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的源,在哪里?采风,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寻根溯源的必行之路。那么,风从何处来?

在乡间地头,村前屋后,街头巷尾……文艺工作者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倾听普通人的生活细节,获取第一手资料,在“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中,展示地域文化的光芒,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小时新闻今起推出系列采风报道【风从田野来】——接下去的两个月里,记者将深入浙江大地,观察、寻访音乐、美术、文学、摄影、戏剧等领域创作者的采风行动。正所谓“你在桥上看云,我在桥下看你”,见微知著,一起读懂这块土地的故事。

第一篇提取:风从田野来① | “种”在村里几个月,镜头后的他明白了村民自豪的底气

定位:永嘉书院

采风人:“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成员

作品呈现:“诗路文化”走读-走进永嘉

寻访人: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孙雯

龙山学派(风从田野来②走近一个人与一座书院)(1)

永嘉书院暮色

永嘉风物,叫人流连。

谢灵运在此叩山问水,留下诗篇无数,自此以后的1600年,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沓来。

如果仅将目光投向这三十年,汪曾祺与一众作家,曾在楠溪江的舟船之上,沉醉于两岸青绿,又将脚步踏入古村深处,探寻耕读传家的精神;王安忆则带上母亲茹志鹃的笔记,去寻找老一辈数十年前在溪山之间的行旅,那些属于永嘉的地名——五尺镇、里湾潭、柴皮、西茅山……被两代作家以不同的方式书写。

王安忆的散文《括苍山,楠溪江》中,几乎与楠溪江并行的山间公路——“一路蜿蜒,似已到世界终端,四下里全是烟云,好似行在蓝天与日光中。”斑斓秋日,“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的成员,也在这样的描述中,开启一年一度的走读、采风,走进永嘉的自然与人文。

龙山学派(风从田野来②走近一个人与一座书院)(2)

永嘉书院景区内瀑布

自古至今,永嘉这片浙江东南的灵山秀水,革新不断,它于内部萌生,与外碰撞,“名场面”层出不穷。

走入今日永嘉,清晰可见那些自历史深处流淌而来的文化脉动,影响着现实生活的每时每刻。

【一】

楠溪江有一条支流,名叫小楠溪,沿溪畔上溯十里,可见翠竹掩映的巨大白墙,南怀瑾先生题写的“永嘉书院”映入眼帘。

“书院”二字,已然勾勒出以此命名的文化空间的常规形象,但是,永嘉书院足以刷新人们对书院的想象。

就在前几天公布的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二批浙江省示范级文化和旅游IP名单中,永嘉书院榜上有名。

这座位于楠溪江核心区域、占地5000亩的书院,以永嘉学派为文化根基,生发出无数可能——文化、艺术、休闲旅游,在此交织、壮大,一座书院的独特经历背后,是永嘉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龙山学派(风从田野来②走近一个人与一座书院)(3)

永嘉学派代表人物铜像 叶卫周 摄

楠溪江好山好水,这毫无疑问。但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里缺少一个可供游人深入其中的景点。

在永嘉书院掌门人李作勤的记忆中,二十年前这里的荒凉旧貌历历在目。

书院的所在地原来叫金珠瀑文化休闲中心,项目于2001年开启审批程序时,李作勤还在永嘉县国土部门工作。当时,他没有想到,作为这个项目的审批人,他会在几年后与它换一个方式重逢。

2007年,一位友人告知李作勤,金珠瀑文化休闲中心并未开发成功,几近荒废。此时的李作勤已转型为一位商人,经过一番重新勘察,他接手了这个项目。

七年之后——2014年“五一”期间,永嘉书院试开园,3天迎来1.5万人次入园。此时,金珠瀑依旧是园区的重要景点之一,只是,李作勤将其改为“永嘉书院”,显然,他想以传统文化为当下做文章。

【二】

永嘉书院,听起来自古有之。

但在今天的楠溪江畔,作为李作勤的手笔,它是全新的存在。

不过,翻阅过往,可以找到它曾经存世的蛛丝马迹。李作勤说,今天的永嘉书院,承接着“永嘉学堂”的精神映照——这座学堂建于北宋晚期,就在今天的永嘉书院附近;及至南宋,由浙西提刑王致远、资讲陈南一于淳佑十二年(1252)在温州书堂巷重建;明朝末年,永嘉学堂慢慢消弭于历史的烟云之中。

之所以将这片景区命名为永嘉书院,李作勤想触摸文脉的跃动,并怀有将其传承、发展的愿景。

在他看来,由以永嘉学派思想为教育核心的古时永嘉学堂到今天的永嘉书院,传统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可以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以永嘉学派为背景,打造一个高贵而朴素、富有当代视野的现代化书院——这是李作勤正在进行的实践。

其实,对于很多人而言,永嘉学派赫赫有名,但永嘉学派的思想到底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楚。

龙山学派(风从田野来②走近一个人与一座书院)(4)

“永嘉学派沙龙”,右一为李作勤

在书院的一场“永嘉学派沙龙”上,李作勤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在日常的研究和传播推广中,李作勤发现,目前学界对于永嘉学派的解读只停留在哲学和思想层面,以至于民间对于永嘉学派仅仅单纯地理解为“义利并举”、“经世致用”,从而使之在某种程度上变得空洞化、虚无化。

其实,永嘉学派也叫事功学派,是农耕年代的一种制度新学,它的文化核心在于“事功”的理论和实践。

永嘉学派文化萌于北宋,盛于南宋,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但“永嘉学派”这个名称的出现只有百余年。李作勤说,永嘉学派最早出现在清代学者孙诒让的《永嘉学派》一书中,但书中所指与现代人所理解的永嘉学派不完全相同。在他看来,温州籍国学大师林损所著《永嘉学派概论》与当下的认知最为接近:“可以很好地概括永嘉学派的思想、特色及人物所在地,且被学界和民间所一致认同。”

【三】

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永嘉学派,李作勤笑着说,他有个“不一定中肯的定义”——

永嘉学派是温州籍士人关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政策、制度创新,以及个人在教人就事方面能力培养的共同的思想文化结晶,简言之就是“制度创新、能力培养”。

“与时俱进,务实创新”是永嘉学派的特点,其中,“务实”是核心。“只有根据实际需要去创新才是真实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李作勤说,由此,永嘉学派的影响就涉及到很多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自周行己到叶适,再到孙诒让,在过往的历史中,一大批永嘉学派学者,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和实践经验。比如叶适,李作勤说,他在担任江淮节度使时,一边打仗,一边革新军事技术,一边改革土地与地方财政制度,对老百姓和军人进行角色融合,在军事、财政、经济等方面都很有成就。

南宋之后,永嘉学派式微,但它是后世温州诸多理论和实践的根与源,李作勤说——“它逐渐转化为温州人的人文精神,尤其在温州商道文化领域展示出了强大的力量。”

在李作勤与永嘉书院的日常中,也是如此。

龙山学派(风从田野来②走近一个人与一座书院)(5)

永嘉书院内景 叶卫周 摄

这两年,永嘉书院一直在举办与永嘉学派相关的论坛与沙龙活动,吸引各界人士共同思考并探讨永嘉学派的过去与今日。

通常,一场学术讨论能吸引来一两百听众,有温州当地的学者、文化人、企业家、医生……也有闻讯而来的外地文化界人士,最让李作勤欣慰的是,通常会有游客带着孩子来泡论坛。

不过,他仍有一点遗憾,因为在论坛上,除了大学生群体,其他主动来探知永嘉学派的年轻人相对少了一点,“我们要进一步关注年轻人的学习兴趣点,更好地解码文化基因。”这就是李作勤,他首先是以自己的行动去探究推动一件事前行的路径。

龙山学派(风从田野来②走近一个人与一座书院)(6)

永嘉书院内景 图片来自永嘉县社科联微信号

2019年,永嘉县创办了永嘉学派研究院,两年后的2021年,这块牌子挂在了永嘉书院。如今,永嘉书院已成为浙江省社科普及基地。

这一切,都在促使李作勤这个本是学水利工程设计的“理工男”,在包括永嘉学派在内的传统文化活化的范畴中,越扎越深。

【四】

永嘉书院内的最高建筑叫水心塔——“水心”二字取自叶适的名号“水心先生”,又因为塔立于水中之屿,一语双关。

龙山学派(风从田野来②走近一个人与一座书院)(7)

水心塔,图片来自永嘉县社科联微信号

登塔四望,楠溪江的秋意尽收眼底,赤橙黄绿。但这未能描述永嘉书院的色彩,白色帐篷是露营区,黑胡桃色的木屋美宿区,还有草木掩映中的白墙黑瓦的特色建筑……

曾经有记者问李作勤,书院如何平衡“旅游”与“学术”的关系?

他说,“旅游”与“学术”不存在平衡之说,因为这两者不矛盾,“学术”也是“旅游”的一部分,学术论坛作为永嘉书院的一个品牌项目,会形成品牌效应,当大家在温州想要参加什么学术论坛时,希望脑海里能先出现永嘉书院,这也会带动永嘉书院的旅游。

龙山学派(风从田野来②走近一个人与一座书院)(8)

永嘉书院内景 叶卫周 摄

叶适在《习学记言》中,曾用一段话概括了永嘉学派的哲学思想:“物之所存,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无止也。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

李作勤非常喜欢这段话,他将其含义概括为“万事皆道”,在永嘉书院的很多次沙龙中,他向不同的人讲起这句话,并将之应用于指导自己的日常。

这使人想起书院新建之初,学者骆玉明所作的《新建永嘉书院记》中的一段话:今吾人建永嘉书院于兹,名虽旧有,而意非复古也。所以汇聚英豪,焕发志趣。通古今,论商道之博济于众;化中西,究学问以涵养人生。

如果以李作勤和永嘉书院来观照永嘉学派对当下生活的影响,似乎就在一言一行,一草一木中。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