局局长谭向华说:“毛家食品初级阶段发展很快,主要是品牌效应。然而因为团队的文化、思想局限,基本不可能再往上走了。它是开了新厂,但规模估计只能到这个程度,再做大的话,估计不会赚钱,还会赔,因为管理能力不够。”

旧土开鲜花

在今天的韶山,“发展”是个常常听到的词。商人们在考虑企业的前途,政府喜欢议论产业升级。将毛泽东这个符号经营了20多年的韶山旅游业,难免对这点资源所剩的发展空间有些许紧张。韶山特别需要知道,如何在旧土上开出新鲜的花。

从毛泽东故居门前一直向山边延伸,是毛泽东家的22.3亩地。1919年、1920年,毛泽东父母相继过世后,他的兄弟也都离家,家产没有本家人打理。“建国以后,这块地一直由村民给主席家种。大集体的时候归集体,分田到户之后分到韶山组,后来又收归韶山村,1993年演变成毛泽东纪念馆的地。纪念馆派技术人员来种,他们不是真正的农民,不懂如何种地。”韶山村村民张莉说。

纪念馆于是请来李定洪。李定洪是毛泽东家所在的村民小组组长,他和父亲都给主席家种过地。纪念馆请他过来料理毛家田地,地里收割的稻谷就归他所有,等于报酬。2003年,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湘潭市委书记陈润儿来韶山参加庆典,碰到李定洪带着村民在毛家田里收割。“领导说,这是毛主席家里的好东西,为什么不把它开发一下呢?”张莉回忆。

这时的韶山人,早已远离了以经商为耻、怕给主席抹黑的年代。当即,李定洪就和其他3个村民一起,申请注册了韶山市祖田米业公司和“毛家祖田米”商标,李定洪任总经理。毛家22.3亩田,每年出产大米约1.2万斤,按4斤一盒包装,有低档、高档之分,价格从200余元到900多元不等。

“毛家祖田米从来没有通过普通的市场渠道销售,基本都是作为高端礼品。”张莉在2010年加入了祖田米业公司,任副总经理。“只种祖田米那二十几亩地,没有多大造化,种这点米也带动不了村里的经济。”而此时的中国,正是农民大规模脱离土地的时代。“大部分村民的农田全部变成荒地,也十分影响韶山形象。”张莉回忆,“韶山村的领导觉得我们地种得好,又是实实在在做事的人,想把村民的土地全部流转给我们种。”

2012年3月,韶山村福兴地合作社成立,祖田米业成为合作社下属公司。合作社的管理运营,依然由祖田米业公司的团队掌控。合作社则通过租赁方式,取得全村170余户人家的600多亩土地的耕作权。各家如果有闲散的劳力,就出力种种地。合作社每年给村民交租金,大约一亩地800到900多元。

与此同时,北京航天创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李强正在酝酿一个“航天农业科技园”项目。根据该公司网站,这是国内首家致力于航天动漫创意、航天品牌营销、航天科普教育为主的文化创意公司,创办于2006年。

2008年开始,李强就想找一块地,把航天育种概念和立体栽培技术结合起来,做个现代的农业品牌。

2012年12月,李强来韶山考察,通过韶山村村支书毛雨时介绍,了解到毛家祖田米这个品牌。“做农业一定要做特色农业,祖田米就是特色,这是带有信仰性的米,带毛主席文化的米。”最终选定韶山,李强的另一个理由显得更实际些:“(韶山村)流转了很多土地,跟他们合作会有优势。”毛雨时确认了这种说法:“近一两年,韶山村完成了大面积的土地流转,福兴地囤了大量的田。”对韶山村、福兴地来说,与李强的合作让它们看到一个农业资源市场化的新机会。

2013年4月,湖南韶之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股东包括北京航天创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韶山市祖田米业公司等。第一笔项目投资近1000万元。“资金主要来自航天创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及其他融资。我们提供土地资源。”张莉说。

目前,韶之红已经开发的农场面积约50亩,“这只是一期投资的一部分,整个一期投资包括从铜像广场到韶山青年水库整整1000亩地。”按李强的规划,这块土地上除了生产“韶之红”品牌农作物之外,还将包括采摘园、航天3D电影馆等体验设施:“我们要打造旅游观光农业。游客到韶之红来,能看到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感受采摘的乐趣,体验航天文化的奇特。”李强预计,韶之红未来园区门票收入、产品销售收入、餐饮收入的总和,每年不低于3000万。

有文化没品牌

在一心求发展的韶山,产业综合性和创意不只是韶之红一家追求的卖点。

位于市区南郊的韶山高新区始建于2006年,总体规划是4.5平方公里,目前完成的一期开发,占地1.6平方公里。

谭向华介绍,2014年,园区将开始第二期开发。而这次的重点会是创意产业。“搞一个文化产业品牌,是几代韶山人的梦想。我们现在有文化,没有品牌,没有产业。”

另一个准备在韶山推出的文化品牌,是大型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韶山旅游产品单一,很难吸引游客留宿,是当地人心照不宣的事实。“一年到头有将近一半的房间都空着,除了主席诞辰日,那天韶山所有的宾馆都会客满。”韶山宾馆副总经理朱春飞有些无奈地说。韶山宾馆位于主席故居西南方500米处,因接待过毛泽东、胡志明等多位中外领导人而声名在外,它的境遇是韶山酒店业的普遍反映。将旅客留在韶山过夜,成了旅游创收的关键。湘潭市广电总局局长、润泽东方集团总经理熊兴保觉得,一台夜间演出的实景剧,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2011年,借招商的机会,熊兴保将北京中科招商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带到韶山参观,同时提出办实景剧的想法。同年9月,中科招商集团联合湘潭广电、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韶山润泽东方文化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这就是《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打造者。

从韶山市区开往景区的城区南环线旁,铜像广场东北方向两公里处,是《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舞台。中国版图形状的舞台宽120米,径深80多米,总占地403亩,最多能容纳3000名观众。因为征地拆迁进展缓慢,舞台今年3月才开始修建,原定目标是12月建成,在毛泽东诞辰之际献上首演。

然而,10月14日,一条题为“韶山19亿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新闻传遍了各大媒体、网络。人们热议,这是否是对本届政府尤为强调的节俭精神的公开违背。韶山市委宣传部拒绝对此作出回应,但一位不愿具名的副部长有些难以遮掩自己的不平:“最初原本是《湘潭日报》报道一次政府会议,引用领导发言谈到的数字,被凤凰网等媒体断章取义,摘出一句话作标题吸引眼球。其实这19亿包括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而且大部分是企业操作,并非来自政府。”

在湖南省政府官方网站上,能找到《湘潭日报》的这篇报道,文章说:“韶山市将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活动作为压倒一切的最大政治任务,各项纪念活动筹备工作正有序推进。五大群众性纪念活动正按时间节点和质量要求有序开展;12个重点纪念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7亿元,其中3个项目基本完成,9个项目正在抓紧推进;旅游环境、城区环境、农村环境整治初显成效。”

无论如何,韶山因此陷入敏感。润泽东方在宣传上也低调谨慎起来。此时再问演出时间,熊兴保会回答:“舞台、排练都准备到位了再上演。不能为了赶日子,忽略演出的质量。”

其实,《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并非韶山首次办演出的尝试。2003年开始,地方传统的乐曲韶乐、情景舞台剧《日出韶山》就相继上演,但一直惨淡经营。两家演出都安排在白天,赶着去景区参观的游客很难有耐心花几十分钟欣赏,反而形成了与景区“抢”游客的现实。

熊兴保认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定位为夜间演出,不会出现这种矛盾。然而,韶乐演出的投资方之一、韶山港越集团总经理毛志平指出,是由于游客不留宿,夜间演出市场缺失,才将韶乐演出放在白天。

那么,《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能将游客留在韶山吗?润泽东方宣传总监谭靖相信,演出本身的魅力,加上周边商业环境的辅助,一定能达到这种效果。“实景剧只是我们一期工程的突破口。未来还将以舞台所在地为终点,向北拓展至韶山城区的韶山大道,在韶山市行政中心与通往景区的南环线之间的狭长山谷地带,建设总共占地1500亩的餐饮、购物、会议、商务接待等配套设施,将游客彻底留在韶山。”

韶山正面照

很多商业投资都有风险,韶山除了当地管理体制的束缚、一些项目的可复制性可持续性问题,更应该面对年轻人观念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韶山与外界联系更加紧密的今天,这里不是信息孤岛,但不能成为意识形态的城堡。

临走前一晚,我又来到铜像广场。铜像前此时堆着一天内敬献的40多个花篮,工作人员两个一挑,把它们搬回小屋。有人在铜像边点起了烟,一个穿着保安制服的中年男人快步上前制止。他叫彭友华,这是他做广场保安的第20天,夜班从下午4点到凌晨0点,大部分时间,他就在铜像旁无所事事地踱着步。他讨厌这份工作。

“原来在工地打工,把腰摔坏了,只好来干这个。累又赚不到钱,每个月工资不到2000块。”48岁的彭友华,家乡在杨林乡林业村,是韶山最偏远的一条山沟,他说,林业村没沾到韶山旅游业的半点光,大部分村民还在拮据生活里挣扎。

彭友华的独子今年25岁,大学毕业后进入联想集团,留在天津工作。“我儿子当年高考,那是我们村独一个(上大学)。”这是彭友华的生活中,不多的让他满意的事儿:“我一辈子就两个愿望,一个是把儿子培养出来,一个是不用在我们村生活。”可是儿子留在大城市,买车买房仍然买不起。不能给儿子更多支持,彭友华依然焦虑。

彭友华的儿子让我想起沈庚。这个22岁的韶山出租车司机,高中毕业后到广州短暂打工,后来回家待业大半年,终于在一年前有了这份工作。他开出租一个月能赚六七千,而韶山市区的新商品房约4000元一平米,他说自己还是买不起。

夜晚的铜像广场依然零星有人。一个老太太快步走到铜像前,三鞠躬,然后双手合十,闭眼祈愿,再从左向右绕着铜像快步走了三圈。不一会儿,又来一位,熟练重复同样的动作。

“这都是韶山本地人。”彭友华说,“每天早晚都来拜主席,成了习惯。你看着,这广场啊,夜里十一二点都还有人来。”

“你也崇拜主席吗?哪怕他老人家没保佑你发财?”

“崇拜是肯定的,那是我们自己家乡的伟人哪。”彭友华讲话,“那”字拖了很长的音,让人想起开国大典上,毛泽东用韶山腔发布的那著名的宣言。“他一辈子为了革命(付出),牺牲了那么多家人。很伟大。”他想了想,好像也找不到其他要补充的理由,于是说:“真的很伟大。”

说话间,铜像广场上聚集起了跳舞的人群。音乐响起,逦迤绵稠的民族风格歌曲在这周正庄重的红色革命纪念地四处冲撞。铜像正前方,四五十个人整齐排开,跳着扭着。他们在锻炼,在生活。韶山人早就习惯了在无处不在的毛泽东符号之间坐卧行止。如果你问,他们都会说,自己很热爱毛主席。撰文/樊夏、王璞 编辑/张娅、张田小 摄影/钱东升

现在下载彭博商业周刊,皆可享受太平洋咖啡升杯礼遇!

文章来自彭博商业周刊App,浏览全文及更多精彩内容请前往App Store或各大安卓商店下载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