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良心炮”就是飞雷筒。随着电影《集结号》和《智取威虎山》的上映,这一奇葩兵器很是火了一把。你看电影里那个牛逼劲,威力大的不得了,操作使用简易的不得了,敌人听见或看见就吓得不得了,简直无敌了。

一门主炮够用吗(没良心炮没那么厉害)(1)

太多的影视和文章如此这般的照葫芦画瓢,越传越神,越传越离谱,就忍不住必须得给予拆穿了,因为这东东根本就不是电影和网文中表现的那么回事儿。

1、“没良心炮”是个怎样的东东

“没良心炮”也称作炸药包抛射器。其雏形最早起自何时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成熟于解放战争时期则是无疑的。其发明者一般都认为系东北军出身的我军工兵连长聂佩璋,但我认为应该是我军广大指战员在战斗中不约而同又互相借鉴逐步摸索出来的。当然,聂佩璋在其中的贡献可能是最大的。

一门主炮够用吗(没良心炮没那么厉害)(2)

众所周知,由于缺乏攻坚兵器,我军对敌坚固设防的永久性筑城的进攻,都是使用像董存瑞那样的爆破队逐次爆破的方法进行的。采用此法爆破,难免会造成爆破队员的重大牺牲。为解决这一问题,官兵们便在实战中琢磨并实验如何不用人力而用火药投送炸药包的方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炸药包抛射器应运而生了。

最早的炸药包抛射器就是在地上挖一个朝向目标倾斜着的筒状深坑,在坑底放置用于推送炸药包的黑火药,火药上面安放用于爆破目标的炸药包,利用火药的推力将炸药包抛射到目标点引爆。

一门主炮够用吗(没良心炮没那么厉害)(3)

(图是我自己画的,画的不好,别见笑)

这样全靠土坑作发射筒的方法毕竟太土太土了,因为临时挖出来的土坑对要求相对严格的坑壁直径、药室容积、倾斜角度等很难把握,这对计算打击目标的距离、火药用量和炸药包的大小来说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于是后来便出现了直径与容积相对固定的洋铁桶或木桶,用以相对衡定抛射器诸元,飞雷筒便这样诞生了。

飞雷筒的口径很不一律,全由各单位根据手头现有的器材而定,从300毫米到500毫米都有。用以发射的炸药包一般十余公斤,大的有二十余公斤的。最大射程达二三百米,但以150米以内杀伤力较理想。主要用于打击敌筑垒、铁丝网、鹿砦等主、副防御设施,对运动中的步兵则基本不能对付。

一门主炮够用吗(没良心炮没那么厉害)(4)

飞雷筒的构成共四个部分,即发射筒、发射药、隔离板和炸药包。发射筒的作用是为炸药包提供一个简易的导向,这和迫击炮的炮筒的作用是完全相同的。一般用管状铁桶制成,也可以用厚木桶,但要用铁丝或铁条箍紧。

发射药的作用是为炸药包提供抛射的动力,这又和迫击炮弹的基本发射药以及附加药包的作用完全一样。

隔离板的作用是将发射药与炸药包隔离开,以避免殉爆。

隔离板就是一块直径刚好与发射筒的内直径相同的圆形木板。它的下面是发射药,上面就是炸药包。发射药点燃后,是直接推动隔离板,再通过隔离板推送炸药包。实际运用中,也有用湿土替代木板做隔离的,即在放置隔离板的地方垫上一层厚厚的湿土并夯实,以密闭发射药,作用与木制隔离板一样。

一门主炮够用吗(没良心炮没那么厉害)(5)

炸药包就是一般的炸药包,但与电影中董存瑞使用的炸药包所不同的是,飞雷筒推送的炸药包不是那么四四方方的,即不能像上图电影剧照中那个样子的。

而必须是如下图这个样子的:

一门主炮够用吗(没良心炮没那么厉害)(6)

飞雷筒推送的炸药包,它要么是圆球形的,要么是圆柱形的,因为只有它的截面是圆形的,才能很好地密闭火药的气体,最大限度地利用发射药的动力,也才能更好地在发射筒中得到一个相对理想的抛射导向。这就和迫击炮筒是圆的,迫击炮弹的截面也必须是圆的道理一样。若迫击炮筒是圆的,而迫击炮弹的截面是方的,你还想把它送出几百米几千米呀,你能把它抛出十米就不错了,而十米的距离,炸谁呀?

2、“没良心炮”的发射没那么简单

大致来说,飞雷筒的原理与迫击炮是一样的,即:1,滑膛(迫击炮少数也有线膛);2,大仰角射击,弹道特别弯曲;3,依靠地面吸收强大的后坐力。

一门主炮够用吗(没良心炮没那么厉害)(7)

有些博物馆内有飞雷筒的实物展出。这些供游人参观的飞雷筒呈一定的角度倾斜着摆放,前端用木架支住,那样子就和迫击炮的放列差不多。但必须明了的是,这仅仅是供人参观时的摆设方法,而绝对不可以是作战时的发射状态。《集结号》和《智取威虎山》两部电影中表现的飞雷筒的发射用了与博物馆内的文物完全相同的摆法,这就大错特错了。若是飞雷筒在发射时也像在博物馆那样摆法的话,那挨炸的就只能是这附近几十米之内的自己人了。只要学过初中物理的都可以思考,能将几十斤重的炸药包抛出几百米远的家伙,那膛壁的压力与后坐力得有多大?就靠一层薄薄的铁皮来承受那巨大的压力,能行?筒底就那么空悬着,丝毫的反后坐设施也没有,那巨大的后坐力如何承受?承受不起的后果又将会怎样?我真为谷子地和少剑波们冒冷汗。

一门主炮够用吗(没良心炮没那么厉害)(8)

这就是一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仍然在使用的榆木炮,也是中国民间的土制兵器,也用黑火药做动力。别看它的主要用料是榆木,可它的里面填有铸铁做炮管,外面还罩有一道一道密密的铁箍。再看它的筒壁有多厚,和电影中的飞雷筒那轻巧的风都能吹起来的薄壁的厚度相比是不是不一样。

一门主炮够用吗(没良心炮没那么厉害)(9)

这是中古时代的大炮 ,类似红夷大炮那样的大炮。这种由皇家专门监督铸造的兵器,其炮管用料与民间的榆木炮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可即使如此,你看它们的炮管有多厚。

为什么炮管要弄的那么厚那么笨重?废话!不弄那么厚如何承受那么大的压力?打仗,跟冯小刚、徐克那样玩过家家不一样。

飞雷筒与迫击炮的发射原理差不多,但这不等于说它就完全等同于迫击炮,二者还是有着很大不同的。第一个不同,也是最大的不同,即飞雷筒的筒身就是那么薄薄的一层铁皮,没有迫击炮的炮筒那么坚固耐压,也没有专用的座板承受那巨大的后坐力。那怎么办?在这个问题上,飞雷筒显然是借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军李文斯炮深埋地下的发射方法,因而较好地解决了发射筒筒身的耐压与后坐问题。

一门主炮够用吗(没良心炮没那么厉害)(10)

李文斯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皇家工兵上尉,由他发明的类似抛射器的东西被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李文斯炮”。该炮的结构十分简单,只是一根有一定长度的滑膛钢管,底部封死,按事先计算好的目标方位,将炮身的大部以一定角度埋入地下,再按顺序装入抛射药、密封装置和炮弹(最初主要是自制的燃烧弹),将发火具用电线连接,在远处以电钮操纵放射。该李文斯炮是一战时一项简易的发明,曾取得一定战果。

一门主炮够用吗(没良心炮没那么厉害)(11)

请看上图,这是李文斯炮的发射状态。炮管在地面只是露出一个头而已。

聂佩璋系工兵出身,在东北军时受到过严格系统的工兵教育,相信他应该知道李文斯炮,因而由聂等研发的我军“没良心炮”也和李文斯炮一样,在其发射时,其筒身也大部斜埋入地下,并将筒的外侧与坑壁间缝隙用土填实,借助坚实的大地吸收发射药产生的重压与后坐,并提高安全系数。

一门主炮够用吗(没良心炮没那么厉害)(12)

飞雷筒第二个区别于迫击炮的地方,是迫击炮的炮弹一般采用着发引信,炮弹着地时靠撞击目标自动引爆。受技术与设备条件的限制,飞雷筒抛射的炸药包只能采取最原始的方法,即用导火索延期引爆的方式引爆炸药包。当然如何点燃导火索,各单位又有不同,有的是用最笨的方法人工点火,点燃炸药包的导火索的同时或稍后,再点燃飞雷筒的发射药;也有的采取当时相对先进一点的技术,以雷管做为起爆器,根据抛射飞行时间计算好长度的导火索做为延时器,以拉火管为点火器,把拉火管的拉火线固定在发射筒上,当炸药包飞离发射筒时自动拉燃导火索,延期引爆炸药包。

第三个不同是它的发射药。迫击炮的基本发射药是定装在弹体上的,附加药包装起来也十分简便,而且基本药管也好、附加药包也好,都是衡定了标准的,根据射表使用高低机可以很方便地调整发射角度,用以控制打击距离。飞雷筒没有高低机可调,更没有射表可供对照,它必须也只能根据打击目标的距离、土坑的倾斜角度与炸药包的重量等因素进行计算来确定发射药的装量,几斤几两都是现称现装,没有一个衡定值。

一门主炮够用吗(没良心炮没那么厉害)(13)

第四个不同是它的发射药的点火方式。传统的、多数的迫击炮弹的击发是靠炮弹的重力,使自由落下的炮弹的底火撞击安装于炮筒底部的撞针,从而点燃发射药,而飞雷筒做不到这一点,因而它的点火也相当的落后,一般是在安装发射药时,预留一条长长的引线,待一切准备就绪后,操纵人员躲到安全距离以外,点燃引线,延迟发射。

第五个不同是发射阵地的构筑。迫击炮的发射阵地相当简单,情况紧急时往往数分钟即可构筑完成,来不及构筑阵地时也不是不可以发射,而飞雷筒的发射阵地可就不是几分钟就能完成的了。因为这个发射阵地同时就是它这件兵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是必须要经过细密而扎实的土工作业才能完成的。

一门主炮够用吗(没良心炮没那么厉害)(14)

正是因为与迫击炮之间存在的诸多不同,使得飞雷筒的发射比迫击炮的发射要复杂十倍。像《集结号》《智取威虎山》电影里表现的那样,只是用两根木棍悬空支着,发射者就紧紧靠在飞雷筒的边上,只顾往筒里塞炸药包,然后炸药包便一个一个接二连三地飞出去在敌人的步兵群里炸开了……呵呵!这就不是夸张了,这也不是写意了,这简直就是小孩子过家家了。

3、“没良心炮”没那么厉害

时下自媒体活跃,一众军事大V照着电影中的没良心炮炮制一篇又一篇没良心的文章,并添枝加叶地对飞雷筒的威力无限拔高。但稍善思考的人就会有一个问号:飞雷筒既然如此神奇,为何只是昙花一现呢?

因为它实在并不神奇,不仅不神奇,而且还有诸多与生俱来的缺点。

一门主炮够用吗(没良心炮没那么厉害)(15)

缺点之一,操作费时、难度大。前边说了,要做好飞雷筒的发射准备,需要花费大量的兵力与时间进行细致而又繁琐的土工作业,而且进行这样的土工作业还必须使用受过专门训练的工兵来完成。发射准备中,要细密考虑挖坑的角度、发射药的装量、炸药包的重量、导火索的延时、长度等等诸元。这之中,哪一个环节弄错了都会影响打击效果。就说这斜坑的角度,就必须得根据目标的距离、发射药的装量和炸药包的大小来进行计算,算的不准或挖的不准要么打远了要么打近了;再说这作为延期引爆的导火索的长度,也要根据目标的距离与飞行的时间来计算,长了可能导致炸药包到达目标点后未及时引爆而使敌人从容处置,短了可能还没到达或接近目标便在空中爆炸,从而失去或降低打击效果。挖坑费事,计算装药量与引线长短费脑子,火药、隔离板、炸药包的装填也要费功夫。总之吧,若想比较理想地完成这一系列准备动作,那是相当的麻烦。

缺点之二,精度全无保证。由于受当时技术和设备水平的限制,土法生产的黑火药很难保证性能一致,这不一致造成的后果,便是你虽然按要求计算好了放这么多发射药应该使炸药包落在150米的目标上,结果有可能会跑远了打到200米处,也可能打近了落到100米处。还有,那时的炸药包并不是采用机械化模具按统一规格进行生产,而全由人工捆扎,其外形又很难保证统一规范,这又会导致在飞行中受空气阻力的影响不确定,因而难以保证理想的飞行轨迹,又会进一步影响射击精度。这还都是假设计算者绝对不出错的情况,而若因为操作者素质的因素再产生偏差的话,那偏差再乘以偏差,偏差的平方就是更大的偏差了。

一门主炮够用吗(没良心炮没那么厉害)(16)

缺点之三,适用战场受限。由于飞雷筒的发射准备工作特别地费时,这就注定了它只能用于进攻作战时打击敌人不能移动的筑垒、铁丝网等防御设施,而不能使用于防御作战打击敌人的活动目标。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军的防御体系早已不是单薄的一道,而是一道又一道有着很大纵深了,这样一来,你若想用飞雷筒来破坏它的防御设施,就得一层一层的啃。也就是说,清除了第一道的防御设施,还要清除第二道、第三道。那能否一次就将敌多层次的防御设施全部清除呢?不行,因为飞雷筒的射程有限,远了够不到,只能一层一层的啃。实际上,使用飞雷筒的最佳战场是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战壕对峙,但战术的发展是很迅猛的,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这样的战场条件,除了淮海战役的双堆集,还真的不多了。

缺点之四,安全系数太差。受飞雷筒有效射程的限制,其射击准备往往要抵近到敌人前沿一二百米内进行作业,而且这种作业需要的兵力众多目标大,作业的时间又特别长,又不能经常变换位置进行规避,便极易成为敌人的靶子。一二百米的距离,已经是敌人冲锋枪、掷弹筒的有效射程了,敌人一发掷弹筒弹过来,往往便会引爆你的炸药包,何况敌人手中并不仅仅只有掷弹筒呢?

一门主炮够用吗(没良心炮没那么厉害)(17)

除了敌人的破坏,飞雷筒自身的性能与操作的失误也会带来惨重的事故。比如用来引燃发射药的引线和炸药包的导火索问题。飞雷筒抛送的炸药包很多还是采用手工点火的方式点燃炸药包的导火索,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点燃炸药包导火索的同时也点燃发射药的引线,可发射药的引线失灵了而炸药包的导火索却没失灵怎么办?也就是说,炸药包飞不出去,而炸药包的导火索却点燃了,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怕是没有谁想象不到吧?特别重要的是,我说的这个却并不都是假如,而是当年经常出现的情况。当然事故的原因远远不是这一种情况了。即便是采用拉发方式点燃导火索的,因为发射药的效力问题而造成自伤事故的,也司空见惯。在当时,因为飞雷筒自爆事故而造成的伤亡比任何一个兵种和单位都严重的多,这也是它很快便遭摒弃的一个原因。

4、“没良心炮”不是用于打步兵的

《集结号》和《智取威虎山》中有多个“没良心炮”发射的镜头,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但可惜的是,电影中那样的使用,同样也是严重硬伤。前边说的是技术上的硬伤,这里说的是战术上的硬伤。因为它根本不可能用于一个单独打阻击的步兵连中,更不可能使用于一个以在山林中快速追击为主要作战方式的剿匪小分队中。

一门主炮够用吗(没良心炮没那么厉害)(18)

为什么不可能呢?

首先,不是专业的工兵分队用不了它。飞雷筒在当时,属于技术兵器,但又是土造技术兵器,安全系数不高,很难驾驭,弄不好会炸了自己。就连专业的工兵都经常会发生殉爆事故,何况不专业的步兵呢?象《集结号》那样在一个主要任务用于打阻击的步兵连中配备那么多具,绝对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由一个步兵连玩得转的。就是玩得转,光伺侯它,也就什么都不用干了。至于少剑波的小分队,人数更少,更不可能伺候那大家伙。

其次,飞雷筒只能集中用于攻坚,不能用于防御作战。它是绝对不可能像电影《集结号》那样加强到独立打阻击的步兵连由连长指挥的。因为你一个连的阻击任务,主要就是消灭向你冲锋的敌步兵,而步兵他是要动的,他不可能像永久筑城那样等着你慢慢地挖坑、埋筒、装药、密封、点火来打击。你用这样一个光发射准备就要费时几十分钟甚至更长、而且射击距离与射击角度一旦固定便无法轻易改变的笨家伙,来打击每分钟都可能要移动几百米的敌人的步兵,那不等于用蜗牛追跳蚤吗?那能不能在事先标定好打击目标的区域,提前做好发射准备,待敌人进入到固定区域后再进行打击呢?行倒是行,可性价比就太差了,就远远不如用步枪或地雷更便宜更划算了。

第三,飞雷筒完全不适用于山林追击作战的剿匪小分队。因为块头特别大特别笨重,操作特别的费时,在当时装备飞雷筒的工兵连中,每个连的飞雷筒也不过就那么几具而已,但即使这样,一两百人的工兵连机动起来也是相当不便。又由于它的操作使用特别慢,想快也快不起来。以《智取威虎山》那样的剧情,如果用于机动作战,等你做好发射准备,怕是土匪已经跑出十里以外了。再说了,飞雷筒只适用于开阔地的攻坚,在茂密的山林地,根本就无法施展。而实际上,由于山林游击战的特点,当年北满的追剿小分队连掷弹筒都不愿意带,一来嫌它太重,不利于快速机动,二来嫌它在山林地施展不开,无用武之地,也不可能携带比掷弹筒笨重许多倍的飞雷筒。更严重的问题是,北满剿匪的时候,还没这东东呢。

一门主炮够用吗(没良心炮没那么厉害)(19)

在缺少火炮支援,而全靠爆破敢死队的勇敢牺牲来逐次爆破攻坚的情况下,能用土法研发出这样不用人力来投送炸药包的兵器,无论如何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但任何事物,都不应脱离开它的角色定位来作无限的拔高。“没良心炮”也一样。它就是一个在缺少重炮支援的情况下为攻坚而用来抛送炸药包的工具,不是什么超威力大炮,更不是什么神炮。后来我军的火炮通过缴获逐渐增多,炮火压制能力大大提升后,“没良心炮”便完成了它的使命,从此退出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