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军和耿晓康,他们的父亲耿进福是我军高级将领。但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以后,耿进福却把两个儿子都送上了战场,以至于兄弟俩都牺牲在战场上。其实,尽管耿军和耿晓康是背着父亲报名参战的,但耿进福完全有能力把他们留下来,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前往部队亲自为他们壮行,这是怎么回事呢?

戴三斤杆子帮救父(两兄弟背着父母上前线)(1)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已经打响,前线炮声隆隆,不断传回捷报,这让50军150师第448团的官兵们十分激动。根据上级指示,他们将作为第二批奔赴前线的部队,参与战斗。

为国立功的机会,马上就要到了!

在这些官兵里,有对亲兄弟尤其激动,他们分别是耿军和耿晓康。

耿军和耿晓康是将门之后,他们的父亲耿进福是150师副参谋长。早在解放战争时期,耿进福就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等多场著名战役,屡立奇功,获得过十几枚奖章和纪念章。而耿进福也凭着战功不断获得晋升,直到担任师部副参谋长职务。一直到1978年,才因为身体原因,转业到地方工作。

作为一名军人,耿进福也希望子承父业,让中国军队后继有人。所以长子耿军高中毕业后,他就把耿军送进了部队。

耿军当兵,急坏了弟弟耿晓康。

当时,耿晓康已经在读初三了。可是早就想当兵的他,根本没心思读书。只要有机会,他就在部队里给炊事班帮厨,干起活来特别卖劲。部队为了让他好好读书,把他撵到学校去。但过不了多久,他又摸回部队软磨硬泡,为的就是能早日穿上军装。部队被他的诚心打动,最终破例收下了他这个不够年龄的新兵蛋子。

戴三斤杆子帮救父(两兄弟背着父母上前线)(2)

耿晓康和耿军被分到150师448团。448团由于是朝鲜战争结束后新成立的一个团,因此并不参与野战训练,主要的训练内容就是养猪、做饭、种菜等,其实每天的劳动量很大,人也很辛苦。

耿晓康和耿军作为干部子弟,并没有向部队要求特殊对待,他们为人谦逊有礼,好学上进,训练的时候从不怕吃苦。因此耿军在次年光荣入党,而耿晓康则在入伍的当年,就加入了共青团。

耿军是个有大志向的人,他除了每天参加训练和学习外,还利用空余时间温习高中课本。他的目标是通过军校考试,考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将来做一名高素质的军官。

然而,就在耿军参加军校考试的时候,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于是他主动要求上前线作战,为此他在考试时交了白卷。

和耿军一样,耿晓康也积极请战。

原本按部队规定,两兄弟只需要一个人上前线。因此部队领导考虑到耿晓康才17岁,决定把他留在了后方。但耿晓康几次三番找到领导,坚决要求上战场。他说,保卫国家,是军人的天职。在他的一再坚持下,部队领导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

耿军和耿晓康虽然都获得了上战场的机会,但是他们也犯难了。因为父母的年纪都大了,他们害怕老两口承受不住,所以一直对父母闭口不提。

不过,尽管他们没告诉父母,毕竟耿进福和部队的老战友们还保持着联系,因此他很快就知道了两个儿子要上前线的消息。

戴三斤杆子帮救父(两兄弟背着父母上前线)(3)

耿进福心里五味陈杂。从枪林弹雨中趟过来的他,深知战争的残酷性。但他也知道,儿子们的选择是对的。所以他瞒着妻子朱建明,来到了几百里外的部队,在出发前和两个儿子见了一面,给他们壮行。

让耿进福没有想到的是,他和儿子们的这一次见面,竟然是生离死别。

耿军和耿晓康随部队到前线的时候,前期作战的部队已经攻下了高平、谅山等地,眼看就要打到越南首都河内,取得最终胜利,中央军委却突然下令停止战斗。他们认为,对越自卫反击战已经达到了震慑越南的目的,因此决定于3月5日开始撤军。

耿军和耿晓康随部队作为战略预备队驻扎在广西,在听到我军准备撤军的命令时,两人都很不甘心。毕竟来都来了,不和越军打一仗,实在不甘心。

其实,所有战友和这两兄弟的想法都是一样。最终,在部队领导的申请下,他们终于得到了“清理战场,掩护队友撤退”的任务。

3月8日,耿军和耿晓康所在的连队已经抵达高平。他们所过之处,道路坑洼难行,隆隆的炮声在不远处此起彼伏。为了能尽快参与作战,战士们都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戴三斤杆子帮救父(两兄弟背着父母上前线)(4)

3月9日,耿军和耿晓康所在的连队在山路上和一支越军相遇,并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藏在战壕里的越军居高临下,对耿军和耿晓康所在的部队,发起了猛烈的火力攻击。连长迅速组织各班战士散开队形,在炮弹爆炸产生的浓烟中,战士们交替掩护前行,最终一举消灭了这支越军。

取得胜利后,战士们来不及欢呼,马上又投入战斗了。因为在之后的行进中,小股越军随处可见。他们不仅神出鬼没,而且由于他们很熟悉地形,因此经常抢占高地,不断袭击我军。所以战士们的行进非常艰难,他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做好随时投入战斗的准备。

3月12日,遇袭被困的2营向448团发出了求援信号。

当时,团长原本想全团回援,但遭到了军部指挥组的反对。最终,448团只派出两个连前去增援。然而,就在这两个连快要接近2营的时候,他们也遭遇了越军的伏击。在密集的枪炮声中,队伍很快被打散了。

当时,耿军作为班长,他带领战士们就地和越军继续作战。经过2天2夜的苦战后,弹药已经所剩不多,战士们也战死不少。为了先掩护伤兵撤退,耿军和耿晓康商量,他们一个带22名伤兵突围,另一个则带领剩下的战友,继续留在阵地上和敌人作战。

耿晓康带着伤兵突围,他先是向着四面八方的敌人扔了一圈手榴弹,为突围撕开了一个出口。然后,他趁着爆炸后的浓烟还未散去,赶紧让22名伤兵先走,他负责在后面掩护。然而在掩护的过程中,由于他暴露了行踪,最终死在了越军的枪口下。而他掩护的22名伤兵则安全撤退,后来遇到我方军队,得以获救。

戴三斤杆子帮救父(两兄弟背着父母上前线)(5)

至于耿军,则带着战士们边打边退。奈何越军人数太多,且对地形又非常熟悉,结果坚持到次日,耿军和所剩不多的战友们,竟被越军逼到了一处悬崖上。

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耿军和战友为了不让武器落到越军手中,他们高喊道:“宁死不做俘虏!”说完抱着武器纵身坠崖。

自卫反击战结束后,耿军和耿晓康的英雄事迹,在全军被广为宣传,部队分别授予他们一等功和二等功。很快,耿军和耿晓康的遗物,也被150师送到了耿进福夫妇手中。遗物不多,除了一床草席和12块钱,还有一封遗书,只见遗书上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们很快就要上前线了。儿子不孝,如果我们回不来了,请爸妈一定不要难过,要坚强地生活下去。12块钱是我们两个月的津贴,算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请收下。草席留给涛弟用……”

不待看完,耿进福夫妇已经泣不成声……

多年后,耿进福回乡看望乡邻。时任村党委书记的耿进平一想到两个侄儿年纪轻轻都牺牲在战场上,就心疼不已。他责怪耿进福:“孩子们要上前线,你为啥不拦下一个?”耿进福颇为无奈地回答道:“都是领导干部,其他干部都主动把孩子送上前线,我的孩子凭什么搞特殊?”

虽然说起来是这个理,但自从两个儿子牺牲后,耿进福就因悲伤过度,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他的夫人朱建明更是在闻知噩耗后,当时就因承受不住打击,几度昏厥,一夜白头。这一对夫妇真的非常了不起!可以说,也正是有这样的夫妇,才教育出了两个优秀的儿子,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奋勇杀敌,不畏牺牲,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全部的鲜血和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