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9、10……”暖阳高照的冬日里,包刚正抱着3岁大的儿子站在自家的牛棚前,握着他稚嫩的小手挨个儿数牛,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农产品后期补仓?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农产品后期补仓(牛上险菜)

农产品后期补仓

“7、8、9、10……”暖阳高照的冬日里,包刚正抱着3岁大的儿子站在自家的牛棚前,握着他稚嫩的小手挨个儿数牛。

这里是科左后旗朝鲁吐镇那林塔拉嘎查,距离旗政府所在地甘旗卡镇还有60多公里的距离。

今年3月,乘着“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央贷扶”工程的东风,贫困户包刚一口气贷款8万元买下了8头基础母牛。8个月过去,牛棚里又添了新丁,“两只牛犊能卖上一万多块钱!”一提起牛,包刚就止不住地高兴。

不过,说起贷款买牛,包刚起初还着实犹豫了一番,8万元不是小数目,“万一牛养不好病死了,不是又要欠债了。”这样一想,包刚原本跃跃欲试的心就有些打鼓。

包刚的“心事”被村上反映到了镇里。不久,针对贫困户贷款养牛,镇上就有了新政策,“我们为每个贫困户家里的基础母牛缴纳了保险,每头牛300元,贫困户只需要支付40元,剩下的由镇里解决,如果牛在饲养过程中死亡,贫困户可以获得每头牛6000元的赔偿。” 镇扶贫办主任包庭安向记者介绍道。

这道“护身符”真正解决了包刚的后顾之忧,原本对贷款存有疑虑的贫困户纷纷加入养牛“大军”,念起了牛经。“明年至少能下6只牛犊,到时光养牛就能剩下四五万!”包刚告诉记者。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脱贫也不能光依赖养牛这一条路!”要想真脱贫、脱真贫,就要真正从贫困家庭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为贫困户量身定做一套“个性化”扶贫方案。

包刚家里土地少而贫瘠,20亩地每年只能产出4000多斤玉米,却要养活一个五口之家。老父亲患有脑血栓行动不便,母亲年岁大了也干不了重活,儿子又小,包刚夫妻俩只能“围着家转”。

针对这种情况,干部们一致认为,发展庭院种养业是个对症下药的好法子。有了主意,就有了动力。今年,包刚的妻子白萨日娜就把精力放在了自家门前这片院落上。种蔬菜、养家禽,“茄子豆角啥都有,还养了十几只鸡和两头猪。” 白萨日娜和婆婆一起侍弄小院,忙得不亦乐乎。

那么,产出有了,销路在哪里?

为了支持贫困户发展庭院种养业,镇上积极与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食堂协调,“食堂与贫困户签订单,贫困户为食堂提供绿色蔬菜、家禽,两全其美!”包庭安说。白萨日娜告诉记者,“今年蔬菜卖了3000多块钱,鸡卖了2000多块钱,还有两头猪能卖4000来块钱,加起来又是1万块钱!”

有了精准脱贫方案作“强心剂”,还要有托底政策做“安心丸”。作为低保户,包刚家每年能领到15000元的补助,以及禁牧补贴、粮食补贴等。

据镇扶贫办预计,除去日常生活支出以及父亲医药费的开销,包刚家今年人均收入可达4000元,年底就可实现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