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国教育新闻网”订阅我们

未来教育新趋势(最美的未来教育)(1)

很多年前,我到位于北纬30°的神农架原始森林探险。对于探险来说,首要是不断去发现——观察沿途地形,观测天气变化,找到通往前方的路;然后,历尽艰辛登上心中所向往的那一座山峰——这是对目标的实现;探险归来,把探险笔记和照片分享给大家——这是对成果的呈现。一些年后,有朋友也想去神农架探险,于是用心看那些图文——这就是教材。照片上标注哪些野果子能吃,哪些有毒——这就是知识;一些箭头标明如何去摘这些果子——这就是方法。朋友边看边做笔记——这就是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前人呈现的过程。由于准备充分,朋友探险时找到更多野果子——获取了新知识——在前人发现的基础上得以再发现;他还登上一座更高的山峰——在实现的基础上得以再实现,他的照片更精彩——得以再呈现。

如果把神农架喻为一个世界,把个人的行程延伸为人类的进程,睿智的我们会有更多奇妙的发现——

站在世纪之巅,卓越的教师沐浴曙光,向浩瀚的远方眺望,未来的天空晨曦灿美,辉映着时代的光芒。

在人类社会进程中,没有什么比阳光照亮黑暗,知识消褪蒙昧,教育传承文明更有力量。在已存在45亿年的星球上,人类是通过教育将知识代代相传的物种,教育承载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梦想。

从茹毛饮血的洪荒年代走来,教育是钻燧取火生存之道的摸索与模仿,是刀耕火种生产技术的示范与习得,是格物致知生活智慧的揭示与开悟,是和谐发展生态理念的传授与学习……无论是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还是信息社会,教育让人类智慧代代相传、源源不断、熠熠生辉。人类籍教育积攒知识之木搭建智慧之舟,勇敢面对世界浪潮的汹涌奔放。

人类社会在发现、实现与呈现之间交织更迭、循环递升。从横向来看,每一代人都在自然探索中发现新知识、新方法,在生产行动中实现新目标、新梦想,在社会交流中呈现新成果、新思想。从纵向来讲,在发现中呈现——每一代人都在获取与展示当时的知识;从呈现中发现——每一代人都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的智慧。教育是引导后人发现前人的呈现,从而不断推动自我实现的过程,是发现、实现与呈现在时空中不断转化的过程,是人类最睿智的传承方式。

教育引导人类发现所面对的世界,实现所梦想的世界,呈现所成就的世界。当发现、实现和呈现达成平衡,当知识的传播和积累速度远远超过其流失和消亡的速度,知识就不再因为一个人或一代人的死亡而消失,从而被储存于人类群体的宏大基因之中。[1]教育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前置性、关键性、必要性驱动力量。从远古时代始,教育是不断交接的燃烧之炬,传递着光。

未来教育新趋势(最美的未来教育)(2)

01

通向未来的人类社会

在绚烂的曙光下,时代的全景式画卷缓缓拉开于延绵的大海和山峦之间——这是最丰富的时代,也是最复杂的时代,这是精确性最高的时代,也是不确定因素最多的时代,人类正以全新思维、全新行动、全新速度在发现、实现和呈现文明的辉煌和未来的梦想。

人类正在加速发现。人类发现之旅极其艰难,从远古时代独木舟顺流而下寻找新巢居,到大航海时代船队发现新大陆;从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传统图书馆的目录检索,到亚马逊网站的快搜引擎……无论是地域上的抵达,真理上的探寻,技术上的更迭,人类正努力翻越一道又一道发现的沟壑和峰峦,开拓视野,极目远望。今天的人类,已经有足够勇气去审视人类自身定位,展望社会未来,窥探宇宙隐秘。曾经用万年以上漫长时间进行大迁徙的人类现在已遍布全球,早已透过《天问》浪漫而幽暗的云层,把目光投向百亿光年外更广袤的星系空间,以不同视角、不同渠道、不同方式去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人类正在加速实现。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人类经历数百万年;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人类经历数千年;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时代,人类只经历数百年。[2]文明进阶升级正在加速。信息革命浪潮澎湃,工业革命层起不穷,生物技术方兴未艾,神经科学如日初生,人工智能初现端倪,智慧社会呼之欲出……人类生活发生颠覆式地变化,整个世界喧嚣而繁荣。科学构想和成果转化越来越紧密,技术和魔法越来越贴近。Internet把世界的各个角落关联到一起;AR把现实和虚拟关联到一起;AI把人类和机器关联到一起……每一项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都可能以蝴蝶效应影响着未来的走向,人类梦想正在被指数级地实现。[3]摩尔定律自身面临新的摩尔定律,人类进入了实现的快车道。[4]

人类正在加速呈现。呈现是人类本能,这种本能在信息时代得以更充分地唤醒,成为信息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当下我们所置身的世界,有像繁星一样闪烁的信息量,有大海一样浩瀚的信息流,人类的自我表达和群体呈现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5]人类社会一天的信息流量,已超过一百年前回溯至史前所有信息流量的总和。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是一个发现和实现不断被呈现的时代。Internet的构筑,大数据的兴起,社交平台的建立,微博、微信和facebook等新媒体、自媒体如雨后春笋涌现,每一个人都可以面向世界发出声音,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器和发源地。无论科学探索还是社会研究,每一个人的发现和实现,在今天都能以有史以来最快的速度,抵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呈现在全世界面前,最广泛而全面地覆盖到人类社会。[6]

人类社会文明程度若以发现、实现和呈现的增长速度和三者之间的转化速度为衡量,可以划分为“低现时期”、“中现时期”和“高现时期”。

低现时期——人类发现、实现和呈现三要素增长指数和转化指数均为缓慢程度,其时间跨度为史前至农业文明时期;中现时期——以上三要素增长及转化指数均有大幅度提升,其时间跨度为农业文明至工业文明时期;高现时期——为信息时期,增长与转化进一步加快。而未来——属于“超现时期”——人类的发现(乃至“想象”,这是发现的“触角”)会更快乃至瞬时转化为实现和呈现。[7]

教育是人类的世界工具。教育的任务是深刻洞悉、不断优化发现、实现和呈现的关系,将人类智慧成果以最好的方式、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效果呈现在学习者面前,不断提高他们的发现力,增强他们的实现力,优化他们的呈现力,激励和引导他们去认识所面对的世界、建设所置身的世界、展示所成就的世界,让人类所处世界更加美丽、更加美好。

未来教育新趋势(最美的未来教育)(3)

02

有人类温度的未来教育

在苍茫宇宙中,人类携手一路走来,以教育之炬驱散黑暗和寒冷。教育是全人类在发现、实现和呈现过程中的共同遗产和未来工具。教育属于每一个人,属于每一个社会,属于每一个时代。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具有关怀每一个人的时代理性和社会良知。

全员教育,让人人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从偏远沙漠到繁华都市,从寒冷极地到炎热赤道,从荒芜高原到富饶盆地,生活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群,人人都有公平获得教育的权利[8],这也是时代赋予世界的重大命题。所有人,不因肤色、种族、宗教、性别、年龄、财富、地位、区域、健康等差别,都有公平接受人类共同遗产的机会,都能掌握通向未来的智慧工具。

全面教育,让人人获得系统的教育养成。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论将来成为集约化农场的农民,还是自动化工厂的工人,人人都会获得系统的教育培养,以及充分的知识兼容和必备的核心素养,用以与社会接轨,与世界接轨,与未来接轨。未来的教育,是知识教育,更是思维教育;是经验教育,更是素养教育;是方法论教育,更是价值观教育。

全程教育,让人人受到终身的教育关怀。[9]教育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人类的终身福利。实施和接受终身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未来教育将进一步打破年龄概念、学校边界、学段时限,以大数据平台、数字化学习、云计算等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广阔的教育环境支撑,体现更深切的人文关怀,伴随每一个人的生活,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温暖每一个人的生命。

教育引领未来,人类创造未来世界的预期绝不与人类背道而驰。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未来一定不是属于机器的未来,而是属于全人类的未来;不是属于少数人的未来,而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未来。未来的教育充满对人的世界的关怀,以及世界的人的关怀。我们共葆“有人类温度”的未来教育,我们共建“有人类温情”的未来世界。

未来教育新趋势(最美的未来教育)(4)

03

教育即世界

所有的发现、实现、呈现,都是人类与世界的定位、关联与融合,出发和满足于人类对自我世界和未来世界的建构。今天我们有必要建立一种更为宏大且必要的教育观——教育即世界。教育引领人类发现世界、实现世界、呈现世界。教育为学习者构筑一个心中的世界,这个世界将影响他的一生;教育为社会奠基一个未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将伴随人类的进程。

教育把知识所构筑的世界映射在学习者心中。学习者坐在知识的殿堂,就是坐在宇宙的中央,汲取人类储备的智慧,掌握通向未来世界的密码——文学解读世界,历史见证世界,数学定义世界,物理探究世界,化学解构世界,艺术展示世界,哲学思考世界……在闪烁的星辰之中,他们的眼神像星星一样明亮,他们回眸着人类曾经的步履,思索着未来发展的轨道,构建属于他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世界。教育,这种伴随人类世界诞生而产生的社会方式,必然是关于人和世界的课程——让人人获得生命的觉醒(个体),让人人懂得生活的意义(社会),让人人参与生态的建设(世界)[10]。

生命的教育:世界的人,人的世界。我们何以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将会去往哪个世界?我们源于45亿年前一颗行星的形成,胜出于亿万精子奔向卵子的一次竞争,受益于人类承前启后的智慧和教育。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的生命,如何去珍惜无以计数次偶然之中一次命中的几率?每一次生命的诞生都是死亡的开始,未来的我们能否修改生命的密码,超越生死而进入一种新的境地?我会重新构筑一个怎样的世界?我又如何坦然地在这个世界上,平衡生与死、当下与未来、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

生活的教育:世界的人们,人们的世界。我和其他人如何相处?他们和我是什么关系?我们是竞争还是共生,我们是挤夺空间还是和谐共荣?我们如何在这个像岛屿一样的世界上,有一段共同美好的经历?一切教育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映射。如果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11],那么今天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随着高现时期的到来,已经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教育应该做何种方式的改变和引领,让一个生命在与其他生命相处之中,得以优雅而从容?

生态的教育:世界的人类,人类的世界。我们何以共生于这个世界,我们对于世界的意义何在,我们何以面对人类文明,何以去面对和构建我们共同的世界?站在人类世[12]的我们在代际之间以教育相关联,正在共同思考、面对和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围绕解决如能源枯竭、环境恶化、气候变化、人口压力等一系列史无前例的重大危机,储备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各种挑战。我们始终坚信,在人类的世界里,乌云遮不住阳光,云霭掩不住晨曦。未来的教育更加美好,未来的世界更加美丽。

教育让学习者明确“我”在世界的角色坐标(定位),我与世界的相应关系(关联),我对世界的价值体现(融合)——爱是其中的应有之义。爱是生命对自我的觉醒、社会的参与和世界的连接。人类体现出强烈的个体觉醒度、社会融入度和世界关联度。人对自我的呵护,是爱;对社会的联接,是爱;对世界的回应,是爱——爱即建立关联与融合,教育亦是建立关联与融合。教育因爱而生,是维系爱的最重要方式。给学习者怎样的教育,他心中就有怎样的世界。如果学习者面对的教育方式是狂风暴雨,往往他未来的世界很难风和日丽。如果在系统教育阶段他很难感受到爱——这种关联与融合世界的方式,未来他也将很难去付出爱——很难成功地建立与世界的关联和融合。

从发现、实现和呈现的角度来看,每一代人把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呈现在世界上,赠予当下时代和未来时代之人。每一个接受教育之人,要懂得感受人类之爱,付出人类之爱,展示人类之爱——让世界充满爱。

未来教育新趋势(最美的未来教育)(5)

04

教育的关键性要素

教育关联人类,融合世界。发现力(探索)、实现力(创造)、呈现力(交流)是人类社会进步最基础和关键的三组力量。未来的教育注重启发、诱发、激发[13]这三组力量——

启发、诱发、激发每一个人的发现力。学习者如何发现和看待他们所面对的世界?教育将更睿智地呈现人类智慧,把内涵丰富的人类智慧成果以不同方式、不同载体、不同渠道展示在每一个人的面前。但是,教育绝不仅停留在对人类已发现的知识的传授中,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发、激发每一个人产生对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引导每一个人用复合型思维更加大胆而生动地洞察世界,更深刻地发现事物的规律。

启发、诱发、激发每一个人的实现力。学习者如何规划和实现他们所梦想的世界?今天我们所置身的世界,皆是前人不断实现的梦想世界。我们继承了他们所创造的条件,我们有义务通过我们梦想的实现,为未来人类与世界创造更多条件。知识来源于世界,用以改造世界。今天的教育,更注重开拓人人用知识面对未来挑战的思维,增强人人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作为改变世界最重要的力量,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教育的重要标杆和必要尺度。

启发、诱发、激发每一个人的呈现力。学习者如何展示和交流他们所成就的世界?未来的教育让我们以更优雅从容、丰富多彩的方式展示自我价值、实现成果,传播社会文化和人类文明。人类的发现受益于呈现的共享[14]。呈现构成信息流,呈现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推动力。因为呈现,我们把自己的成果共享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分享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类成果。呈现力是人类自我价值社会化实现的重要依据。

未来教育新趋势(最美的未来教育)(6)

05

教材与课程

那些画在岩壁上的图案,应该是距今数万年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绘画的遗迹。[15]这些绘画既是美术的萌芽,也是教材的雏形——它们本身是一种呈现,在向神灵或其他人表达某些信息——比如对驯鹿出没的描绘(发现),对长毛象捕获(实现)的展示。这是一种以文本形式出现的“教材”。那些人类的先祖,在相当长的进化发展阶段,可以藉此亦获得关于生存的信息。

在漫长的人类进程中,这种呈现不断丰富。文字与书籍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呈现。当人类发展处于低现时期,书籍的编著相对滞后,源自农业社会的典籍经活字印刷成为教材后,往往沿用数百年。而今,我们一年出版的书籍,远胜于此前数千年书籍的总和。当下学校讲授计算机课程,很难把三年前的教材再用于今日。世界在飞速发展,无论是从社会层面还是教育层面,发现、实现和呈现都在加速相互转化。如何适应这种快速转化?基于印刷术的传统教材能否跟上未来课程的速度?

速现教材。发现和实现将及时转化为呈现。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科学突破、技术革新都可以通过教育云端等方式,以最大效率转化为速现教材而呈现在学习者面前,满足学习者即时学习[16]的需要。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含有价值观、方法论等根本性教育要素的传统教材,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消失。互联网,因其即时可获取性成为教材的重要来源之一。个性化学习和弹性学制,催生教育行业开发数量惊人的教材包。因随时眺望和把握世界最新进展,学习者将具有足够的超前意识、全新思维和复合能力去应对未来挑战。

交融学科。人类将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发现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自信息时代始,“定位”“关联”与“融合”被凸显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大世界观”“大历史观”“大发展观”“大教育观”不断建立或健全,应运而生的“大课程观”着力打通学科屏障,形成联系交叉的课程类型,注重人文、科技、社会之间的融合。文科、理科边界进一步模糊。[17]学习者被鼓励在同一课堂上着力用数学、地理和经济学知识,分析西班牙文献中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财政状况对文化的影响。知识不再被孤立和割裂,所有知识在学科的交融中呈现出更加迷人的光华。学习者对知识的重复性学习,远远不如关联和融合知识更能带来发现的乐趣。

全景课堂。未来课堂将以全新呈现方式出现在教育的视野里。VR、AR等技术的兴起和运用,视网膜技术的研发以及可穿戴设备的升级,都将促使课堂呈现为令人惊叹的全景模拟状态——学习者在历史课堂上穿梭于中世纪的宫殿之中,在地理课堂上顶着风雪登上珠穆朗玛峰,在生物课堂上直接进入人体血管做环游旅行,在体育课堂上跟贝克汉姆一起驰骋绿茵场……身临其境的课堂场景将让学习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课堂也不再局限于一个封闭狭小的物理空间内。课外即课内的理念,让课堂存在于校内外任何地方。在教育云技术的支撑下,地铁站、快餐店、游乐场的电子说明书、活动流程表亦可能是学校关于教学的精心渗透,从而成为学习者学习的生动教材。教育在更广泛的空间产生。教育全方位渗透于生活中,学习者自主规划学习,在连续场景实践中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速现教材、交融学科、全景课堂将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教学秩序与教学流程产生颠覆式冲击,教师和学习者共同面对奔涌而至的新问题,需要共同进行新发现。教师是学习者,学习者也可能成为教师的教师,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学习者。学习者的选择权得到进一步尊重和保障,教师更多采用引导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促成个性化学习。教师角色、课程模式、教学形态等将引发一系列变革。课堂所建构的新型师生关系将长远影响到社会关系的构建。

未来教育新趋势(最美的未来教育)(7)

06

广阔的未来学校

在灿烂的晨曦之下,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性教育形态,学校更加受到尊重而不会消失——工业时代的集约化教育形态颠覆了农业时代的家庭式教育形态,信息时代正在形成的信息化教育形态以及未来社会智能化教育形态又将陆续蓬勃兴起。

学校关系反映社会关系,未来学校在构建和引领一种社会关系。[18]混龄教学对社会生态的真实模拟,选课制度对民众选择权的充分尊重,翻转课堂对社会平等关系的有效喻示,都将成为未来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学制、学期和学段的概念将进一步模糊,学校与社区、社会的关系将进一步融合,在职学习和脱产学习的围墙进一步拆除。未来学校以线下和线上、实体和虚拟、校园和社区等多种方式存在于社会之中。它有校园之场所,却无围墙之疆界。它向社会延伸、向虚拟延伸、向全球延伸。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在未来得到全新诠释和全面印证。

特别是当传统学习的含义从单一的发现向发现、实现和呈现延展,人类对学习充满了史无前例的兴趣和动力,学习成为一种兴趣爱好,成为一种重要习惯,学校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未来我们会看到,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随时到学校学习,就像到餐馆进餐一样普遍。

科学探索的森林迷宫(发现)。未来学校在着力构建一种学习环境——一片注重体验感、激发好奇心、保护求知欲、延展想象力、提升合作度的森林迷宫。在技术的支撑下,学校成为一个高度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场地,各种自然场景和社会场景会被不断创设,学习者会面临一个又一个场景和问题,他们之间需要建立并强化一种关联,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共同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学习成果的转化车间(实现)。学习者在阅读(自我发现)教材(他人呈现)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再发现,并促进自我的实现和呈现。未来学校将作为发现、实现和呈现转化的重要场所。现有知识在学校经学习者掌握后,快速转化为科学构想和研究成果,校园成为深度学习、实践研究、社会生产的纽带。学校的科研性及应用性进一步加强,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与科学研发机构一样,学校将产生人类最卓越的研究成果,并将成果再次转化为教材,让发现、实现和呈现构建更为良好的循环关系。

全球文化的微缩剧院(呈现)。未来学校培养未来世界公民,让每一名学习者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充分而从容表达自我并听取他人表达。学校着眼全球,以更加包容的人文精神,以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以更加强烈的人类世界意识,促进学习者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理解和丰富。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的呈现都力图以最佳方式展开。跨区域教育交流和联合教学活动将不断增多,学校成为一个思想不断碰撞的俱乐部和孵化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学校凝聚一群又一群未来人才,立足当下世界,共同学习当下知识,用以研究解决本地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承担为未来人类和平发展之路筑基的重大使命。

未来教育新趋势(最美的未来教育)(8)

07

全新的学习者

人类在发现、实现和呈现的过程中推动着自身的演化。这种演化使学习者的身心发生不经意的改变——我们的大脑失去原有的心象地图,包括通过动植物知晓时间,通过辨识和星辰航行,我们的基因正在不断进行修正调适……人类正在形成对大脑的重新布局,调整思考问题、构建社会和适应环境的方式。[19]从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到2003年人类基因组的解码完成;从传统生物学到今天的神经科学,人类在加快发现自身世界的隐秘。今天的芯片技术、3D打印技术、现代医学、材料科学等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实现我们生命的增能和缺陷的弥合。[20]未来的学习者,这群站在45亿年星球之上,携带来自500万年前人类基因,经历并接受更多科技和信息浪潮洗礼的人类,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完成什么样的使命?

对技术支撑更依赖。出生并成长于未来的全新学习者,浸润在大数据的海洋里,他们对技术的快速领悟、熟练运用和心理依赖远远超过任何时期的人类。技术如同手机与其所加载的APP,成为和他们身心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技术支撑使知识的识记不再成为教育最为关键的要素,学习者随时可以通过技术(包括大脑芯片)检索各类知识;另一方面,技术的过度依赖也将对自我思维的积极构建产生消极影响,技术的心理成瘾性问题是未来学习者必须面对和克服的问题。

对选择权利更重视。未来社会是扁平化、多元化社会,未来学习者更加关注社会关系和自身利益,以及两者之间如何调整与平衡。他们对权力没有畏惧感,他们注重行使自我的选择权。他们抵触灌输式教育、说教式教学,他们强调同理心,更愿意接受订单式学习、自主型学习、个性化学习。他们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乐于参加不同的社团组织,以彰显他们的社会态度和个性发展。

对构筑世界更主动。在高现时期,信息和资源围绕在每一个学习者周围。未来学习者乐于享受这种围绕,在时机成熟和方法得当的情况下,每一个人的预期目标能够得以更快速的实现。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更加敏锐,也沉浸于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构筑属于他们的世界。他们善于分析信息,整合资源,能够大胆将各种想法付诸实施。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世界。

但是需要引起警醒的是,对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不等于迥异化教育,即使教育会被神经科学、信息技术等重构,但教育的重要目的依然必须得以尊重——使未来学习者对人类共性即人性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对人类核心价值理念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高现或超现时期,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上帝或撒旦,对世界产生跃升式推动或毁灭性打击。并且,未来学习者还有一项关键使命——做好与人工智能博弈的充分准备。在人类世界的伦理体系中,即使人工智能像全能软件一样驱动社会发展,但人类永远是世界的核心芯片——如何在高速发展的未来保持而不迷失人类自我[21]。

未来教育新趋势(最美的未来教育)(9)

08

卓越的未来教师

当学校和社会进一步融合,人人都是教育者的理念得以充分印证,不同类型的教师群体并存于社会当中。迎着灿若晨曦的未来,卓越的教师有世界一样广袤的胸襟,有太阳一样温暖的目光,他们伸出坚实有力的膀臂,展开熠熠生辉的羽衣,有着强烈的“人类社会”和“万物关联”意识,科学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和世界趋势走向。在通向未来的旅途中,他不会告诉你所有的答案,他亦和你在寻找共同的谜底。他需要更清晰地把握发现、实现和呈现三个层面的关系,不断健全教师的能力体系[22]。

第一层面,发现力。

思维开拓力。未来是颠覆传统思维方式的时代。卓越教师敢于突破常规思维瓶颈,及时升级思维,建构关联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结构性思维、颠覆式思维等多种思维模型,用多重视角发现和思考问题。

信息分析力。世界正在被数据越来越精准地进行定义。卓越教师善于精准分析各类信息、科学处理各项数据,从信息浪潮中明确自身的定位,发现问题的关键,掌握事物的规律,捕捉教育的契机。

系统关联力。未来是万物关联时代。卓越教师更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之间的关联,他们不仅是学校之师,也是社会之师、人类之师,善于把教育放在社会发展大氛围、放在人类文明大历史中来看。

终身学习力。未来是终身学习型社会。卓越教师有持续终身的学习力,和学习者一样面对全新陌生的世界。终身学习既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兴趣,就如定期给手机充电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习惯。

社会共情力。教育是关乎全人类、关乎每一个人的教育。卓越教师有对生活的热忱态度、对众生的悲悯情怀,对世界的关怀精神。未来社会不因数据的建构而更为枯燥,人类世界会因人性的解放而更加温情。

第二层面,实现力。

团队合作力。作为在合作中演化并因合作获得巨大收益的物种,人类将更为深入地巩固合作力。更重要的是,教师、师生之间的合作对于学习者构建未来社会关系会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课程设计力。个性化教育、游戏化学习、全景课堂都对未来课程提出新的挑战。在“大课程观”背景下,卓越教师善于构建和设计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课程或课程体系,让课程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跨界创新力。未来社会实现深度融合。卓越教师具有多门类学科知识和复合型实践运用能力,善于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创新性地开展各方面工作,并不断激发学习者的创新力。

教育评价力。评价即导向。未来社会精准性和不确定性并存,卓越教师善于在大数据支撑下以更精准的评价方式评判带有不确定性因素的教育教学,形成教育正确导向。

矛盾处置力。未来时代在发现、实现和呈现日益加快的过程中,各类新生事物和问题层出不穷,卓越教师具备智慧面对和处理各方面问题的能力,及时消除矛盾隐患,保障学习者利益。

第三层面,呈现力。

故事演绎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经历的一种记忆行为,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想象描述。故事是人类传播最有生命力的叙事载体。卓越教师善于在故事的建构和演绎中诠释思想、表达情感。

平等沟通力。世界向扁平化结构发展,未来是更加平等的社会。灌输式教育作为自上而下非平等的教育方式,必将被社会所摒弃。建立一种更加平等的沟通方式,有利于缔结更加平等的师生关系。

审美塑造力。更美好的未来取决于更美好的引领。卓越教师有梦想绚烂之美、心灵温润之美、事业芬芳之美、岁月静好之美,善于发现细微之美,审视其中之美,营造氛围之美;捕捉瞬息之美,欣赏当下之美,创造未来之美。

多元传播力。教育即传播。卓越教师善于运用传统媒体、自媒体、新媒体等多种信息化载体,运用视觉传达、远程教学等多种方式向学习者和社会传播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

思想构筑力。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一个人都在展示属于自己的世界。卓越教师善于构筑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精神世界和思想体系,学会与时代对话,与世界对话,与未来对话。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传递人性温度的教育。机器和网络永远无法取代教师在人性关怀中的重要作用。而人性的丰富性也使教育具有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在相当漫长的时期内,教师职业如同父母身份而不会消失,教师像灯塔一样陪伴着人类的成长,守护着人类的家园,引领着人类的未来。

未来教育新趋势(最美的未来教育)(10)

09

未来的曙光

在45亿年浩瀚的时空洪流中,人类的出现如火光电石,沧海一粟,在生生不息的繁衍中,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面对宇宙的苍茫。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教育让人类的智慧得以积攒、延续、传承、创新。教育引导一群在宇宙中微不足道的生灵,凝聚产生伟大的成就。

今天的我们,要建立健全“大教育观”,从更加高远、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视角统筹、协同、发展教育。教育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世界的全面发展,促进世界的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百年后的人们会回眸今天的教育——今天的教育,是否向走向明天的我们昭示正确的方向和路径,又是否会为明天的他们从容应对和建设一百年后的世界做出更好的奠基。

我们共享着人类在进步历程中留给自己的每一点滴知识和智慧,以及这些知识和智慧所产生科学和精神对世界的改变。我们有责任把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告诉我们的后人。发现、实现和呈现,是教育最重要的要素和力量。

我们需要团结在一起,在广袤的宇宙中,和我们的前人、后人在一起,作为整个人类,以微笑的姿态,最饱满的情绪,呈现在浩瀚的星辰之中。面向灿若晨曦的未来,卓越的教师面带微笑胸怀勇气,轻轻挥手翱翔天地。

爱不灭,向未来;

因教育,永传承。

注释

[1]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认为,人类的诞生,意味着地球上第一次出现能将知识代代相传的物种。人类可以将自己所学与他人分享。这样,知识积累的速度开始远远超过其流失速度。知识和经验不会随着一个人或者一代人的死亡消失,而是为下一代保留了下来。就这样,每一代人都继承了前人积累的知识。随着知识积累的不断增长,后人得以采取不同方式,利用这些知识适应多样的环境。详见:大卫·克里斯蒂安《极简人类史》,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2]李四光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经过新人阶段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后,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及金属时代。愈到后来发展愈为迅猛。从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到现在至多不过一万年左右,金属时代的开始到现在不过数千年,人们开始利用电能到现在不过一百多年,原子能的利用则仅是最近几十年的事; 而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发展阶段,则动辄以数十万年到千百万年计。由此可见,人类的发展不是等速度运动,而是类似一种加速度运动,即愈到后来前进的速度愈是成倍地增加。”详见:李四光《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 科学出版社1972年版。

[3]伊恩·莫里斯(Lan Morris)认为,从石器时代至2014年,社会发展指数从4点左右上升至900点,但从2015~2103年,分数会再提高4000点,属冰河时期以来上升分数的4倍以上。详见:伊恩·莫里斯《人类的演变-采集者、农夫与大工业时代》,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版。

[4]瑞·库茨维尔(Ray Kurzweil)对科技历史进行分析,得出关于科技增长以几何级数进行的结论,称作“加速度回报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此定律把摩尔定律扩展到许多集成电路科技以外的科技领域中。详见:默里·沙纳汉(Murray Shanahan)《技术奇点》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5]《连线》(Wired)杂志提及:仅仅一天之内,人类就会产生数以百万计的书籍写作那么大的价值。在全球范围内,我们一共发送1646亿封电子邮件,发了4亿条微博,还在WordPress上写了超过100万篇博客文章,留下200万条博客评论。在Facebook上,我们共写了16亿字。总之,我们每天会在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写上约3.6万亿字,这相当于3600万册图书(作为对比,整个美国国会图书馆才不过拥有约2300万册图书)。详见: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信息简史》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版。

[6]就呈现来讲,人类社会很早就有多种方式。譬如,希腊化时代的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馆,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博物馆,以及1851年维多利亚时期“万国工业大展览”(Crystal Palace Exhibition),都是人类对科学和文化成果进行主动而有效呈现的生动范例。

[7]瑞·库茨维尔(Ray Kurzweil)认为,我们正处于变革的早期阶段,模式变化的加速度(我们改变基本技术方法的速率)将与信息技术的指数增长速度相同,并都将处于膝曲线的拐点(在这个时期指数增长的趋势将变得非常明显)。一旦越过这一阶段,这种加速的趋势将爆炸式地增长。在2l世纪中期以前,我们的技术增长率(与我们自身的增长速度大不相同)将以近似垂直线的速度增长。详见:瑞·库茨维尔《奇点临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8]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应当给一切人以受教育的充分而平等的机会”;1990年,在泰国宗迪恩全民教育大会上,形成《世界全民教育宣言》,重申1948年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关于“"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把终身教育的目的概括为:努力建设更美好的生活,即使人过一种更和谐、更充实和符合生命真谛的生活。

[10]蔡元培认为:“而教育者,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故以实体世界之观念为其究竟之大目的,而以现象世界之幸福为其达于实体观念之作用。”详见:蔡元培《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

[11]“教育即生活”由约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生活即教育”由陶行知提出,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与教育是同一个过程。

[12]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认为,人类已成为地球环境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而需要重新命名我们生活的地质年代。多国科学家表示赞同,来自伦敦地质学会一个工作小组(监管地质年代表的权威机构)开始考量各方面证据,竭力将我们所处的地质年代由根据岩石划分的全新世(Holocene)更名为人类世(Anthropocene)——人类时代,首次承认人类对整个地球具有空前的支配力。详见:黛安娜·阿克曼(Diane Ackerman)《人类时代:被我们改变的世界》,三联书店2016年版。

[13]借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李德仁院士关于教育应“启发、诱发、激发”的教育理念。

[14]发表论文和媒体报道是一种呈现,能推动再次发现。以生物学研究为例,重大发现被发表后能迅速地被重复与发展。如CRISPR/cas9基因技术被发表后,全世界范围在短短两年内已经有数百篇关于在不同生物、不同基因引用的报道。又如,1865年,雷戈尔·约翰·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总结出著名的遗传规律,形成论文《植物杂交试验》。1881年,论文入选一本植物学杂交论文的目录,最终导致在1900年,被三位生物学家同时发现。1900年是遗传学史乃至生物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一年,来自三个国家的三位学者同时独立地“重新发现”孟德尔遗传定律,他们是荷兰的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德国的柯灵斯(Carl Erich Correns)和澳大利亚的契马克(Erich von Tschermak-Seysenegg)。从此,遗传学进入孟德尔时代。详见:程书钧,潘锋,徐宁志《话说基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法国南部拉斯科岩洞(lascaux Caves)呈现前所未见的大规模史前艺术,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0年,史前人类在洞中绘制超过600幅壁画,雕刻超过1500件动物雕像。详见:玛德琳·迪科尔森(Madelynn Dickerson)《人类艺术简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16]“即时学习”(just-in-time learning)理念在于学习者想学习什么内容以完成任务时,都可以找到相应内容。详见: 阿兰·柯林斯(Allan Collins)、查理德·哈尔弗森(Richard Halverson)《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7]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n)认为,科学和人文艺术是同一台纺织机编织出来的;人类可以从基因进化到现代文化这整个长远的历史中,看到有关这台纺织机的起源、本质,以及人类处境的诠释。从教育的角度上来看,寻求知识的融通是重整日渐瓦解的人文学科结构的方法。详见:爱德华·威尔逊《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和人文》,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版。

[18]裴巧灵认为,追求社会的民主化首先要求实现教育的民主化。“因为只有通过发展民主的、面向大众的教育,全民的文化素质才能切实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才能完善,全民的现代生活方式才能确立,民众行使民主权利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才能增强。” 详见:裴巧灵:《芬兰全纳教育研究——历史、现状及启示》,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9]心象地图也称为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是表征环境信息的一种心象形式,是人们通过多种手段获取空间信息后,头脑中形成的关于认知环境(空间)的抽象替代物,是空间环境信息在人脑中的反映。黛安娜·阿克曼(Diane Ackerman)认为,人类的许多发明无论从身体还是精神上都彻底改造了人类自身,通过编辑短信,儿童大脑地图中负责拇指的部分变得更大;在烹饪发明后,人类牙齿从锋利变得迟钝而脆弱。详见:黛安娜·阿克曼《人类时代:被我们改变的世界》,三联书店2016年版。

[20]温德尔·瓦拉赫(Wendell Wallach)认为,科学上的进步很快能够实现完全改变人类的基因、智力和身体。人们将很容易获得超级技能,很快将出现能力超凡的半机器人和技术智人。详见:温德尔·瓦拉赫《科技失控》,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

[21]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福山认为,“生物技术改变了人性,但我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失去了多么有价值的东西。也许,我们将站在人类与后人类历史这一巨大分水岭的另一边,但我们却没意识到分水岭业已形成,因为我们再也看不见人性中最为根本的部分。

未来教育 大家之言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取决于观测的角度,站在怎样的角度,就会有怎样的认识和理解。

无论是1858年人类用系留气球拍摄法国巴黎的鸟瞰相片,还是1957年前苏联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乃至现代人造地球卫星的普遍应用,人类正在通过多种不同于以往的角度和方式探索世界。这种角度的变化和方式的革新,产生了非常广袤的视野和令人振奋的效果,也体现了一种科学的精神。

如《面向灿若晨曦的未来》,提出“发现、实现、呈现”,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从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维度思考和诠释人类社会进程,以及这一宏伟进程中教育应秉承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把握了信息社会的时代特点,理念新颖,是一种颇有价值的探索和研究。

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产生的重要活动,科学技术在教育传承的基础上蓬勃创新。未来教育要善用“启发、诱发、激发”,不断提高人类代际之间的发现力、实现力和呈现力,并处理好其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这是建设未来世界的明智之举。希望我们共同关注教育,携手面向未来,一起努力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知识改变世界,教育引领未来。今天我们对未来有什么样的美好遐想,未来就会有什么样的精彩纷呈。做出这样的遐想,应该是站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在仰望星空中科学判断。

关于未来教育,有些是不可知的,有些是不会变的。不可知的,可以通过合理想象,科学预见;不会变的,往往是本质规律,必须遵循。

李院士所述未来教育要善用“启发、诱发、激发”,这是反思教育实践、探究教育规律所作出的科学判断,无论在过去、当下还是将来,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普适性,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秉承的品质性、方法性素养。

预见不可知的未来,教育还将作哪些思考?《面向灿若晨曦的未来》一文提出“发现、实现、呈现”,着力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层面凝炼出更本质性的要素,从而对未来教育作更充分的判断,体现出一种教育哲学思维。而在信息化文明时代,关于“教育即世界”的诠释,也是一种颇具探索意义的理念创新。

通向未来世界的过程中,教育要做到全局与细节并重,悟本与创新并重,思维与方法并重。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受教育者不断去感受世界,勇于探索发现、科学实现、交流呈现。而只有真正把握住教育的本质特征,才能顺应信息化浪潮中时代的巨大变化,应对纷至沓来的各种挑战,共同构筑更加美好的未来世界。

Olivier Francomme/法国亚眠大学博士生导师

教育是通向未来社会的重要方式。在法国,我们一直从事着弗雷内教育思想和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弗雷内教学法基于一些重要的原则和工具:实验探索、协作生活、自由表达。

“实验探索”就是鼓励所有孩子去发现,要给他们发现的自由。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发现的过程就是去探索理解世界的过程,去试图生产出知识性的东西;“协作生活”就是鼓励孩子们通过合作去大胆创造,不断构建他们自己的世界;由合作理念而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自由表达”,我们非常关注学习者通过语言、肢体、绘画、音乐等各种方式进行表达,鼓励学习者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创作和产出,而且基于学习者创作和产出的作品,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资源和材料,这里面也有一种转化。

在实验探索、协作生活、自由表达之中,每一个受教育者会发生惊人的变化与成长。

这与《面向灿若晨曦的未来》构建的三个教育阶段不谋而合:发现、实现和呈现。弗雷内的三个原则与文中的三个重要教育阶段,这是两种不同教育思想的强烈联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