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文章避免扭头时方向跑偏:摩托骑士生存指南发布后,有评论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车子的方向是随着人的头部转动而跟着转动的。一般是眼睛看的什么地方,车就自然而然跟着到什么地方。进而有人私信,为了不影响车的正常行驶,骑行时不应该扭头看。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摩托小白知识普及(正确理解网络摩托金句)(1)

摩托世界里流传最广的金句之一

骑行时不应该扭头: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

乍一看——似乎说得没错——稍微有点骑行经验的人都知道,要用视线引领骑行的线路,也就是说人朝哪儿看,车就朝哪儿走。如果这话没错,按照这个逻辑,骑行的时候回头看,车不就注定要跑偏了?可事实又绝不是这样。举一个很简单的反例,很多人都在骑行的时候扭头看过风景,这些人的车全都跑偏了吗?

摩托小白知识普及(正确理解网络摩托金句)(2)

一个普普通通的反例

从骑行安全的角度出发,也不能只看自己要去的方向。一是因为,骑行扭头观察盲区是必要的,二是因为,不断扫视周围对掌握路况也是必要的,只看自己要去的地方会极大地危害骑行安全。

一个错误的前提

刚才的逻辑到底哪里不对?大前提不对——“人朝哪儿看,车就朝哪儿走”这个前提是错的。

摩托小白知识普及(正确理解网络摩托金句)(3)

大部分情况下是对的,但是严格地说是错的

错误的前提曾经救过我

但是,我又最能体会这句话的正确性。因为这句话曾经救过我一回。

那是在我人生中第一次跑山时遇到的第一个上坡的发卡弯。过弯的时候我非常慌乱,虽然提前降速了,但是感觉车速依然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要说再刹车吧,觉得自己马上就要因为太慢而失去平衡了,不刹车吧,又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撞山了。我眼睛盯着马上要撞上的山壁,手紧紧攥着车把和车较着劲,感觉自己稍微乱动一下,车就要倒,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摩托小白知识普及(正确理解网络摩托金句)(4)

上坡的发卡弯对很多新手来说都很困难

就在这时候,我突然想起来教练的这句话:人朝哪儿看,车就朝哪儿走。我立马照做了,头看向出弯的方向,马上就没有了“人车较劲”的感觉,车和身体自然地向弯心倾倒了,稍稍一给油,车就顺利的转过了发卡弯。那种绝处逢生并且用学到的知识拯救了自己的喜悦,让我至今都无法忘记。

那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还“忘恩负义”地说这句话是错的?

教练不是教授

“人朝哪儿看,车就朝哪儿走”的确是教练培训时传授给我的宝贵经验。但要明白,教练传授的经验可以既是“有用的”又是“错误的”。“有用”是说可以用于指导特定的实践,而“错误”则是指它们不具备理论上的完备性,不能够用于推导出其它结论。实际上,两轮车的骑行平衡涉及的理论非常复杂,了解这些理论的人,未必就会骑车、未必就能成为合格的教练。而不完全理解这些理论,也不妨碍人们成为优秀的教练。因为骑行教练的职责不同于理论教授。教练的工作是帮助我们学习技能、并解决实际骑行中的问题。一个合格的教练提供的指导和解决方案应该让学员在遇到特定问题的时候能够迅速回忆起来,并且能够当场应用、立刻生效。

摩托小白知识普及(正确理解网络摩托金句)(5)

教练不是教授,不需要严谨地论证

不要把“金句”当定理

正因为职责的不同,教练的成果往往以“金句”的形式流传。这些“金句”并非无时无刻都正确的公理和定理,而是有其未曾明说的适用场合和适用条件。所以“金句”不具备理论上的完备性,不能够用于推导出其它结论。而“金句”适用的前提条件很少被表述出来,有两大原因:一是“金句”通常诞生于教练与学员互动的场景中,这个场景本身就是“金句”适用的前提条件,是教练和学员所心知肚明而不用赘述的。二就是,“金句”如果加上了一长串的限定条件,不便于学员在关键时刻迅速地回忆,失去了其指导实践的功效,也就不能成为金句了。

摩托小白知识普及(正确理解网络摩托金句)(6)

“金句”所针对的场景条件,教练和学员都知道,但外人不知道

如何正确理解网络上的摩托车驾驶技术分享

日常我们在学习摩托车驾驶技术的文章或者视频的时候,都应该首先问一问自己,这些内容是“教练型”的指导,还是“教授型”的理论?如果是“教练型”的指导,那么它适用的具体场景和前提条件是什么?有了这样的概念,我们就能有效地从网络内容中汲取知识,提升我们对摩托车驾驶的认知,而不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于危害我们和他人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