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前几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对“地摊经济”点赞,使得近些日子“摆地摊”成了越来越热的话题,直至昨天,“摆地摊”成了最热话题,整个微信朋友圈几乎全是关于“地摊经济”的信息和段子。
各种媒体为了阅读流量,都抓住“地摊经济”这个热点话题大造声势,各种蛊惑人心,各种胡编乱造,把“摆摊”这样一个一直以来都很苦逼的经营方式吹上了天,诸如《90后女子晚上摆地摊日卖4千,买下奥迪奖励自己》、《多地有序开放地摊经济,大排档业主:每天收入三万元》等“骇人听闻”的新闻层出不穷。这种无底线的吹捧把很多人吹晕了,以为地摊一摆,必能财源滚滚,所以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加入“地摊经济”大军。
当前“只要流量不要真相”的恶劣的媒体环境已经无需多评论,什么事吵得越热,你越往冷处想就对了。对于“摆摊”这个事,虽然是每个人的自由,又是当前的政策风口,但我还是想给那些被媒体的虚假信息忽悠得心动不已的人提个醒,最好不要盲目入坑。
我对“地摊经济”是这么看的,主要是三点。
第一,“地摊经济”不是什么新经济,相反,它是一种相对辛苦的传统活法,新政前就有大量的地摊经济,只是“摊主们”和城管“猫捉老鼠”罢了。
这些年,每个城市的地下通道、过街天桥、人行道、街边等处,总有一些人在摆摊,就算被城管追着跑,但只要某个行当有钱赚,总缺不了摆摊的。我们平时上街,哪回还看不到几个摆摊的?可以说,新政前,在地摊经济层面,供给和需求大致也是平衡的,不太存在大规模缺乏小摊贩的情况。
有人可能要说我睁着眼睛说瞎话,以前那么庞大的城管队伍,四处驱赶占道经营的小摊贩,每个小摊贩在大街上摆摊就跟惊弓之鸟一样,稍有城管的动静,就做鸟兽散,怎么能说城市里地摊经济的供需大致平衡呢?
先不急,咱们慢慢分析。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城管与小贩角逐的大戏,其实也挺符合国情》(点击阅读),文中是我在长沙街头的观察:长沙市某三甲医院门口的人行道上一溜排着十几辆三轮车,有卖烤玉米、烤红薯的,有卖煮花生的,有卖炸串的,有现做现卖烤饼的,有卖水果的,有卖花的……可以说行人想在街边买的,这里几乎都有。
一会儿城管来了,所有摆摊的四散逃窜,但摊主们也就是把三轮车开着呈运动状,或者在路边不是人行道的地方暂避一下。而城管的执法车开得很慢很慢,似乎是在等待着这些占道经营者都跑了执法车才过来,执法车经过的时候,尽管城管执法人员看到了身旁慢慢开动着的三轮摆摊车,可是只要三轮车不停下来开卖,城管是不会管的。三轮车的机动性使其成为小摊贩的最爱,在摆摊的经济性和灵活性上,小三轮车吊打这两天热炒的五菱荣光售货车。
大家回忆一下,以前身边这种流动的摊贩真的少吗?冬天卖烤红薯烤玉米的,夏天卖水果的,都是最多的。只要你想在街边买小吃,或廉价的鞋袜雨伞衣服等,总能碰到这样的小摊。关键的问题是,你在这些小摊上消费过吗?你是地摊经济的常客吗?如果你不在地摊消费,别人会吗?
我觉得“地摊经济”最关键的不是有多少人在地摊上卖,而是有多少人在地摊上买。人们愿不愿意在地摊上买,有多少人愿意买,这才是地摊经济能否兴盛的核心。各种实体店及京东天猫截走了高端客户,淘宝、拼多多截走了低端用户,闲鱼等截走了二手物品用户,留给地摊的,到底有多大的消费群体?
马路边从来就不是卖高档货的地方,地摊从来都是和低质低价联系在一起的。而我们国家,“消费升级“已经喊了很多年了,虽然疫情致使经济下行,很多人口袋里余钱不多了,但”由奢入俭难“,让大家都一窝蜂地从网上和商场转移到马路边消费,这是不可能的。在街头摆个小摊,风里来雨里去,真的能赚个奥迪吗?这个时代,是地摊经济的黄金时代吗?
第二,我担心新入局“地摊经济”的大部分人,会成为被收割的韭菜,加盟的小吃大多卖不出去,进的货大多压在自己手上,很多摊主可能会成为大量廉价低端物品的最终拥有者,没发着财,还赔了一大笔钱。
近些年先是“直销”概念被热炒,后是“微商”概念被热炒,这两大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创业的门槛降到了最低,任何人都可以零起步创业,这使得很多人,尤其是刚生完孩子没工作的家庭主妇,就成为了入局这两大商业模式的主力人群,当然,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成为了被收割的韭菜。
怎么被收割的呢?操盘者先是无底线吹捧这个产品的前景及盈利模式的创新,给入局者画个大饼,然后通过代理的层级来刺激入局者的上进心,诱骗入局者交更多的钱上更高的级别拿更多的货,货到了入局者手上,钱到了操盘者手上,基本上就是终局结果了,因为货基本上卖不出去,而钱是不会退的。这个模式下入局者还有一个赚钱的出路,那就是发展下线拉人头,这个骚操作稍不注意就是传销了,违法就不说了,现在的人都猴精,想发展下线哪有那么容易。最终的结果就是,想创业想发财的人,付出了一大笔钱,换回来一大批卖不出去的货,有些还是三无产品,送人都没人要,只能自己靠着坚定的“信仰”慢慢消化。这个局太普遍了。
那如今的全民摆摊呢?有人已经在论证一个完美的割韭菜路径:疫情之下,大量商家有了大量库存,怎么尽快清理库存迅速回款呢?那就是借着政策的东风吹捧地摊经济,把没有摆摊经验的人吹晕,使大量的人脑袋一热开始摆摊,然后疯狂进货,商家借机清理库存,这样,就可以把一家企业的囤货风险,分散到很多个地摊创业者的身上。
我见过准备摆摊卖衣服的人脑子一热进了大量的货,最终几乎一件都没卖出去的情况。进的货卖不出去,那真是送人都没人要。想想看,别人掏点小钱就能买到的东西,何必要欠你个人情呢?人家又不缺那几块钱。
第三,我担心大量生活无忧的上班族和家境优渥的家庭主妇在舆论的忽悠下,因为觉得好玩而加入练摊一族,从而挤压得那些靠摆摊来谋生的真正的底层生计没有着落。
有些人是要靠着摆摊来支撑一个家庭的生活的,他们摆摊,不是因为好玩,而是为了生存。上周六我们带儿子去烈士公园,在地铁站入口处,我看到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男子推着板车在卖菠萝蜜。这个全身被晒得黝黑的男子面无表情,没有喜悦,也没有痛苦,就那样目光呆滞地看着面前十来盒菠萝蜜,挂的牌子是“一盒六元,两盒十元”。他可能那天运气好,拿的菠萝蜜都卖完了吧,要不然,就板车上那十来盒,全部卖出去也才五六十块钱,成本就得占去一大半,又能赚多少呢?那天,在黄兴路步行街口不远处的一个小巷子口,一个年轻女子用铁架子挂着几十件女式衣服在售卖,可尽管面前人来人往,但正眼瞧一下这些衣服的人都没几个,更别说买了。
我在《自谋生路的小生意人,那等待中的人生》(点击阅读)一文中写过那些小生意人,无论是开摩的的,还是摆摊的,想要赚点钱,真的很难。我们一定要明白,摆摊,那是底层民众的一种谋生方式,它不优雅、不潇洒、不好玩,也赚不了大钱。因为摆摊的门槛低,所以活跃在城市中农民工一族,常常在流动摊贩和打工者之间来回切换,一旦摆摊的收益超过打工,他们就会去摆摊。所以摆摊的收益,早就被拉平到和打工持平,实际上,就单位时间内的收益来说,摆摊赶不上农民工打工,只是打工的工作不会每天都有而已。
每到夏天,看到那些拉几个菠萝、捧几个西瓜、提个菠萝蜜就开张营生的小生意人,我往往都会多看几眼,如果需要,也会经常凑过去买,买的时候也会问问他们的生意。其实他们能赚多少钱,不需要多问,因为他们面前放着的那点货,总共就值不了几个钱,全部都是利润,又能有多少?我跟他们攀谈,只是想了解,靠着几个菠萝几个西瓜,到底怎么维持生活的?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底层的生意人依然保持着善良、乐观和对顾客的公平对待。
这个夏天,那些生活无忧的人,会因为各种鼓动而加入街头摆摊吗?那些玩票的人,不计成本,不计收益,只图个乐呵的经营方式,会短期内毁掉真正的底层摊主的生计吗?
经济困难时期,生活无忧的人,与其跟风上街去卖,还不如上街去买。
当然,国家能够放开街头摆摊,确实是个好事。我以前写过:当前的社会就是用来养活当前民众的,我们不能超出社会现实,在某些方面特意拔高标准,否则,处于低处的人因为够不着这个谋生的标准而无法谋生,这就会造成一系列问题。适应现实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让底层有权利摆摊,就是最好的管理。
本号作者杨昇与文为友相关业务介绍:
本文笔者杨昇,高校教师,喜好写作。公众号发布原创文章300多篇,阅读量10万 文章4篇,全网阅读量数千万的文章2篇。其原创文不但在全网的传播有广度,更有高度,1篇文章被《光明日报》全文转载刊登,1篇文章被国务院内参《国是咨询》选登。近几年来担任多家公司的公关顾问,在这些公司公关的艰难时刻,亲自操刀高质量公关文帮助公司度过难关。
长期提供公关文、演讲稿、广告软文、策划文案等的代写作。
近期杨昇老师主讲了大量中学生高考作文写作培训课程,课程全免费,全网搜索“跟古今名篇学高考作文”就可免费听学。
公众号“在作文里成长”文章推荐:
1. 一个西北五线小城的城乡风貌
2. 父母和儿女,也是一段浅浅的缘分
3.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农村呢?
4. 结婚更多是为了找个伴共同对抗生活的难处
5. 剩男剩女:寻爱的路上到底是运气太差还是自己太傻?
6. 最后一班回家的车和那个深爱你的人
7. 农村孩子啊,你知道现在城市孩子读书有多用功吗?
8. 每个被生活虐过的中年人都是哲学家:100人谈幸福人生
9. 普高太少,更多孩子上职高,工业时代思维适合商业社会吗?
10. 自谋生路的小生意人,那等待中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