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玉部》: “珠,蚌之阴精。从玉,朱声。《春秋国语》曰:‘珠以御火灾’是也。”

译文:珠,蚌壳里头的水精。从玉,朱声。《春秋国语》说:“珠足以用来抵御火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文》玉部,形声字。今为王部。

一代名相狄仁杰资治通鉴(沧海遗珠狄仁杰)(1)

“珠”的本义为蛤蚌因沙粒窜入壳内受到刺激而分泌并形成的圆形固体颗粒,为乳白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引申指像珠子的东西。如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引申之又可指珠状的物品。如露珠、眼珠。汗珠等用作形容词,形容事物的华美、光泽。如“珠光宝气”。

成语沧海遗珠的意思是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遗漏的意思,比喻人才被埋没,出处是《新唐书•狄仁杰传》,说的就是狄仁杰的故事。

一代名相狄仁杰资治通鉴(沧海遗珠狄仁杰)(2)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生于官宦之家。有一次他家的门人被害,县衙里的官吏前来调查案情,府里的老老少少都忙不迭地前去接受问话,唯独狄仁杰拿着一本书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县吏一看这小子那么有个性,心里老大不爽,就上去命他接受问话。狄仁杰啪的一声合上书本,没好气地说:“我跟书中的圣贤对话都唯恐不及,哪有空理你们这些俗吏!你凭什么凶我?”这是狄仁杰的第一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就是沧海遗珠了。

狄仁杰年轻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了很不错的乗騎,但是结果却被委任为汴州参军,而且有人看不惯狄仁杰的作风就对他进行诬陷,而处理狄仁杰案件的人就是阎立本,沧海遗珠正是出自此人之口。

阎立本见狄仁杰相貌不凡,气质更佳,见此人物心中就有了几分喜欢,而且在审讯过程中狄仁杰从容不迫,不惧强权,同时话中透露出忧国忧民的热烈情怀,更是使阎立本大为感动,于是便有了:“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意思是说:“孔子曾经说过:‘查看一个人的果实,就可以知道他的贤愚。’你就是那个贤人啊,你就是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遗漏了啊。”

关于珍珠,民间有“千年蚌精、感月生珠”、“露滴成珠"、“神女的眼泪以及鲛鱼的眼泪成珍珠”的说法。

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还有龙珠、蛇珠、鱼珠、蚊珠、龟珠等记载,并详述了这些贝类以外的动物珠的生长的部位:“龙珠在颌,蛇珠在口,鱼珠在眼,鲛珠在皮,龟珠在足。”

《博物志》中记载:“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这个典故的名字就叫鲛人泣珠。

翻译过来就是:南海水中有鲛,在水中生活像鱼一样,从来不放弃纺织的工作,它哭的时候能哭出珍珠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