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剃头匠散文(散文磨刀匠)(1)

磨刀人的吆喝声和形象,是从小印在脑海里脑海里的。看见了他们的身影,马上联想起《红灯记》中的李玉和同地下党接头的场面。

“磨剪子嘞,锵菜刀…….”,这几个字,是磨刀人都约定俗成吆喝声,一直没有文字上的更改,只是随着南北方口音的不同,换换通俗,民族,美声各种曲调和南腔北调的唱法。

有一条谜语迷面是这样说的:“骑着它不走,走着不能骑”。迷底就是磨刀人。

磨刀人的行头基本都是一模一样的,肩扛一条长板凳,板凳一头固定两块磨刀石,一块粗磨,一块细磨,凳腿上绑着个装水的铁罐。凳子的另一头绑着坐垫,还挂了一个篮子或一只箱子,里面装着砂轮,锤子,钢铲,水刷,水布等一些简单的工具。谜语说“骑着”是是指磨刀人干活时骑在櫈子上,那自然是不走了,干完活以后,磨刀人扛起凳子走路,是人走,又不能骑了,比喻很形象吧。

小时候,磨刀人一进村,一大帮小孩子就跟在后面跑,他们边看热闹,边学着磨刀人吆喝:“磨剪子嘞,戗菜刀…….”这声音穿透里很强,拐弯抹角通过很长的院脖传到家家户户主妇耳朵里。

“她婶子,来磨刀的了,你磨了吗?”。满身肥肉的二大妈把正剁猪菜的菜刀在围裙上擦了擦,边招呼着邻居,边推开篱笆墙的门。

正坐在窗户台上纳鞋底的巧婶铜铃般地答道:“好嘞,俺家的菜刀这些天骑上都不拉屁股,剪子也嘎嗒牙了……”。她拎着菜刀和剪刀大步走出门,吓得鸡鸭鹅乱叫。

我是剃头匠散文(散文磨刀匠)(2)

磨刀人干活的地方都是选在房山头或者树荫下,磨刀人在认认真真地磨刀,修理剪子,累得满头大汗。小孩子们则是在周围打打闹闹,排队磨刀剪子的妇女们,边干手头上的针线活,边监督磨刀人对自己家的菜刀,磨的是否上心,是否加仔细。

磨刀人首先将菜刀固定在凳子上,第一项工作是用手摇砂轮打一下菜刀刀口,使钝了的刀刃变薄一点,然后开始戗菜刀。戗刀是丁字型的,丁字的一横是一个长长的把手,是方便用双手横握着,丁字一竖是一小段质地坚硬的刀片,磨刀人双手握着刀柄把手,用力在菜刀上戗。戗几下后,旧的深铁灰色的菜刀上就出现了一条银白色的刀刃,菜刀一下子变的熠熠生辉。这个时候,就开始先在粗磨刀石上磨,然后,在细磨刀石上精磨,磨一会,习惯地用拇指在刀刃上轻轻抹一下,感受一下刀刃锋利程度。

磨剪子时,磨刀人先将剪刀的两片连接处的铆钉冲松,让剪刀处于一个便于研磨的位置,然后开始在磨刀石上磨,磨差不多的时候,剪一下棉花或者布条,让主人看看锋利不,也就是“快不快”。主人满意了,磨刀师傅再把这个铆钉轻轻的再铆紧一下。这个铆钉的松紧是很讲究的,太紧了,张不开口,太松了,剪不断东西。

“磨剪子嘞,锵菜刀了……”。这种幺喝声,随着岁月的打磨,已经很少可以听见了。现在,有的时候在小区,也能看见磨刀的人,不是人在喊,是电喇叭幺喝:“磨刀了,磨刀了”。 戗剪子的基本绝迹了,很少有人家自己做衣服,剪子也下岗了。

“磨剪子嘞,锵菜刀了……”虽然,对这声音有了距离感,音调也太苍老了些,现在听起来,还是感觉很有韵味的。

我是剃头匠散文(散文磨刀匠)(3)

我是剃头匠散文(散文磨刀匠)(4)

我是剃头匠散文(散文磨刀匠)(5)

我是剃头匠散文(散文磨刀匠)(6)

我是剃头匠散文(散文磨刀匠)(7)

我是剃头匠散文(散文磨刀匠)(8)

我是剃头匠散文(散文磨刀匠)(9)

我是剃头匠散文(散文磨刀匠)(10)

我是剃头匠散文(散文磨刀匠)(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