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郭守敬雕像,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元代郭守敬主要贡献在什么地方?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元代郭守敬主要贡献在什么地方(元代科学奇才郭守敬)

元代郭守敬主要贡献在什么地方

郭守敬

郭守敬雕像

观象先驱

郭守敬纪念馆

郭守敬是元代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他很受忽必烈器重,在恢复漕运和解决元大都用水之源上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在天文、数学、水利诸多方面的著述多达105卷。他为人类科学事业辛勤耕耘了60多年,有科学奇才之称。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元代官吏,科学家。曾任都水监、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兼知太史院事等。修治许多河渠。与王恂、许衡等编制《授时历》。创造和改进了简仪、仰仪、候极仪、景符和窥几等十余件观测天象的仪器,以及珑仪、灵台水浑等表演天象的仪器。在全国设二十七个站观测进行大地测量,重新观测二十八宿以及一些恒星位置,测定的黄赤交角达到较高精确度。是元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

62岁的郭守敬,在1293年使北京至通州运河水道竣工通航。运河起点为通州高丽庄,终点在北京城内积水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通惠河。此河的开通,彻底解决了漕粮运输问题。同时两岸的农业得到了很快发展,南方商贾等纷纷驾船来京,活跃了南北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大大促进了元大都的繁荣。

郭守敬知识渊博,熟知地理,很有才华,超过了他的祖父郭荣,很受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视。当忽必烈定都北京时,召见郭守敬询问治水大计。郭守敬提出了“水利六呈”,把燕京西北玉泉山脚下迸涌出来的泉水,引进金朝时挖掘的已废弃的旧河道中。沟通燕京到通州的漕粮运输运河。忽必烈命郭守敬主持此项水利工程。此一工程先把玉泉山泉水引入河道进京,再导入旧河漕。但水量有限,初步解决了城内用水,还没能恢复漕运。从元代至解放初期,玉泉水一直是北京城用水的主要水源。

郭守敬为了恢复漕运和打通西山至北京城内建筑材料的水上运输,提出了永定河济运工程。郭守敬总结金朝在永定河引水失败的教训,提出在金口至北京段开一条宽大且深的溢洪道,夏秋雨季疏导洪水,以减少洪水带来的危害。之后再开金口,引河水入金代开凿的漕运河道,为城建工程和漕粮运输之用。洪水泛滥问题解决了,但泥沙问题仍在。北京正式成为元大都后,元朝的政府机关和贵族、官僚、军队源源涌入北京,城内用水及粮食需求聚增,成为当务之急。郭守敬为解决漕粮运输,提出了大规模横跨流域调水的白浮瓮山河引水计划,得到元世祖的同意。首先把昌平凤凰山下的白浮泉(今龙泉)引入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使白浮泉水迂回西山山麓引水路线,拦截自西山东麓的双塔、榆河、上源、一亩、玉泉诸水,一同汇入瓮山泊;然后由瓮山泊经高梁河(今昌平长河)汇入北京城内积水潭,再由积水潭引水向南,汇入金代运粮河,直趋通州。郭守敬为解决北京西北地势低,泉水难以向东南注入瓮山泊,便沿西山山麓修筑一条长达30公里的堤堰,引领诸水先曲折向西,然后折向东南,沿西山东麓注入瓮山泊。诸路泉水合而为一,汹涌而入瓮山泊,成为一大人工水库。瓮山泊之水经高梁河入城,注入积水潭,然后水流出文明门(今崇文门),最后入新运河。郭守敬还在28公里的通航河道上建24座闸,以蓄积水流,保持水流平稳,既便于漕运,又灌溉农田。每闸分上下两个闸门,漕船一到,一启一闭,保持较高的水位,使漕船顺利过闸。

郭守敬不仅在水利方面表现出杰出的才华,而且在天文、历法等领域亦有突出的贡献。他的《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较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差只26秒,比国际现在通用的《格里历》早301年颁布实施。

郭守敬还勤于著述。他虽然年老体弱,但著述不止。他在天文、数学、水利诸多方面,都有著述,如《授时历》、《推步》、《立成》、《历议》、《仪象法式》、《五星细行考》、《修改源流》等,共105卷之多,可谓著作等身。郭守敬一生勤奋,为人类科学事业辛勤耕耘了60多年,于1316年,郭守敬以86岁的高龄逝世于知太史院事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