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5日,东莞市博物馆连开两场万卷堂讲坛,为市民带来两场“高质量历史人文系列学术讲座”。

首场讲座邀请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许敦平主讲“俯拾皆是——齐白石的画材和画艺”,第二场讲座邀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三星堆8号祭祀坑考古发掘负责人赵昊主讲“三星堆:中国青铜时代文化多样性的范例”。

十大文博机构:文博大咖做客莞博(1)

“俯拾皆是——齐白石的画材和画艺”讲座。

十大文博机构:文博大咖做客莞博(2)

“三星堆:中国青铜时代文化多样性的范例”讲座。

“万卷堂”三字来源于东莞市博物馆三楼基本陈列展厅的一件文物。万卷堂曾是东莞历史上年代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其主人是明代东莞厚街人陈琏,中举后官至南京礼部侍郎,返乡后在莞城同德街建万卷堂,放置平生所藏珍本秘籍,受惠者众,东莞文风为之一振。

十大文博机构:文博大咖做客莞博(3)

东莞市博物馆万卷堂讲坛设计。

东莞市博物馆馆长李历松表示,万卷堂讲坛的定位是“立足东莞 辐射岭南 看见世界”,希望市民能以此“学在莞博、在莞博学”,赓续东莞崇文重教传统,为东莞文脉立新标,推动东莞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

其中,赵昊主讲的“三星堆:中国青铜时代文化多样性的范例”讲座已在南方 上线,欢迎市民收看>>>

从画材与画艺,看齐白石的艺术人生

3月4日,“俯拾皆是——齐白石的画材和画艺”在万卷堂讲坛举办。

立足齐白石的画材与画艺,许敦平缓缓讲述了齐白石传奇的一生。纵观齐白石一生,其生平经历对艺术的影响和成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敦平通过对齐白石笔下典型的艺术形象和其生活经历的关系进行分享,揭示“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人民”的朴素艺术原型及“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艺术家的赤子情操。

十大文博机构:文博大咖做客莞博(4)

当天,来自东莞市属文博单位同行、文物爱好者、市民观众聆听讲座,在讲座互动环节与主讲人热情交流互动。

据悉,此讲座为东莞市博物馆开年大展“何以白石:从木匠到巨匠”配套学术讲座活动,旨在以学术讲座形式,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继承、转化和弘扬意蕴丰富的中华文化。

十大文博机构:文博大咖做客莞博(5)

从三星堆考古坑一线,理解青铜文明

3月5日,“80后”青年考古学者赵昊开讲“三星堆:中国青铜时代文化多样性的范例”,向观众介绍三星堆发现的历史过程和主要考古工作进展,并将三星堆置于中国青铜时代的大背景中,来阐释这一时期中国各个地区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十大文博机构:文博大咖做客莞博(6)

三星堆遗址文物之丰富、特色之鲜明,无一不显示着其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之一。赵昊以丰富的信息、独特的视角,阐述三星堆遗址考古发现的巨大的城墙、宫殿区、祭祀区,密集的生活区、居住区、作坊和大批珍贵文物,以及周围遗址的分布形态。

讲座中,赵昊以三星堆8号“祭祀坑”新发现一件顶尊蛇身铜人像为例。据介绍,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考古学界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神像凸目獠牙,戴有牛角面具,双手撑在一个带方座的青铜罍上,头上还顶着一个朱砂彩绘觚形尊。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而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这三种文化因素集合到同一件器物上,体现了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大文博机构:文博大咖做客莞博(7)

互动环节,赵昊回答了观众提出的问题。整个过程气氛活泼,笑声、鼓掌声不断,全场座无虚席。

延伸:

万卷堂——东莞历史上年代最早的公共图书馆

东莞市博物馆与万卷堂渊源颇深,距离其遗址仅咫尺距离,且藏有明红漆地金彩“万卷堂”木匾。该匾为国家二级文物,见证了乡贤陈琏读书之勤、藏书之富及桑梓之情,展出于东莞市博物馆三楼基本陈列展厅。

十大文博机构:文博大咖做客莞博(8)

明红漆地金彩“万卷堂”木匾(东莞市博物馆藏)。

万卷堂是东莞历史上年代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也是东莞历来崇文重教传统的体现。

据悉,万卷堂主人是明代东莞厚街人陈琏(1369-1454),字廷器,号琴轩,中举后官至南京礼部侍郎,颇有政声,且善书画,一生嗜好读书,博古通今,著有《琴轩集》《归田稿》等。

十大文博机构:文博大咖做客莞博(9)

陈琏像(载于《琴轩集》)。

正统六年(1441),陈琏返乡后在莞城同德街建万卷堂,放置平生所藏珍本秘籍,以供士子阅读,并为家贫或路远者提供食宿。受惠者众,东莞文风为之一振,“白沙门人”林光和出使朝鲜的进士祁顺“观书曾到此堂中”。明清两代,东莞官学、私学并举,呈现人才辈出的盛况,据不完全统计,东莞先后涌现举人1691名、进士223名。陈琏创立万卷堂对东莞文脉的延续意义非凡。

本次开设“万卷堂”讲坛,是东莞市博物馆从一件文物出发,激活传统,赓续文脉之举。

此外,东莞市博物馆还藏有陈琏为罗亨信之父罗昌所撰圹志铭,也是陈琏为数不多留存至今的书法作品。

【记者】马新杰

【摄影】龚名扬 东莞市博物馆

【作者】 马新杰;龚名扬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