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是什么逻辑(为什么佛学是真的)(1)

以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来求证佛陀的智慧。

引子:佛教与佛学

罗素曾在《西方哲学简史》的绪论中,谈到他对神学、哲学与科学的看法:

凡是能够得到确切认识的知识都属于科学,

凡是不能得到确切认识的知识都属于神学,

而哲学则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来说,把佛教与佛学做适当的划分,是有意义的。

提到佛教,我们通常会联想到烧香、拜佛、祈求保佑等画面。与其他宗教相仿,本质上它是一种信仰,而信仰是内心的选择,通常并不需要严格的证明,因而属于神学的范畴。

而佛学,包含了佛陀的世界观与思辨精神,反映了他对于世界底层运行规律的深度思考。同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佛陀也难以给出类似于今天基于科学方法的实验证明,因而更贴近于哲学的领域。

正如对哲学家们最热衷的那些问题,科学常常给不出答案一样,佛学中的诸多概念与原理,在今天的科学看来,往往无从下手。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生死的轮回。

所以,在《洞见》这本书中,作者将佛学做了进一步的细分,并将重点放在前者:

当然,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超自然”和自然主义的界限也是动态的。随着科学的深入发展,原本属于“超自然”的部分,日后在新的科学手段面前,可能也会变得更加自然。就好像,20世纪的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之于17世纪的牛顿力学,打开了后者未尝涉足的新领域一样。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书所做的努力,就是尝试以今天的科学认知,来重新诠释佛学中自然主义的部分,以激发读者的洞见。

这是一次科学与佛学的深度碰撞。

苦与贪爱

人生中苦的普遍存在,在佛陀的诸多开示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毫无疑问,每个人都经历过痛苦。同样的,每个人也都经历过快乐,其中的某些瞬间,甚至还会铭记一生。

那为什么佛陀要格外突出苦的一面呢?甚至会说,苦无处不在呢?

对此,作者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吃垃圾食品会使我们得到短暂的满足感,但是几分钟之后,它就会使我们产生急切渴望更多垃圾食品的感觉。

微妙之处在于,深深迷恋的感官愉悦,这种快感充其量只是稍纵即逝的享受。我们努力寻求的快感,在得到之后却会迅速消失,然后令我们渴求更多。

人类的这种境遇,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欲壑难填。

这里的有趣之处在于,为什么在目标达成之后,快感会迅速消失呢?

科学家通过从生化层面观察多巴胺(与快感和快感预期相关的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的分泌,研究了这背后的逻辑。

在一项开创性研究中,实验人员以猴子为对象,将甜果汁滴到猴子的舌头上,同时监测猴子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恰如预测的一样,果汁沾到舌头之后,多巴胺立刻就分泌出来。随后猴子受了训练,了解到灯亮起之后就能喝到果汁。随着实验的推进,灯亮使猴子们分泌的多巴胺越来越多,而“果汁真正沾到舌头”让它们分泌的多巴胺则越来越少。

尽管我们无法肯定那些猴子的感受,但似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甜味的期待所带来的快感越来越强烈,真正从甜味中体会到的快感反而越来越少。

佛学是什么逻辑(为什么佛学是真的)(2)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满足(贪爱的生理基础)

这个过程放到人身上,就是在你充满渴望地盯着垃圾食品看的时候,多巴胺的分泌量达到了峰值。而真正吃下的时候,多巴胺的高潮已经褪去了。

进化之所以选择“期待带来快感,达成快感消退”的方式,是为了让动物的大脑更多地聚焦于目标的追求,同时并不会由于目标的一次达成就从此止步不前。

唯有快乐易逝,才能使我们陷入周而复始的不满足,进而驱使我们追求更多。毕竟,自然选择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基因传播的最大化。它并不“想要”我们快乐,只是“想要”我们更加多产,而快乐则是诱使我们多产的诱饵罢了。

想透了这一层,忽然会对人生努力追求的目标产生全新的认知:无论是升职加薪、饱餐美食,还是结婚生子,除了来自家庭与社会的直接影响,其背后还有更深刻的来自自然选择的动因。

多巴胺前升后降的分泌曲线,也从生理层面揭示了贪爱的来源:期待的快感比实现的快感更强烈,因而我们会不自觉地沉浸在进化植入人脑的幻觉之中。

为什么说这样的体验,是一种幻觉呢?

我们先来看看感觉

尽管生物体从什么时候开始第一次出现“感觉”,学术界尚未有定论,但行为科学家对于“好感觉和坏感觉的最初作用”已经基本达成一致:使生物体接近对其有益的事物,躲避对其有害的事物。

换句话说,趋利避害是感觉之所以有好坏之分的根本原因。比如,养分可以保证生物体的生存,所以自然选择偏爱的基因就会使生物体产生某种感觉,引导它们去追寻含有养分的东西,也就是食物。相反,对危害生物体或导致生物体死亡的东西则最好躲开,所以自然选择就给了生物体厌恶的感觉,让它们倾向于躲避这类东西。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感觉是自然选择的工具,用于引导生物体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做出正确的决定。也就是说,生物体的感觉,就好像大自然的一段编码,旨在针对我们所处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或好或坏的评价。

在感觉的基础之上,期待的欲望假意允诺给我们比实际上欲望得到满足所得更大的快感,而且蒙蔽我们的双眼,使我们看不到伴随而来的失望。

心理学家有时会把这种出于本能的自然怪圈而难以自拔,徒劳地追寻快感的过程,称之为享乐跑步机。进化让我们在自然选择设定的跑步机上不停地奔跑,永无终点。

如果说苦还不太容易引起共鸣,将其理解为很大程度上的“不满足”就可信多了。

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体,经由自然选择的筛选,对环境本能的反应就是要将事物变得“更好”(以自然选择的角度来看)。这也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搜寻令其不快、不舒服和不满足的东西。

由于“不满足”从字义上讲就包含了些许苦,所以想象“苦”带来不满足,反而更令人相信人生中不满足之“苦”无处不在。

实际上,不满足是双面的,既包括对令人愉悦事物的占有欲望,也包括对令人厌恶事物的逃避欲望。从这个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诠释贪爱,就可以看清楚痛苦(不满足)的源头。

佛学是什么逻辑(为什么佛学是真的)(3)

贪爱之轮是苦的源头

我与无我

佛陀认为,我们通常对自我的本能理解,往好里说也是有误导性的。我们很容易就将头脑中产生的想法和情感都认作“我们的”,是我们的一部分,但事实并非如此。

佛陀关于无我的最早开示,记载于《无我相经》,聆听开示的有五位僧人。在这次开示中,佛陀采用的策略是通过问询到底在人类身上的何处能找到可证为“自我”的东西,以此动摇僧人的传统自我认识。

佛陀梳理了所谓的“五蕴”:

通过将“自我”的概念与“控制”的概念相联系,佛陀依次论说五蕴都不受控制,因而不能将其看作“自我”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某一部分不受控制,确实很难将其视为自我

“意识自我”的幻觉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会感到迷茫:为什么我们会感觉、甚至认为头脑中的想法,来自于我们自己呢?

答案在于:我们的“意识自我”有能力使自己误以为是自我在发号施令。在证明这个观点的一系列实验中,最著名的要数下面的“裂脑”实验了。

“裂脑”实验的对象通常是严重的癫痫患者,医生通过手术切断了连接他们大脑左右半球的神经束,以此控制癫痫发作。这个实验的关键点在于只向病人的半侧视野展示信息,将信息控制在单个脑半球中。比如,如果一个单词只展现在左侧视野,这个单词就会由右脑处理,完全不会进入大脑左半球,因为大脑的两个半球的连接通过手术被分离了。

对大多数人来说,控制语言的是左脑。如果病人右脑接收到一个词,假设是“坚果”,他对这种信息输入就不会产生反应。然而,右脑控制的左手如果在盒子里的各种物品中翻找,却会找出坚果。

单是这种发现就会促使你质疑传统的意识“自我”理念。现在再思考一下:如果要求左脑解释右脑发起的行动,它会做什么?

如果你向这些病人的右脑发送“行走”的指令,他们就会站起身行走。但是,如果你问他们要去哪里,回答问题的是左脑,而左脑并不知晓你发出的指令。这时,左脑就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在一次实验中,实验人员向一位病人的左脑展示了一张鸡爪子的图片,向右脑展示了雪景。随后,他向该病人大脑的两个半球展示了一系列图片,并要求他从中选出一张。病人的左手指向了铲子,想来是因为控制左手的右脑看到了雪景,而雪是需要用铲子铲的。右手则指向了一只鸡。

随后实验人员问被试为什么选择这些物品。他的左脑语言中枢回答说,“哦,很简单,鸡爪子对应的是鸡”,简简单单就根据它所知的做了解释。它看到了鸡爪子。随后,他低头看到左手指着铲子,又毫不迟疑地说,“而且需要铲子来清理鸡窝”。

大脑控制语言的部分清晰地解释了身体的行为,虽然那是错误的解释,但它还是说服自己相信了这种解释的真实性。

“裂脑”实验及其他类似的实验,清晰地表明:与其说是“有意识动机”,不如说是“动机的意识”。也就是,大脑很擅长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而不是理由驱动了行为。

为什么自然选择会设计出这样的大脑,使人自我欺骗呢?

有一种答案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相信自己,就有助于说服别人相信我们。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看,把自己描述成一个始终如一、理性、有自知之明的行动者,对你是有好处的。所以,当你的真实动机和你的大脑中与外界沟通的部分失去联络时,大脑的这片区域就会编造出一个合理的动机。

不仅如此,人们还会进一步夸大自己的能力,甚至美化个人的道德品质。

在一项研究中,共同发表论文的科研人员被问及各自在团队中的贡献。在平均四个人的小组中,所有成员自称的功劳比例总值为140%。上个句子中最关键的词是“功劳”。如果团队没有出成果,那么团队成员自认为对结果的贡献比例就会缩水。

如果你想在生活中切身感受这一点的话,看看在论功行赏或者追溯责任的时候,同事们是如何表现的吧。

此外,记忆的运转方式又成为我们自大偏见的帮凶。总体说来,我们更容易记住自己表现好的时候,忘却表现不好的时候。而且在我们的记忆中,积极经历的细节要比消极经历的细节生动很多。

当我们向他人讲述一段经历的时候,复述的过程也会改变我们的记忆。如果我们每次对故事做一点修改——忽略对我们不利的事实,夸大有利的内容——经年累月,我们对真实经历的记忆就会发生改变。

所有这一切如此运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唯有这样做才更容易说服他人相信我们的故事。

“模块化”大脑

如果说“意识自我”在进化上的首要功能是作为印象管理器官的话,那我们的行为由什么来引导呢?决策是如何做出的呢?

在心理学领域,特别是进化心理学领域,人们逐渐达成共识,认为思维是“模块化”的(modular)。人类的大脑是由很多专门的模块组成的,模块可以评估境况并做出反应,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塑造了你的行为。而且,模块之间的大多数互动是你意识不到的。

下面关于“时际效用函数”的实验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大学的经济课上,会提到所谓“时间贴现”的概念。即放弃现在的100元,你希望在一年后获得多少钱作为补偿?

尽管在经济学的模型中,每个人的贴现率各不相同,但各自的贴现率都被认为是恒定的。然而,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你向男人展示对他们有吸引力的女人的照片,他们的时际效用函数,即未来的贴现率,就会发生改变。他们会在一瞬间,变得更不情愿放弃短期的金钱收入。

为什么就看了几张女人的照片,一个人的基本财务理念就会发生改变?

另外一个实验,是让两组人群观看艺术博物馆的广告。第一组,在看广告之前,播放恐怖电影《闪灵》的片段;另一组,播放的是浪漫爱情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的片段。之后,每组会分别观看两段艺术博物馆的广告。第一段广告中,广告语是“每年游客量超百万”;第二段的广告语是“走出人群”。

看过《闪灵》电影片段的人,听到第一段广告词的时候,会更倾向于游览博物馆,原因应该是恐惧心理使他们将人群看作安全港。而看过《爱在黎明破晓前》片段的人,反应恰恰相反,或许是因为浪漫的感觉使他们更喜欢私密的环境。

很明显,如果你问别人:是愿意去人多的地方,还是愿意去清静的地方?正确的答案是,视情况而定!

这一系列的实验,清晰地表明我们大脑的模块化本质。我们每个人都有多重的“次级自我”,即所谓的“模块”,我们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行为。

这让我联想到了当下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突破:深度神经网络。如果拿它来类比大脑,相当于我们的大脑可以被动态地配置成不同的模式,用于不同的情境下

那是什么驱动了大脑的动态再配置呢?

答案是感觉引发的情绪。细想下来,这也挺合理的。由此,我们可以画出如下的流程图:

佛学是什么逻辑(为什么佛学是真的)(4)

感觉驱动模块化大脑的动态配置

想象一下,当你被激怒,开始扔东西、大喊大叫的时候,就说明你的大脑已经由新的模块负责管理。这个时候,你甚至可以说一个全新的自我诞生了,并控制了你的大脑。

无我决策与自我控制

让我们坐下来,身体放松发一会儿呆。过一段时间之后,回想一下自己脑中曾经有过的种种想法。你可能会很惊讶,大脑居然一刻不停,思绪好像在漫步。在某个模块中沉迷一段时间,然后离开,走向下一个模块。

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意识自我”主动选择了模块,而是模块通过竞争掌握了意识的控制权。当思绪从一个模块“游荡”到另外一个模块时,其实是第二个模块掌控了足够的力量,从第一个模块手中夺走了意识的控制权。

一旦我们开始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大脑,就会意识到:

模块在意识之外生出想法,然后将想法注入意识。

与其说“意识自我”想出了想法,不如说想法俘获了“意识自我”。从“意识自我”的角度来看,想法是突然冒出来的。然而,大脑有一种强烈的习惯,与之产生联系。也就是说,“意识自我”不产生想法,它欣然接纳了想法。

佛学是什么逻辑(为什么佛学是真的)(5)

大脑的无我决策机制:想法自我思考,意识对外沟通

如果“意识自我”是被动接纳了想法,那自我控制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我们来看看斯坦福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认知科学家所做了一个有关商品和价格的实验:

每个受试者被给予真实的现金,然后科学家依次展示一系列的商品及其价格,同时扫描了他们的大脑。

结果显示,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大脑的哪一部分更活跃或活跃程度变低,相当准确地判断受试者是否会购买某种商品。而且所有活跃的区域都不是大脑中主控理性的部分,反而是主控感觉的部分。

比如,负责控制快感的伏隔核,在人们预期到奖励或看到喜欢的东西时会更活跃。受试者看到某种商品时,伏隔核越活跃,他就越有可能购买这种产品。另外,还有脑岛,在人们预期到痛苦或其他不快的事情时,会变得异常活跃。受试者看到价格之后,脑子越活跃,购买这种商品的可能性就越低。

这个实验清晰地表明:理性确实在个人决定上会起到一定作用,但只有通过影响感觉这个终极激励因素,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也就是说,大脑的权衡过程是通过矛盾的感觉互相竞争实现的。

就连价格——一种纯粹的数量指标,很容易就能输入电脑的决策算法中——最终也是按照厌恶的程度,以感觉的形式纳入权衡过程的。最后强烈的感觉——或是吸引,或是厌恶——获胜。

这说明,自律的实现并非直接抑制一种感觉,而是强化能够抑制这种感觉的另外一种感觉。

佛学是什么逻辑(为什么佛学是真的)(6)

自我控制的实现:强化理性模式的感觉

空与本质

在佛陀的开示中,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主题,就是。有时候,也被称为无相

看似真实、有形的外部世界,在《三摩地王经》中,被喻为:“如焰寻香城,如幻事如梦”;在《金刚经》中,被称作:“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心经》中,归纳为名句:“色即是空”。

所有这一切,都在说所见非真。而在幻相背后,隐藏着真相。

本质为何物

在《神经科学杂志》曾经发表过一个经典案例:

一个五十九岁的男人弗雷德患了卡普格拉妄想症,当他的妻子站在面前的时候,无论如何弗雷德都坚称她是个“替身”。他推测,自己真正的妻子出门了,随后就会回来。

卡普格拉妄想症的代表性症状是,认定某人——通常是亲人,有时是密友——是个冒名顶替的骗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病人认定面前的人,哪怕看起来一模一样,但是却缺乏“本质”。

如果这个例子太过玄幻,我们再来看看心理学家保罗·布鲁姆曾经举过的例子:

有人花48,875美元买下一把约翰·F.肯尼迪的卷尺,显然,他认为这把卷尺里注入了某种总统的“本质”。

这个时候,工作人员过来,抱歉地说道:“哎呀,出错了。刚才那个是水暖工的卷尺。我们会派人把肯尼迪的卷尺送到您家里。”然后你可以观察这条消息的影响。

竞标买家的面部表情变化毫无疑问预示着感觉的变化。刚才还能激起敬畏和崇拜的卷尺,此时却无法带来任何感觉。宝贵的遗物变成了普通的物品,刚才还附着在它身上的“本质”瞬间消失。

从这个例子,我们能够感受到,“本质”与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些“实验”证明,在特别的物品上看出特别的“本质”,其实就是对这些物品有了特别的感觉。

实际上,普通事物也能激发情感反应,虽然有时激发的情感比较微妙。1980年,心理学家罗伯特·扎伊翁茨就指出:“日常生活中,感知和认知极少不包含热烈或温和的重要情感要素。我们看到房子时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所房子’,而是看到了‘一所漂亮的房子’‘一所丑陋的房子’或‘一所浮夸的房子’。我们读的关于态度转变、认知失调或除草剂的文章也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我们读了一篇关于态度转变的‘激动人心的’文章、一篇关于认知失调的重要’文章,或是一篇关于除草剂的‘微不足道’的文章。”

扎伊翁茨隐含地将对事物的感觉和对事物的评价画上了等号。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这个等式是正确的,即从功用上来讲,感觉就是评价

而在本质这里,同样是感觉,赋予了特定的物品,与众不同的本质

与本质交织在一起的似乎还有另外一种东西:故事。我们讲述的关于事物的故事,以及我们信念中对事物历史和本性的认识,会塑造我们面对事物时的体验,因而也会塑造我们对其本质的感受。

曾经有一项关于葡萄酒品鉴师的研究,研究中有四十位品鉴师喝的是挂上高级标签的波尔多葡萄酒,他们认为这些酒值得一品;另有二十人喝的葡萄酒挂着佐餐酒的标签,他们则认为这些酒很普通。你或许已经猜到其中的妙处:两种瓶子里装的是同一种葡萄酒。

葡萄酒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中可以看出故事是如何为我们带来快感的。根本没有纯粹的快感,所有的快感都是受你的信念左右。

拿掉本质

既然本质感障碍了我们对真相的认知,那为什么人脑要这样设计呢?

原因仍然来自于自然选择。自然选择设计人脑并非要我们准确地评判他人,而是要引导人们做有助于本人基因传播的交流。

如果有人对你一直很好,与对方建立互惠的友好关系就很合理,即与对方建立友谊。而认定一个人本质是好的,也确实能很好地助力你们建立友谊。反之,宣扬你的敌人是坏人也是合理的,因为你越多损害他们的身份,他们就越难伤害到你。

不仅如此,如果现实干扰了我们业已建立的本质,大脑会发挥出强大的屏蔽能力。如果敌人或对手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倾向于将其归因为环境因素,他给乞丐钱只不过是为了取悦一位恰巧站在那里的女性(装好人);如果密友或盟友做了一件坏事,那么环境因素就会显得突出——她对要钱的乞丐大喊大叫是因为她工作压力太大(迫不得已)。

所以,在本质的障碍下,真相就隐身了。而且,不同的人,即使对同样的事物,也会赋予不同的本质。正所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就好像戴着不同有色眼镜的人之间沟通世界的色彩,面对的是双重的扭曲。

认清了本质,以及本质和情感的密切联系,就为我们理解空性提供了方便。

既然本质来自于情感,同时本质会扭曲真相,那反其道而行之,弱化投射到特定物品上的感觉,自然会引发本质感的同步弱化。推而广之,当本质感全然褪去的时候,“空”的体验就呈现了。

换句话说,“空”的体验,来自于对事物情感反应的减弱

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体会患了卡普格拉妄想症的可怜男人弗雷德:如果面前这个人完全没有妻子的感觉,她怎么会是我的妻子呢?

而在所有的意义被赋予之前,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就处于“无相”状态;但是一旦赋予了意义,就有了“相”,就有了本质。

万物归一

不赋予任何意义,不给予任何本质,亦即不站在任何特定的立场下观察,世界自然成为一体。

这种一体感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其一,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向外界扩散出去。其二,以外界为中心,逐渐渗透入自我。

每当我们把原本认定为“自我”的一部分清除出去,外界就扩大一分;每当我们把原本认定为“外界”的一部分融入进来,自我就扩大一分。

佛学是什么逻辑(为什么佛学是真的)(7)

万物归一的两个角度

在这个意义上,最终“无我”和“空”必然交汇在一起。就好像《道德经》中对道的描述: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实际上,到了这个层面,大小与内外同时消失了。整个世界,包括自我,融为了一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当万物融为一体的时候,任何局部的事物都变得没有所谓的“自性”。任何事物都不具备维持自身持续存在的所有要素;任何事物都不是自给自足的。由此形成“空”的理念:一切事物都缺乏自性,都缺少独立存在性。

作为统一体,事物之间互相高度依赖,万物共生共荣。一些看似可以独立于其他事物存在的事物,其存在和特性其实是依赖其他事物的。比如,树木需要阳光和水,而且受它们所接触事物的影响,不断发生改变。河流、湖泊和海洋需要雨水,雨水需要河流、湖泊和海洋。人需要空气,如果人不呼吸,人周围的空气成分也不会是现在这样的。

就这样,万物之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与此同时,缘聚缘散,了无自性。

悟与解脱

如果采用计算机操作系统来类比生物的大脑,我们会发现,两者的共同之处都包括默认运行的后台进程。

用计算机语言来描述,这种后台进程从系统启动之初开始运行,直到系统关闭才会停止。通常,它的基本结构会被写成一个持续运行的循环语句,类似下面的伪代码。

while (1):

if (something 1 happens):

do response 1;

elif (something 2 happens):

do response 2;

......

elif (something N happens):

do response N;

从这个角度来讲,开悟的过程,相当于你对后台系统【促发条件-对应响应】的理解不断加深,从不自知的无明运行状态,转向有着清晰觉知的清明运行状态。

解脱则意味着,你可以深入后台系统内部,修改【促发条件】以及【对应响应】语句,从而脱离了系统预设的内置流程,从命中注定走向全然自由。这里的修改,可以是广义的,除了通常理解的修改之外,还可以包括条件与响应的增加与删除。

因而,我们可以把整个开悟与解脱的过程,简要地概括为:

理解轮回(循环),重构觉知(系统)。

也许,在这个意义下,涅槃的状态看起来可能会是:

while (1):

// no matter what happens

being peaceful;

当然,真实的修行过程,一定远比这段伪代码要来得难得多。毕竟,那意味着要擦除千百万年来进化刻在生命中的许多代码。

后记:生命的边界

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了开放系统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

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体,经由千百万年的进化,自然选择筛选出的、对环境的本能反应就是要将事物变得“更好”(以自然选择的角度来看)。

整个机制的核心,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之上。只有当感觉的好坏,真实地符合生物体进化的需求时,才能正常地运作。

然而,时过境迁,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速度,已经把进化的速度,远远地落在了身后。曾经那些有助于进化的感觉,由于时滞性,已经变得失真。

这个时候,需要我们重新打开意识,超脱基因带来的感官编码,重新审视世界,重新构建自我。

如果说,自然选择对我们施加幻觉,就是为了奴役我们,实现它传播基因的目的,那人类拥有的意识能力,使得我们能够尝试看到世界的真相,进而拥有超脱自然选择约束的机会。

在物理学领域,爱因斯坦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范例。通常来讲,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认识,真正有意义的是物体相对于我们的移动速度,这也是我们对物理世界的直觉所在。

然而,如果想要深刻理解物理学,就要摆脱你的特定视角——摆脱任何的特定视角——问一个问题:

假设不以我为参照物呢?

既然我不能问物体相对于我的速度,那么问物体的移动速度到底意味着什么?

正是此类问题引导他研究出了相对论,并领悟到了质能方程E=MC2。

同样的,当我们摒弃自身的特别视角时,毫无疑问将会打开生命的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