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牛图》的来源与特点

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社会,土地是长养万物的基础,而牛是耕田的主要劳动力,所以牛在古代的受重视程度非常高,历朝历代都对宰杀耕牛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牛这种勤劳、朴实的形象也为中国人所喜爱,著名的杨柳青年画中涉及牛的题材特别多,而关于牛的成语或者图画很少有负面形象的。《春牛图》是古代社会展望来年丰景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图画,画中的春牛和牧童都是大有来头的,需要由官方组织出面进行迎请和祭拜。

代表古代农耕的颜色(古代农历民俗文化中的春牛图)(1)

芒神春牛图

《春牛图》画面中的春牛,代表着农耕时代对百姓做出巨大贡献的重要劳动者,画面中的牧童则是中国上古以来供奉的春神句芒的化身,称为芒神。《礼记》中有记载,句芒为东方春神、祝融为南方夏神、蓐收为西方秋神、玄冥为北方冬神,合为四季之神。春天是新年的开始,万象更新,尤其受到重视。每年立春前一日,各个府县的主官会带领本地德高望重的人物前往东郊,将春神迎请到驻地府衙,第二天立春交节的时候,进行隆重的祭拜。

代表古代农耕的颜色(古代农历民俗文化中的春牛图)(2)

春牛塑像的制作方式

完成了迎请春神的仪式,人民群众还要请出之前为春神制作好的塑像。春神的塑象制作是非常讲究的,要选择冬至节气以后的辰日,根据历书查出岁德所在的方位,取来净水、泥土,然后以桑柘木削成骨架,来制作春神的塑像,包括春牛和芒神两个主体。

春牛身高四尺,象征春夏秋冬四时;身长八尺,象征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它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转换节点,称为八节;这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四时八节的概念。牛尾长一尺二,象征十二月;阳年牛口张开、牛尾向左;阴年牛口闭合、牛尾向右。牛踏板阳年用县衙左扇门,阴年用右扇门。

代表古代农耕的颜色(古代农历民俗文化中的春牛图)(3)

牛头的颜色由年份的天干决定,牛角、牛尾、牛耳的颜色由立春日的纪日天干决定,甲乙为青色、丙丁为红色、戊己为黄色、庚辛为白色、壬癸为黑色;牛身的颜色由年份的地支决定,牛腿的颜色由立春日的纪日地支决定,寅卯为青色、巳午为红色、申酉为白色、亥子为黑色、辰戌丑未为黄色;牛腹的颜色由年份的干支纳音决定,牛蹄的颜色由立春日的干支纳音决定,纳音水为黑色、纳音火为红色、纳音木为青色、纳音金为白色、纳音土为黄色。

嘴笼引绳的颜色由立春日的天干决定,甲乙青、丙丁红、戊己黄、庚辛白、壬癸黑;引绳的材质由立春日的地支决定,寅申巳亥用麻绳,子午卯酉用苎麻绳、辰戌丑未用丝绳。

比如,公元2019年为农历己亥年,立春在壬申日。那么牛头由天干己决定,为黄色;牛角尾耳由立春天干壬决定,为黑色;牛身由地支亥决定,为黑色;牛腿由立春地支申决定,为白色;牛腹颜色由己亥年的纳音平地木决定,为青色;牛蹄由立春壬申日的纳音剑锋金决定,为白色。所以2019年的春牛就是黄头、黑角、黑耳、黑尾、青腹、白蹄,佩带黑色嘴笼和麻绳。

代表古代农耕的颜色(古代农历民俗文化中的春牛图)(4)

芒神塑像的制作方法

芒神像高三尺六寸五,象征周天三百六十五日;手中柳鞭长二尺四寸,象征二十四节气;鞭上的绳结材质根据立春日地支,寅申巳亥日采用麻、子午卯酉日用苎、辰戌丑未日用丝。

芒神年龄辰戌丑未年为童子、子午卯酉为青年、寅申巳亥为老年;芒神衣带颜色由立春日地支决定,寅卯日白衣红带、巳午日黑衣黄带、申酉日红衣黑带、亥子日黄衣青带、辰戌丑未日青衣白带。

芒神发髻以立春纳音决定,金日两髻在耳前、木日两髻在耳后、水日左髻在耳前右髻在耳后、火日右髻在耳前左髻在耳后、土日两髻在头顶。

芒神的掩耳由立春交节时辰决定,子丑时全戴、寅时全戴揭起左边、卯巳未酉时用右手提着、辰午申戌时用左手提着、亥时全戴揭起右边。芒神的行缠鞋袜由立春日纳音决定,金木日行缠鞋裤俱全,其中金日左行缠悬于腰间、木日右行缠悬于腰间;水火日行缠鞋裤都没有;土日有裤无行缠和鞋子。

代表古代农耕的颜色(古代农历民俗文化中的春牛图)(5)

芒神的闲忙状态与春牛的站位,由立春距元旦的时间而定,立春在元旦前后五天内,芒神与春牛并立,为正忙状态;立春在元旦前五日以外,芒神立于春牛前方,为早忙状态;立春在元旦后五日以外,芒神立于春牛后方,为晚闲状态。阳年立于春牛左侧,阴年立于春牛右侧。

这套复杂的规制,就是制作芒神与春牛塑像的过程,其中的形象、数据、颜色都代表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的文化元素。

在祭拜芒神的仪式中,特别有扬鞭驱赶春牛的程序,因为在十二地支中,丑为牛,丑月就是腊月,是全年最寒冷的月份,这套仪式寓意着驱赶春牛,送走寒气,迎来立春,万物发生。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展望。

代表古代农耕的颜色(古代农历民俗文化中的春牛图)(6)

万物萌发

龙治水、牛耕田、稻得辛、人分饼

在传统的农耕文明文化中,除了《春牛图》以外,还有一套年景预知法,现在社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生长在城市的年轻人可能多数都没听过了。这是古代农耕社会的民间推算经验,或者也可以说是对丰收的期盼。共分为四个问题:几龙治水?几牛耕田?几日得辛?几人分饼?

中国古代使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天干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和地支首位对齐,从甲子开始,可以配出六十个干支组合,称为浑天花甲子。每一天都有对应的一组干支来表示,比如甲子日、庚申日、乙未日等等。这其中的十二地支,又对应十二生肖,上述的民俗就是以此为根据进行推算的。

代表古代农耕的颜色(古代农历民俗文化中的春牛图)(7)

几龙治水?是看当年是旱是涝。方法是查当年第一个月,也就是农历正月的第一个辰(龙)日在哪天。在正月初一,当年就是一龙治水;在正月初五,当年就是五龙治水;在正月初九,就是九龙治水……按照“龙多靠,龙少涝”的原则,治水的龙如果偏多,在七龙以上,则大旱;如果偏少,在三龙以下,则大涝;如果是四五条龙,则风调雨顺。比如农历第一个辰日,是在正月初二,则为二龙治水,按古人的说法,就是降水较多,预防洪涝。

代表古代农耕的颜色(古代农历民俗文化中的春牛图)(8)

几牛耕田?是看当年的农业投入状态。方法是查当年正月第一个丑(牛)日在哪天。在正月初三,当年就是三牛耕田;在正月初七,当年就是七牛耕田;在正月十二,当年就是十二牛耕田……这个不用太多解释,牛在古代是什么地位大家都懂,牛多说明农业状态好。比如农历第一个丑日,是在正月十一,就是十一牛耕田,按古人说法,就是农业投入的劳力比较多。

代表古代农耕的颜色(古代农历民俗文化中的春牛图)(9)

几日得辛?是看稻谷的花期长短。方法是查当年正月第一个辛日在哪天。在正月初四,就是四日得辛;在正月初六,就是六日得辛……按古人的思维,花期的长短要适中,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适中说明稻谷长势好。比如农历第一个辛日是正月初三,就是三日得辛,水稻花期是三天,比较合适。

代表古代农耕的颜色(古代农历民俗文化中的春牛图)(10)

几人分饼?是古代农耕社会预知当年温饱的推算。方法是:先看当年正月第一个“壬”(人)日在哪天来决定参与分饼的人数,在初一就是一人参与分饼;在初七就是七人参与分饼……然后再看当年第一个“丙”(饼)日在哪天,决定饼的数量,在初二就是两块饼,在初九就是九块饼……比如农历第一个壬日是正月初四,那么参与分饼的人数就是四人;而第一个丙日是在正月初八,那么饼的数量就是八块;综合起来就是“四人分八饼”,合每人两块,比较温饱。

代表古代农耕的颜色(古代农历民俗文化中的春牛图)(11)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进入了发达的工业文明社会,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富裕生活,很多农耕时代的民俗也成了回忆中的文化片段。但无论过去还是将来,我们勤劳、勇敢的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望从来没有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