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是《长安十二时辰》中最后一个“露脸”的重要角色。而很多观众看到这个出场最晚的角色第一反应是,这不是在电视剧中演了多次“奸商”的冯嘉怡吗?
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这样一个形象反差极大的角色,连冯嘉怡自己起初也没信心能够演好,在婉言拒绝无果后,他甚至在进组拍了两场戏后,还在跟导演请辞。
杀青的那一天,冯嘉怡记得导演跟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恭喜你,又完成了一部作品。”而冯嘉怡却说“我尽力了,我给我的努力打95分”,“说出来有点大言不惭,这个分数不是说我演得多好,而是我真的尽力了,我付出了95分,然后就爱咋地咋地了。”
出演“圣人”是大胆的尝试
冯嘉怡2006年刚刚入行时就认识了曹盾导演,两人后来也有过合作,比如曹盾的上一部作品《九州·海上牧云记》。这部戏杀青后,冯嘉怡就去拍电影了。有一天,曹盾给他打电话,“他问:你在哪呢?我说:在大厂拍戏呢,他说要来看看我,我说:千万别,有什么事我去找你,他说:不行,不行,这个事我必须得来。”以前,曹盾找他都是直接给剧本,他看完就去演了。
冯嘉怡曾参演过曹盾的《九州·海上牧云记》。
那天晚上9点多,导演到了冯嘉怡所在的剧组,曹盾开门见山,“我现在有个新项目,最初我想让你演林九郎,但我觉得你演这个有把握,可对你没有新意;后来我想让你演郭利仕,我看了看也不行。所以我想让你演另一个人。”冯嘉怡好奇地问:“谁呀?”曹盾让他猜,他猜不出来,但知道肯定不是张小敬。“我想让你演一个老皇帝。”冯嘉怡一听,连说了好几个不行。“演一个老爷爷我都发憷,更别说是个老皇帝了”。那一晚,他们聊了很久,最后冯嘉怡决定先看剧本再说。
结果,看完剧本,他更觉得自己演不了了,“你要是让我演一个奸商、黑社会没问题,或者让我演一个玄幻剧的皇帝也行,现在我要演的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那么有名的皇帝,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他的故事。中国影视圈都谁在演皇帝?陈宝国、焦晃、陈道明,这个皇帝演不好就露怯。”曹盾倒也没废话,只甩给他三个字:你得演!
开拍两场戏就想请辞,被导演臭骂
那次谈话发生在2017年10月,而剧组开机就在2017年12月底,“再推脱就是矫情了。”
他除了给自己做心理建设,还看了大量关于唐朝和李隆基的资料、听百家讲坛,“越看越害怕,越研究越胆小。”进组后,刚拍了两场戏,就又找到导演,说自己干不了了,“导演非常不爽,你简直想象不到那一天的场景。”
当时冯嘉怡完全找不到状态,“最开始大家只是试戏,先拍一个出场,又拍了一场落魄的戏,没有什么正戏。我自己也不满意。”导演没说什么,但我能感觉到。
冯嘉怡觉得这么好一个戏,不能让自己给耽误了,他当天就去找导演请了辞。“导演跟我聊的内容,总结下来就是:定下你来演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决定,是核心团队的决定,围绕着你的造型、化装,各部门沟通、调整费了很大力气,大家都觉得你可以,你现在却要临阵退缩。”
当天晚上,冯嘉怡失眠了,他想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武术指导高翔的房间,“高翔住导演隔壁,我怕导演没起,就在高翔屋子里等。”听见隔壁门响,冯嘉怡迎了出去,导演一看见他,一脸“这哥们怎么又来了?烦不烦呀!”的表情,但没想到的是冯嘉怡紧接着说了一句:“我再试试!”
全靠不睡觉、惹人烦培养情绪
失眠的那一夜,冯嘉怡想了很多,他最被人熟知的角色是2009年在《蜗居》中饰演的奸商陈寺福,紧接着又在《媳妇的美好时代》中出演了李若秋,自此奠定了“中国式奸商”的形象,“后来,找我的10部戏里面有8个都是演奸商的。”想改变吗?当然想,但是需要机会。现在机会就在眼前,他却退缩了,“我给自己打气,别的演员都敢接受挑战,我为什么就不敢?最后失败了又能怎样呢?又不能判我死刑。”
《媳妇的美好时代》剧照
曾在电影《破·局》中饰演警察。
冯嘉怡跟导演说:给我15天时间,15天不要拍我的戏,我想想办法。而他扮“老”的秘诀,就是“尽量少睡觉!”
其实这都要归功于失眠的那一夜,“我平时起床,都是先在床上赖一会儿,然后一骨碌就起来了,那天没睡好,眼睛也睁不开,腰酸腿疼,起床的时候还得拿手撑一下。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人老了之后的感觉吗。”于是,只要一有冯嘉怡的戏,他就只睡三个小时,这样就会带来很自然的效果,“眼泡肿,眼睛里面还有血丝,身体倦怠,说话也没有精气神儿。”而且他发现,手指头一直绷着,往上翘时间长了,手就会哆嗦,“比如我从出酒店上车就翘着手,现场换好衣服还翘着,等到演的时候,随便拿一个什么东西,手都会自然神经性地颤抖。”
这些都属于物理上的方式,最重要的还是要抓住圣人的感觉,理解他的处境,“李隆基在位这么多年,天天跟这帮大臣斗智斗勇,已经倦怠于政务,但是又没办法,硬着头皮在干这个事儿。”抓住这个心理,还要进入这个感觉。所以冯嘉怡自己也知道,那段时间在片场肯定特不招人“待见”。“一到片场,我就开始烦,看什么都烦,培养情绪。”人家给拿杯水,冯嘉怡话也不说,就抬头给一个眼神,人家给他搬把椅子,他“谢谢”也不说,也不坐,四处溜达,还提前就把黄袍穿上,胡子挂上。
为绷住那股劲,连剧组美食都弃了
找到门路的冯嘉怡,又试了一次,“从其他人的眼神上,我知道路子对了。”带给冯嘉怡自信的这场戏,正是结尾时郭利仕扶着圣人来到靖安司,圣人看了看那些模型沙盘,又抬头望天的那场戏,“现在网上很多剧照都是那一刹那拍下来的。”这也是如今冯嘉怡的微信头像。“那一刻,我的心放下来了,导演的心也放下来了。”
冯嘉怡说,拍这部戏,没有任何一场是拍完他觉得痛快或者过瘾的,因为一直要绷住那口气,接下面一场,或者等着换机位再来一次。“那个状态很重要。”因为除了外形,他说的每一句台词,都代表了一种态度,“他是一个帝王,一个政治家,他的台词看似就那么几个字,但你不光要把那几个字说出来,说出来的状态更代表了不同的意思,也就是所谓的话里有话。”
就比如剧中圣人说:“他们二人都为西北战事立了功。那太子,你呢?”这里面“那太子,你呢?”虽然只有五个字,但是他的语气、音调、气势,要让所有人都吓一跳。“这就是统治者的气度,所以里面的抑扬顿挫很重要。”再比如,圣人对右相说:“你就这么急着咬死太子啊?”右相回:“我只是想匡扶法度。”圣人轻轻地说:“那好,都听右相的。”其实词很短,但是要通过语气来表达“你犯忌讳了”或者是“你胆太大了”。
而说到如何把握这些台词的尺度,冯嘉怡说他从来都不会提前去练,“还是那句话,我只要在那个感觉里,说的台词的语气就一定是对的。”
为了绷住这口气,冯嘉怡几乎不参与戏外的聚餐和聚会,也很少在组里跟大家一起吃饭,“其实我们剧组的饭是真好吃,给我们做饭的阿姨是西安的厨子,水盆羊肉什么的,我就吃过2次。私下里也几乎不去找他们聚,除非我知道接下来一段时间没有“圣人”的戏,或者就是找导演,聊戏聊人物。”
全剧看了好几遍,至今没找到弹幕键
冯嘉怡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出场很晚,整部戏在播出前期就掀起了很大的热度和反响,他也从一开播就在追,“我看了好几遍,每出三集,只要没更新就再看一遍,我就是要连贯着看,也是学习人家好的地方。所以现在,我几乎能把每个角色的台词都背下来了。”他觉得这部戏里的每一位演员都演得非常好,还曾跑到其他演员的微博下面评论,说:你们演得太好了,我都不敢出场了。
艺人供图
虽然在追剧,不过冯嘉怡却不会看弹幕,“我不知道怎么看,还问过别人,人家告诉我右上角有一个按钮,不过我到现在也没找到。”但微博上的评论,他会关注,“我觉得现在的网友真的都太聪明了,都是高智商。有时候看大家骂圣人,我都能乐出声来。比如大家说圣人就是个大忽悠,还说他是‘嘴炮’。”冯嘉怡还写过两篇微博解释大家对剧情的评论,“我特愿意看他们在微博上留的东西,有时候憋不住也回一些。同时,我也很感谢网友的评论和指正。”
“圣人”,之于冯嘉怡,如今已经从一个他不敢接的角色变成了一个他要去“感谢”的角色。
新京报记者 张坤玉 艺人供图
编辑 吴冬妮 校对 赵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