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给“箩”的解释是“拼音luó, 用竹子编的底方上圆的器具”的意思。在鲁西南方言口语里,尤其是农村里,以前可以用到以下几种主要物件。

鲁西南话方言大全 鲁西南方言杂谈-箩(1)

一种簸箩

“簸箩(拼音bǒ luó)”,用柳条或篾条编成用以盛东西的器其大小、方圆、深浅等形制因用途而各异。在鲁西南农村常见到的有“针线簸箩”,直径约三十厘米左右的圆形器具,也是用柳条编的,主要是放针、线、剪子、铺衬、碎布、线轱辘的、锥子,有时也临时盛没做完的鞋、鞋帮子、衣裳等。有的时候,农村妇女干完地里的活回到家里,端着针线笸箩,三五人聚集到大树底下,继续拉布鞋底、做针线活,继续“张家长、李家短”的聊天。到了做饭的时间了,就各自把手头活收拾到针线笸箩里,端着回家,将针线笸箩放到高处,以防孩子乱拿剪子、针玩,然后再钻到厨屋里做饭。

鲁西南话方言大全 鲁西南方言杂谈-箩(2)

箩、笸箩

“ 箩筛(拼音luó shāi)”,有的地方读音为“ luó sāi”,有的地方称为“箩”、“箩筛的”,没有称“筛”的,“箩”与“筛”是两个不同用具。箩是一种分离粗细面粉的生活用具,为圆形,直径约三十厘米左右,箩圈子深十厘米左右,以前的箩筛底是用绫罗绸缎做成,现在有用金属、尼龙网成的。

鲁西南话方言大全 鲁西南方言杂谈-箩(3)

笸箩、簸箩

“笸箩(pǒ luo)”,有的地方称“笸箩的”、“面笸箩的”、“面笸箩”。这种笸箩比较大,是一个长约一米半左右、宽约六十厘米左右、深约二十厘米左右的敞口曲面型的器具,一般都是用柳条编的。以前,农村吃的面主要靠石磨磨面,将磨好的面,放到面箩里,就在面笸箩里面箩面。

“箩”还有其他用途和意思,如现在的中药房里,就有一种小的箩筛的,和成人手巴掌或碗大小,应该是制作中药时一种手工用具,其他的就不再叙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