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在河套蒙古三部对北边侵扰的过程中,嘉靖三年和十二年发生的两次大同兵变,对明王朝来说更如雪上加霜,对三部蒙古的人侵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嘉靖三年大同兵变

大同乃是古云中之地,它南蔽太原、西接榆林、东连上谷、北对塞外,为九边重镇之一,也是京师西陲的屏蔽。由于这里地势平坦,面对倏忽往来的蒙古骑兵无险可守,于是巡抚张文锦在镇城北90里筑了五个堡,作为防御蒙古骑兵的前哨。

九边重镇固原(九边重镇的大同)(1)

嘉靖三年秋七月,堡垒筑好了,需要选调镇兵2500家去驻守,每堡500家。镇兵们私下商议说:“去城下二十里,犹苦抄掠无宁日,今五堡孤悬几(乎)百里,敌至谁复相应援者?即死不愿徙也。”

士卒们向巡抚张文锦请求不去戍守,文锦不许,并严令催促士卒整装出发,而受命调发士卒的参将贾鉴又杖责了队长,激怒了这些被选调的镇兵,镇兵就在郭鉴、柳忠等入的率领下,杀贾鉴而裂其尸,出城啸聚于塞下的焦山。

事变发生后,巡抚张文锦怕变兵和蒙古骑兵相联合,用好言将这些人又招抚入城中。但当张文锦追查为首倡乱者时,郭鉴和柳忠等入又再次生事,聚集乱兵焚毁大同府门、劫出狱囚、焚烧都察院门,兵变益发不可收拾。张文锦见事不好,跳墙逃入博野王府中,结果仍被乱兵搜出杀死裂尸。乱兵们打开府库,用库藏军甲器械武装起来,又去围杀镇守和总兵,这两个人因事先躲避起来,才幸免于难。

事情越闹越大,乱兵们也没有了主意,他们从狱中放出了因事被逮的总兵官朱振,推为首领。朱振见事已至此,无法推脱,便对乱兵提出约法三章:“勿犯宗室,勿掠仓库,勿纵火杀人。”乱兵们表示愿意听从约束,只是要求镇守、巡按等官代为上奏,请求朝廷赦免。

巡按大同的御史王官将事情的原委经过详细奏报了朝廷,嘉靖帝看了之后,责怪张文锦“抚驭失宜”,贾鉴“严刻致变”,感到事情宜小不宜大,命兵部左侍郎李昆“资敕赦之。”同时升任大同都指挥桂勇代理都督佥事为总兵,镇守大同;改任巡抚宣府右金都御史李铎巡抚大同,正赶上李铎回家奔母丧,又升任山西按察使蔡天祐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蔡天祐接受任命之后,仅带领几名随从驰入城中,传谕乱兵“擒献首恶,胁从不问”,众心才稍稍安定下来。

九边重镇固原(九边重镇的大同)(2)

但这时城内却大乱起来,奸徒盗贼乘机作案,有些乱卒乘隙劫掠居民,桂勇督兵擒杀50余人,又用鞭刑惩治了乱首郭鉴和柳忠等人,释放了胁从之人,城内秩序才稍稍稳定下来。

可是过了几天,朝廷的赦书还没到,城外却到了一支大军。原来这是兵部尚书金献民和总兵官杭雄率师出镇甘肃,途经大同,驻师补充给养。乱兵们不知就里,以为是朝廷派来的讨伐大军,已经解散的乱兵们重新又啸聚起来。蔡天祐见事不好,急请朝廷再赦。

恰好这时进士李枝押送甘肃之师的饷银也到了大同城内,乱兵更加人心惶惶,互相流传说:“此承密诏尽杀大同人,为军犒也。“半夜点起火把,包围了李枝下榻的公馆,不管李枝怎么解释,乱兵们总是心有疑惧,最后李枝从门缝中递出朝廷公文为证,乱兵们方才相信。

但是乱兵们却不肯解散,有人说知县王文昌曾建议巡抚诛杀众卒,于是乱兵们抓住王文昌杀死了他。接着,乱兵们包围了代王府,说代王曾经向朝廷请兵,要代王出钱并向朝廷奏请赦免,代王满口答应给钱,乱兵们方才散去。乱兵一走,代王赶紧带着两个儿子逃奔了宣府。

乱子又闹大了,巡抚蔡天祐奏报了朝廷。嘉靖帝根据兵部的建议,派户部侍郎胡瓒和都督鲁纲率领三千京军,前往大同讨伐乱兵。嘉靖帝为此传旨说:“诛首恶,胁从不问。"巡按御史王官为此上言说:“乱卒方嚣,大兵压境,是趣之叛也。请亟止禁军,容臣密图。”

嘉靖帝觉得王官的话有道理,就命胡瓒暂时驻兵宣府以观变。十二月,蔡天祐也上奏说:总兵官桂勇已经捕杀54人,请不要再派京军。嘉靖帝责怪蔡天祐阻挠,“令必获首恶郭鉴等。”于是,蔡天祐和桂勇与千户苗登用计斩郭鉴等11人,函其首送至胡瓒军前。这时,胡瓒已率大军进至阳和。

首恶郭鉴被擒斩后,郭鉴之父郭疤子为替儿子报仇,重又纠集胡雄、黄臣、徐毡儿等再次作乱。乱兵们披挂甲胄,关闭城门,夜围桂勇宅第,杀了好几个桂勇的家人,“碟尸于坊,有啖其肉者”,千户苗登的家也被一把火烧毁。胡瓒闻变后,上言要求尽歼叛卒,嘉靖帝为此切责蔡天祐,召桂勇还京,“以故总兵朱振代之,敕瓒仍驻宣府。”

九边重镇固原(九边重镇的大同)(3)

过了不久,蔡天祐捕斩徐毡儿等首恶四人,函其首献至胡瓒军前,但首恶郭疤子等却逃跑了,胡瓒知道后仍欲提兵进取大同。大同城内数十位知名人士一起到胡瓒营中,请求缓师,蔡天祐也向朝廷奏请班师,以免乱子越闹越大,并说首恶已诛,余党已是釜底之鱼,容易处治。嘉靖帝也希望兵变早日平定,于是下旨班师,“敕天祐等摘捕余党,仍宥胁从弗治。复遺使谕慰代王还国。”

到了第二年二月,郭疤子和胡雄等人见朝廷大军已退,重又入城作乱,乘夜放火烧了总兵朱振的宅第。第二天,蔡天祐集合军兵,向将士们宣讲朝廷班师“不屠城”之意,追查昨夜作乱之由。将士们对这种无谓的作乱也感到厌恶,建议关闭城门进行大搜捕,于是将首恶郭疤子、胡雄等40人尽行捕获斩首,大同第一次兵变被平定。事情报到朝廷,嘉靖帝赏赐蔡天祐及其他有功人员以银币不久又将蔡天祐晋升为副都御史,再进为兵部右侍郎。

2、嘉靖十二年大同兵变

嘉靖三年的大同兵变,由于世宗任用得人,蔡天祐不辱君命,“厚资间谍,因事捕诛逆党近数百人”,终于得以平定,大同危而复安。可是8年之后,随着蒙古骑兵的频繁骚扰,大同又再次发生兵变。

嘉靖十二年七月,河套蒙古骑兵东渡黄河,将要入侵大同,巡抚大同都御史潘仿急忙向朝廷报警。兵部尚书王宪向嘉靖帝奏请设总制重臣,于是嘉靖帝命兵部左侍郎刘源清总制宣、大、山西、保定诸军务,防备蒙古。

九边重镇固原(九边重镇的大同)(4)

为了防备蒙古骑兵的冲击,大同总兵李瑾建议在天城之左挖一条四十里长的壕沟,以阻遏蒙古骑兵,得到刘源清批准,令其三天完成。李瑾本来就驭下少恩,不得军心,这时得了统帅之令,加之工期紧迫,更加任意捶楚。士卒不堪忍受,就由王福胜、王保、季富子等人率领,聚集起六七十人,杀死李瑾,胁迫总兵朱振代理指挥使,又放火烧了巡抚潘仿的官署。

事变发生后,潘仿向朝廷奏报“镇将用法苛刻,兵悉变,请置勿问。”嘉靖帝命兵部议处,刘源请奏请:“即兵悉变,法不可废,请讨之。"尚书王宪说:“兵未必悉变,胁从宥弗治,渠魁必歼。”嘉靖帝为此降玺书给刘源清和潘仿,命他们相机剿抚。于是潘仿和金事孙允中等人计擒首恶十余人,缚献刘源清军门。

当时刘源清正驻扎在阳和,嘉靖帝命他和总兵卻永相机剿抚,刘源清就榜示大同城中令士卒解散,但在榜文中他又强调说:嘉靖三年:“五堡之变,朝廷处太宽,乃今稔恶戕主帅,天讨所必加者。”

参加过上次兵变的士卒们看到这个榜文,人人感到惴恐,以为朝廷要追理前次之事。佥事孙允中押送囚犯到阳和,告诉刘源清城内人心不安,请求不要出师,更不要追究上次兵变之事。刘源清不同意,他以上次胡瓒退师还朝后受到御史弹劾为戒,将狱囚交给监军御史苏祐审讯,根据狱囚的口供,派参将赵刚率甲士三百人进大同城捕人。

刘源清的做法激起了士卒更大的惶恐。狱囚在严刑逼供下胡乱攀扯。“妄言前总兵朱振失职首乱,且多引无辜。”潘仿看了赵刚带来的抓人名单,多是在御边战争中有功之人,显然是“为诸囚所仇诬者。”

九边重镇固原(九边重镇的大同)(5)

于是他将有功者之名划掉,只让赵刚逮捕了80多名无功之人。赵刚带甲士捕人,犹如在遍地干柴中扔下一颗火种,城中到处流传起即将屠城的谣言。当晚诸镇卒皆变,他们封锁了各主要街道,不许捕人者在城中通行,赵刚无法,急驰回阳和复命。

刘源清派孙允中连夜赶往大同传达命令:命城中士卒“明日释甲迎王师。"城中士卒愈益哗然,深信刘源清将来屠城,遂群起为乱。潘仿和孙允中竭力维持秩序,指挥诸裨将擒斩鼓噪的二十多人,但已控制不住局面。正在这时,朱振前往阳和申诉军情而受到刘源清斥责,因无以自明,不得已服毒自杀的消息传人城中,这无异于火上浇油,乱兵们迅速组织起来,从狱中放出前参将黄镇,推为统帅,决心死守大同。

第二天,刘源清率领朝廷大军开到城下,大肆杀掠,郤永整顿队伍,准备攻城。城中乱兵早已做好准备,城门紧闭,现在见官军如此作为,更坚定了抵抗的决心。他们见官军列队将要攻城,便打开城门,从城内冲杀出来。大同边军都是久经战阵,特别是五堡军兵更是骁勇善战,京军不是敌手,游击曹安被杀。官军大队四面围攻,乱兵退人城中严密防守,官军攻据四关,昼夜围攻,城外横尸枕藉。

官军和乱兵从十月相持到十一月,兵部尚书王宪主张大发兵加以讨伐,得到张孚敬的支持,于是嘉靖帝罢黜潘仿,提升参政樊继祖为大同巡抚。樊继祖到达阳和,与刘源清意见不和,上疏请嘉靖帝赐以金牌,他单骑人城,传谕皇上德音,城可立下,又提醒嘉靖帝:如果逼迫太狠,恐怕乱兵会北走投胡,那祸患可就大了。疏入朝廷,没有回音。刘源清则连疏奏称:宗室,文武诸臣均已从贼,力主用兵,兵部支持刘源清的意见,于是嘉靖帝命侍郎钱如京、都督江桓统率八千京军前往助战。

京军尚未出发,嘉靖帝忽然又考虑到怕江恒到大同后会出现事权不一的情况,又停止派遣京军,专责刘源清和卻永讨伐乱兵。刘源清和邻永遂百计攻城,“穴地不入,筑堤壅水灌之不堕。”大同城始终未被攻下。

大同城内的乱兵为了打破官军的围攻,派人潜出漠北,“诱小王子数万人大举入寇。”卻永率军抵御被打得大败,损失惨重。城中乱兵将蒙古部首领数十人接入城中,指着代王府说:“兵退以此谢。"小王子便留精兵帮助乱兵与官军相持,率领其余蒙古骑兵分掠浑、应、朔、怀诸郡县,“羽檄达京师,中外汹汹。”刘源清攻城不下,又需要对付蒙古骑兵,感到力不从心,便上疏请求再增设一名总制率兵抵御蒙古,自己好专力攻城。

九边重镇固原(九边重镇的大同)(6)

刘源清率领朝廷大军围攻了三四个月,竟未能将大同城攻下,现在见到嘉靖帝的谕旨,知道事已不可为,便自劾免官。嘉靖帝将其夺职闲住,改户部右侍郞张瓒为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总制军务。张瓒至军中,立即传下军令:不许攻城,我自有主张。同时派快马去怀仁接回佥事孙允中共议平乱,这时孙允中已是被劾落职之人。接着,张瓒派主事楚书观兵城下,传谕城中,城中守兵从女墙上回答说:“吾辈非杀主将者,畏死自全耳。”请楚书入城,楚书遂进入城中,安慰城中之人,宣传用兵并非朝廷之意,“众皆望阙呼万岁。”

原来当张瓒未至军中时,大同城内已有郎中詹荣串联了都指挥纪振、游击戴廉等人,准备伺机擒诛首恶,并且得到新任巡抚樊继祖的同意,还给了三千两白银以募集壮士。楚书入城后“陈朝廷威德,晓以祸福,令献首恶。”于是詹荣等人当夜就擒斩首恶黄镇等9人,第二天打开城门,迎接樊继祖入城。

樊继祖入大同城后,抚安军民,又捕斩首乱者26人。但人心并未稳定,提督卻永对于招抚之事犹不甘心,想要从中阻挠,便放出谣言,说樊继祖来是伏兵为内应,当夜大同乱兵又惊慌起来。乱兵们纷纷扰扰,可是见樊继祖安然大睡,全无一点内应的样子,众心才安定下来。

第二天,张瓒又派孙允中入城,宣谕朝廷旨意,樊继祖又出榜安民,大发仓粟赈济军民,又惩治了一二个无赖纵恣的不法之徒,人心大定。总制张瓒驰至城下,当即下令诸路兵马退居二舍,各营将领依次晋见完毕。次日天明,张瓒和御史苏祐在一班吹鼓手的陪同下,从南门信步走入大同城中,“置酒高会,赏赉将土,城中乃大定。"一场浴血鏖战、横尸填路而不能平定的兵变,就这样在鼓乐声中烟消云散。

九边重镇固原(九边重镇的大同)(7)

蒙古小王子此时正率着骑兵掳掠山西诸州县,听到大同兵变顷刻之间就被平定,急忙领着他的骑兵队伍退回了河套。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