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年是过完了,但是让人意犹未尽,真的还想多过几天。中国年的仪式感似乎只在年三十的春晚或年初一的红包,接下来就是逛吃逛吃和玩手机。我们盼过年,又觉得年味不再,想留住它,却又不知该做些什么?来看一看《荆楚岁时记》里古人是怎么过初七的,也为我们延续一点心理上的慰藉。
原文(原文和译文,可选看其一)
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按:董勋《问礼俗》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今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猪,四日不杀羊,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行刑,亦此义也。
古乃磔/zhé/鸡,今则不杀。荆人于此日向辰门前呼牛马鸡畜,令来,乃置粟豆于灰,散之宅内,云以招牛马,未知所出。
剪彩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
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胜也。”
旧以正旦至七日讳食鸡,故岁首唯食新菜,又馀日不刻牛马羊狗猪之像,而二日福施人鸡,此则未喻。
郭缘生《述征记》云:寿张县安仁山,魏东平王凿山顶,为会人日望处。刻铭于壁,文安犹在。《老子》云:“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楚辞》云:“日极千里伤春心。”则春日登临,自古为适,但不知七日竟起何代。晋代桓温参军张望,亦有七日登高诗。近代以来,南北同耳。
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云薰火,未知所出。
译文
正月初七是人日。用七种菜做成羹汤;用彩纸剪成人形,或者将金箔雕刻出人形,贴在屏风上,也可以戴在鬓角处;(妇女)制作花形首饰互相赠送;人们登上高处,吟诗作赋。
根据董勋的《问礼俗》说:“正月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初七是人日。正月初一画只鸡贴在门上,初七把剪纸或雕刻出来的人形贴在帐幔上”。
现在正月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四不杀羊,初五不杀牛,初六不杀马,初七不行刑,也是这个意思。
很早以前正月初一可以杀鸡,现在不杀了。荆楚地方的人这一天在西门前呼唤牛、马、鸡等禽畜,将粟米和豆子拌入灰里,洒在院子内,说是用来招回牛马,不知是出自哪里。
剪彩纸人,意思是人也进入新的一年,外形容貌发生变化,一切从新开始。
戴花状首饰是从晋代开始的,可以参看西晋贾充《李夫人典戒》,里面讲:“首饰制作参考瑞图金胜的形状,或者取像西王母所戴的首饰的模样。”
从前因为正月初一到初七忌讳吃鸡,所以一年的开头只吃新菜。其他几日不刻画牛、马、羊、狗、猪的形象。鸡日和人日这两天把祭祀时用的福食分给人和鸡吃,这一习俗不知是什么意思。
晋人郭缘生在《述征记》中记载:在山东寿张县安仁山,魏东平王凿平山顶当作人日聚会和登高的场所,撰刻铭文在石壁上,现在还保存着。《老子》里记录:“众人熙熙攘攘,如同登上春台。”《楚辞》里也说过:“春节登高远望,最是令人伤心。”所以,春日登高远眺,自古以来就很盛行,但不知初七登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晋朝桓温参军张望也写过初七登高诗。近代以来,南北方都有这个习俗。
北方人在初七吃煎饼,在庭院中做,叫做“薰火”,不知出自哪里。
解读
古代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诞生日,相传是女娲造人的日子,也叫人胜节,人胜就是人形饰品。曾经做《椒花颂》的晋人刘臻妻陈氏《进见仪》说:正月七日,上人胜於人。初七这天,人们剪彩为人形,贴于屏风之上,或戴金箔镂刻的人胜,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宋代李清照曾有词《菩萨蛮 其二》,提到此物: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晚唐李商隐曾作《人日即事》,提到荆楚地区人日习俗“镂金作胜”,并说明“翦彩为人”是起源于晋朝。
文王喻复今朝是,子晋吹笙此日同。舜格有苗旬太远,周称流火月难穷。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独想道衡诗思苦,离家恨得二年中。
此外,关于初七登高赋诗的习俗,文中提到的晋朝张望所做的《正月七日登高作诗》如下:
玄云敛夕煞,青阳舒朝愥 /yīng/。
熙哉陵冈娱,眺盻/ xì /肆回目。
另有隋薛道衡《人日思归》诗: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除此之外,描写正月初七人日相关的诗词还有很多。古人的岁时节令、风物习俗,真是丰富多彩,如此过年,怎么会没有年味?相比之下,我们的初七,都在做些什么呢?对了,开工!
祝各位开工大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