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0月,秋意飘零,中央文化组在京召开“拍摄革命样板戏影片座谈会”。来自八一、长影、北影、上影、新影等制片厂的样板戏摄制组主创人员和厂里负责人,汇聚前门饭店。会上“旗手”指手划脚,情绪激动,对样板戏提了很多意见。她突然想起刚刚看过的南斯拉夫儿童片《铁道儿童》,兴之所致,在座谈会上说了一句:“你们要为孩子们着想,为孩子们服务。我向你们呼吁,给孩子们拍些电影吧!”

——题记

电影闪闪的红星拍摄取景地月亮湾(走岀牛棚的李俊拍闪片)(1)

“拍摄革命样板戏影片座谈会”会期拉的很长,足足开了将近半年,直到1973年3月座谈会才结束。八一电影制片厂革委会主任彭波回到八一厂来不及喘一口气,马上召集故事片创作人员,琢磨领会上级的讲话精神。烟雾缭绕之后,大家一致认为拍故事片可以从儿童片入手,因为这样既可以响应首长的号召,又容易出新。大精神一定,大家分头寻找创作题材。曾因拍摄《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而出名的摄影张冬凉,背负着八一厂主创人员的担子,四处寻找创作素材。有一次,他回到家中,心里正琢磨着儿童故事片的事情。无意间,广播评书的声音在耳际飘过。他发现孩子们正在专注的听广播,就顺便问了一句:“广播的是什么?那么吸引你们。”孩子们扭了一下头:“中央广播电台的小说连播《闪闪的红星》,说的是儿童团员潘冬子的故事,可好听了。”张冬凉眼睛不觉一亮:“儿童团员潘冬子!”他也俯下身子听起了小说连播,果然很吸引人。张冬凉马上找来小说仔细看了一遍,觉得很有改编电影的基础,他便向厂革委会主任彭波作了汇报,建议拍成电影。

小说《闪闪的红星》由济南军区创作部的李心田创作而成,他在1961年就创作过《两个小八路》,驾御儿童题材也是轻车熟路。《闪闪的红星》原名《战斗的童年》,故事源于李心田的真实感受。李心田曾在南京军区任部队速成中学教员,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儿子许光,政治部主任鲍先志的儿子鲍声苏,都曾跟随李心田学文化。他们俩都是长征前留在家乡,全国解放后才找到父亲的,童年生活极富传奇色彩。另外,江西根据地有位红军儿子千里寻父的故事也给李心田提供了创作素材。长征时,这名红军给家中留下一顶帽子,帽子里有他的名字。后来,红军的儿子拿着这顶帽子找到了他的父亲。帽子上那颗红星紧紧地吸引了李心田,他决定把这些红军后代的战斗故事写成小说。

电影闪闪的红星拍摄取景地月亮湾(走岀牛棚的李俊拍闪片)(2)

历时两年多,1964年李心田完成小说《战斗的童年》。故事描写了年仅十岁的潘冬子一心想参加红军,这不仅因为冬子的爸爸就是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更因为冬子发誓要为被敌人残杀的妈妈报仇。怀着这个心愿,冬子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冒险为游击队送盐、送信,并在残酷的斗争中逐渐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小说原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约定出版。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战斗的童年》出版事宜被搁置下来。直到197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恢复出版业务,出版社重新向李心田约稿,他又从箱子底把《战斗的童年》拿出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经过一番审查和论证,决定出版小说,但是出版社感到《战斗的童年》做书名太流于一般化,要求改个名字。李心田苦想了两天,最终把小说名字改为《闪闪的红星》。书印出来不久,故事就流传开来。接着,中央广播电台也连续广播《闪闪的红星》。很快,小说《闪闪的红星》又被译成英、日、法、越等文字

电影闪闪的红星拍摄取景地月亮湾(走岀牛棚的李俊拍闪片)(3)

彭波是个细心人,他拿着小说《闪闪的红星》,埋头琢磨了一下。《闪闪的红星》出版于“文革”中,中央广播电台又连续转播,看来政治上站的住;小说又是儿童题材,也符合江青的意思;同时《闪闪的红星》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本子,说来拍摄革命军事影片也是八一厂的拿手项目。经过一番论证,八一厂就正式向总政和中央文化组申报了选题。

出人意料的是上面审批得非常顺利,1973年4月,文化组便正式向八一厂下派了“为儿童拍摄电影”的任务。八一厂迅速组建了《闪闪的红星》电影剧本创作组,确定由陆柱国、王愿坚、王汝俊、曹欣、陈亚丁等人负责小说改编。另外还专门把小说原作者李心田从济南军区请来共同参与创作,具体由王愿坚、陆柱国执笔。陆柱国负责初稿写作,此前他已经写过《海鹰》、《战火中的青春》、《雷锋》等电影剧本,创作正处于旺盛期。加之,他又有赣南苏区的生活经历,对小说的背景比较熟悉,陆柱国的初稿很快写就。接下来,以陆柱国初稿为底本,大家一章章、一节节反复推敲研究。最后,再由王愿坚润色定稿。7月底,《闪闪的红星》的电影剧本正式敲定下来。

电影闪闪的红星拍摄取景地月亮湾(走岀牛棚的李俊拍闪片)(4)

电影剧本创作期间,彭波开始物色摄制组的主创人员。他把八一厂的名导演在脑海中过了一遍,觉得李俊导演最合适。其一,李俊早已从牛棚中解禁出来,现在可以进行创作了,政治上是可以打保票的;其二, 李俊拍摄过《回民支队》、《农奴》等优秀献礼片,业务上是一流的。为了加强创作力量,彭波还在导演组里加进了因为拍摄《苦菜花》而出名的李昂。影片摄影,彭波自然想到了张冬凉,他为《闪闪的红星》电影剧本费了很多心思,而且又是“样板戏”的当红摄影。同时还配备了年轻的摄影师蔡继谓作为副摄影,他此前已经拍摄过《海鹰》、《槐树庄》等影片。摄制组敲定下来,《闪闪的红星》作为八一厂的第一部文革故事片便拉开了拍摄序幕。

《闪闪的红星》摄制组刚成立的时候,张冬凉任组长。不久,张冬凉被江青指名担任“样板戏”《平原作战》摄制组组长兼摄影,拍摄《闪闪的红星》的重担就全压在了李俊导演身上。不久,李俊被任命为摄制组第一导演、组长、党支部书记。李俊成了业务、行政、思想“三位一体”的核心人物。李俊虽是“三位一体”,却懂得超脱的窍门,只抓“主要矛盾”,拿大主意,遇到组内不同派别的人打派仗发生纠纷时,更是置身事外,决不参与。李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分镜头剧本上。他将手中的权力尽量下放,行政方面由制片去落实,党务交给支部的协理员去做,挑选演员的工作专门由几个副导演负责。

电影闪闪的红星拍摄取景地月亮湾(走岀牛棚的李俊拍闪片)(5)

《闪闪的红星》的演员选拔工作确实费了不少周折,最先敲定下来的是除冬子、椿伢子之外的成年演员。扮演冬子父亲的是八一厂演员剧团的赵汝平,他是厂里较为成熟的演员,曾在《烈火真金》、《碧空雄师》、《英雄坦克手》和《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影片中有出色表现。更为重要的是,赵汝平曾经被江青评价过:气质不错。这样,赵汝平算是政治业务双保险,最先一路绿灯通过。冬子妈则由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郑振瑶扮演,她演过多部话剧,表演细腻,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被誉为话剧舞台上的“奇花”。《闪闪的红星》是郑振瑶第一次亮相银幕,定型照一出来,大家一致叫好,因此,郑振瑶也定下来。宋大爹由八一厂名角高宝成扮演,他以神似老农著称。剧中另一个主要人物胡汉三非常抢手,厂内外来了好几位竞争者。最后,摄制组决定让他们在西山试镜,然后送交总政领导去审查,由“上面”批准谁来演。经过筛选,最终领导和导演都认为刘江的条件比较优越——“更像这个坏人”。于是,刘江就变成了“胡汉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