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
惟创新者胜
科技创新
正在推动徐州
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阔步前行
十年间
徐州的科技创新历程一览无余
↓↓↓
这些成绩的背后
是徐州在科技创新道路上
一步一个脚印的笃定前行
↓↓↓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看彭城大地,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不断涌现,新模式、新业态踏浪而来,科技创新呈千帆竞发之势,引领着徐州经济航船破浪前行。
培“创新沃土”
发“产业新枝”
科技创新是实现发展弯道超车的助推器,也是提升产业能级的“命门”。
这十年,徐州厚植创新发展沃土。《关于支持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徐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徐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计划》……一个个突破性大、含金量高的创新政策持续供给,绘就我市科技事业蓝图,书写了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沃土之下,创新“基因”加速融入城市产业发展的“血脉”。近年来,徐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培育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徐转移转化。产业发展“之变”,指明了徐州阔步行进的“创新突围”之路。
抢占“新赛道”,创新作引擎。数字的蝶变映射出徐州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汇入“汪洋”的清晰流向。
看数量,创新“支流”逐渐壮大为“主流”——
- 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172家,是2012年的7.3倍,快速增长的企业数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培养了“生力军”;
- 科技相关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2.5%,持续增长的研发经费激荡创新活力,为产业开通创新“直通车”。
看质量,创新“航道”加速成为“主阵地”——
- 从2012年到2021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9.4个百分点,达到59.2%;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33.8%增长为47.1%;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37.6%升至57.3%。
根据《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显示,徐州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44位提升到2021年的第36位。与此同时,193纳米光刻胶单体生产、电子级多晶硅大规模产业化、磁存储器刻蚀机……一大批“高精专”的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排名的跃升,技术的突破彰显出徐州科技实力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单点向全面的提升。
徐州,是前沿创新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贡献者。
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正式列入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验收;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创新的涓涓细流源源不绝汇入徐州发展新版图,徐州锚定创新引领者的方向不断进发!
引“技术活水”
蓄“澎湃动能”
在徐钢集团生产线上,生产线计算机控制操作技术、无料钟炉顶技术、轴流风机技术等先进技术及国内、国际先进生产设备、工艺随处可见,新技术的应用让徐钢在五大传统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的“大潮”中迈向“诗和远方”。
以徐钢集团为代表的企业创新之举,折射出我市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跃升。
近年来,徐州围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进产业科技创新,设立市县联合创新项目、高新区联合招标项目,以科研项目助推解决“卡脖子”问题;
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出台《徐州市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管理办法(试行)》,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内部激励机制;
强化校地融合发展,精准对接高校成熟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一系列举措为创新成果和技术转移立柱架梁。
十年来
技术这步“先手棋”
正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烙下
越来越多的“徐州印记”
↓↓↓
发展的质量更高——
十年来,我市以技术创新破危局、开新局,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企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
江苏华美热电公司的“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氧化皮治理方法研究与应用”项目,克服了高温受热面氧化皮剥落引发的堵管问题,每年节约生产费用数百万元;徐工的XE215E纯电动挖掘机采用徐工专有智能热管理技术、电机泵控控制技术,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在保证施工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尾气零排放……一家家企业以新技术支撑起高质量发展的“新脊梁”,蹚出一条自主创新的新道路。
发展赛道更多——
在经济数字化转型加速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迭代的背景下,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徐工电商、三味图书拓展消费“新赛道”,智能生产线、智能机器人在生产线上“大显身手”……一个个产业、一家家企业,纷纷以技术创新为“器”,实现了从“制造”到“创造”“智造”的华丽转身。
“苏科贷”“高企贷”“成果转化贷”等多款科技金融产品相继推出;建成高标准现代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升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市智能网格客观预报体系、全省首批天气现象智能观测仪……创新“触角”延伸到金融、农业、气象等领域,11258平方公里的彭城大地处处展新姿。
锻“平台支撑”
建“产业高地”
步入徐州启迪创新创业产业园,路演大厅、新产品展示区、洽谈室、会议室一应俱全,一个个创业者的身影活跃在园区各个角落。园区为科技创业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打造了成长平台,让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投身创新创业实践。
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
这十年,面向重大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需求,徐州科技创新高地的“四梁八柱”越扎越深、越扎越稳。
平台是科创企业、创新成果“大显身手”的“舞台”。为全力推进科创平台建设,徐州制定印发了《全市科创平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及《全市科创平台建设工程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构建“1 3 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实现创新要素市场功能更加健全、运转更加高效;全面优化发展布局,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科产城融合示范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地。
截至2021年,我市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14个、省级以上孵化器60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81个。江苏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企智云谷·睢谷众创空间、阔然医学检验实验室……不同形式的创新平台聚焦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需求,聚拢创新资源、引进创新人才,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
对于锚定“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目标的徐州来说,创新平台的建设要有广度,亦要有深度。
如今,我市“一城一谷一区一院”集聚效应凸显;
- 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
- “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细胞治疗药物”等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
- 江苏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分别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科技园;
- 中国(徐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并正式运行,徐州成为全国第25家、全省第4家建成并运营保护中心的城市,专利授权周期大幅缩减至50天以内……
一个个创新平台“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开启企业科技创新的“新实践”,构筑徐州创新发展引领极。
此外,我市将平台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建成全国行业唯一的省级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5个。
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创新平台中孕育、成长、步入市场,创新“奥秘”逐渐揭开面纱。
育“人才磁场”
促“万马奔腾”
近年来,徐州持续加大人才“磁场”吸引力,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把人才工作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聚焦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目标,我市全力打造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加快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通过完善体系、健全机制、优化保障,激发释放人才活力,以“引育用留”之笔画好人才“同心圆”。
政策优先——
近年来,我市大力创新高标准人才政策。“人才高地28条”、“彭城英才计划”、“555”引才工程、“彭友圈”青年人才集聚计划、《徐州市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办理办法》……一批更加积极、开放、有温度的人才政策在人才体制改革、队伍建设、精准服务等关键领域持续细化深化,为人才发展开通“绿色通道”,吸引更多人才来徐州创新创业。
数量领先——
2012年,全市引进高层次人才2700多人,首次入选省创新团队2家。2021年,新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等领军人才11人、新引进专门人才5260人;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45人、科技类双创团队5个,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团队)29个;省双创团队入选数、双创人才入选率均居全省首位。一串串数字彰显着徐州汇聚各地英才的努力与坚持,雄厚的人才储备亦给了徐州砥砺前行、无惧风雨的底气。
服务率先——
办好淮海人才峰会,推动人才、项目、资金等要素有效对接;实施人才企业“瞪羚计划”,对领军型人才企业,一企一策给予重点支持;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着力解决子女教育、配偶安置、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我市于细微处做好人才服务,给科研人员吃下“定心丸”,不断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潜能,借智人才“外脑”,增强发展“内功”。
载体为先——
多年来,我市持续推进重大人才创新载体建设。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肿瘤生物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矿业大学装备与智能制造专题对接活动,江苏师范大学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专题对接活动,淮海经济区科技成果对接周专题路演活动……一个个平台、一次次产学研合作为关键技术和创新要素提供坚实支撑,“产才城”融合发展的“万马奔腾”之景愈发生动。
十年弹指一挥间,科技创新的潮水在彭城大地奔流向前,流向了田野大地、流向了城市治理、流向了青山碧水……科技之光点亮了“万家灯火”,转化为谋发展的强劲增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徐州蓄势而发
徐州将以更足的底气
更猛的发展势头
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增添璀璨光彩
原文刊登于 10月9日《徐州日报》 02/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