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荣
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王懿荣,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完成了一件壮举:发现了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的文字甲骨文,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庚子八国联军入京时,他帅众奋勇抵抗后,投井殉国。
甲骨
一位中医的药方王懿荣,祖父王兆琛,官至山西巡抚。父亲王祖源,拔贡,历任兵部主事、员外郎、四川成都知府、四川按察使,为著名金石学家和收藏家。
1899年的北京,正是晚清风雨飘摇时期,这年秋天,王懿荣得了疟疾病,京城里一位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其中有一味药叫“龙骨”,引起了王懿荣的注意。
家人将药抓回来,打开药包查看,本为金石学家,精研铜器铭文之学的王懿荣发现,中药中的“龙骨”,原来是一些大小不一的骨片,有的骨片上有许多非常规律的符号,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字体又非籀非篆。他一时也难解。
王懿荣
一位古董商的眼光有一天,山东潍县古董商人范维清,携带一些特殊的东西,来到北京,这是从河南安阳收购的一些龟甲和兽骨,这些东西被当地人称作“龙骨”,老百姓发现这种东西有止血的功能,一直当做药材。古董商范维清有点头脑,觉得有点不同寻常,因为上面刻着很多看不懂的符号,于是,经过他人推荐,找到了研究铜器铭文的大家王懿荣。
王懿荣本来就对“龙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次看到大量的“龙骨”,王懿荣视为珍宝,以每板银二两如数收购,并让范氏等人铺纸研墨,为每人写了一副对联或条幅以示感谢。
依据不同记载,王懿荣一共买过三批甲骨。
文字的重大发现
接下来,王懿荣对“龙骨”进行了反复推敲、排比、拼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让他很快了解到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上面的符号是用刀刻上的文字,裂纹则是高温灼烧所致。最终,王懿荣确认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号确属一种文字,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早期的、而且是早于篆籀的文字,即是早于先秦时代青铜器上的文字。
王懿荣,是我国第一代甲骨学家。
临危受命
1900年,即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不到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负责保卫京城。7月20日,侵略军攻入东便门,他率团练奋勇抵抗。
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开了东便门,王懿荣指挥部分团勇作最后的抵抗。下午城破时,他又组织团勇“以巷为战,拒不投降”。
当得知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已逃出北京城时,他写下了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写罢,与夫人及家人透镜自尽,时年55岁。
一代金石学家大师,就这样把满腔热血奉献给了热爱的土地,他的贡献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