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头,随处可见装修新颖、设备先进的潮流理发店,记忆中那些老式理发店早已难寻踪迹。在海口琼山区中山路,“藏着”一家老式理发店,没有靓丽的装潢,也没有造型时髦的理发师,这家理发店十分“低调”。即使如此不起眼,这家老式理发店也在这里静静开了三十多年。

海口琼山忠介路剪头发:海口琼山区中山路(1)

①琼台理发店门面

  1 年代感十足的理发店,理发价格从三毛涨到15元

  在年轻人的印象中,理发店是靓丽时髦的地方,然而海口琼山区中山路这家老式理发店却与众不同——白底红字的店招,保持老式装潢,老式理发椅、吹风机、爽身粉、刮刀……走进琼台理发店,年代感扑面而来。

  店内空间不大,一进店,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长方形的大镜子,镜子款式老旧,但一尘不染。镜子中间贴着价目表,下置一张木质长桌,桌面上放着啫喱水、洗发水、爽身粉、肥皂等,还摆着一尊复古的钟表。工具箱里摆放着剃头、修面的工具,如剪子、刮刀、剃刀、梳子……店内摆着两张老式理发椅,仅有一个洗头池。门口的长椅上,一名中年男子正在等待,理发店老板兼理发师陈达全在店内为另一名男子刮脸。

  今年已经68岁的陈达全依然精神抖擞,与记者闲聊的同时,手上的活计不停。他告诉记者,这家理发店从1990年开到现在,已经32年了。“以前父母在府城开理发店,我上山下乡回来后在家闲着,1980年接了父母的班。”陈达全告诉记者,他1979年入行,一干就是40多年。

  陈达全回忆道,小时候忠介路是“潮流时髦”的聚集地,那时父母的理发店开在忠介路,来店里理发的人很多。他记得,1979年理发才三毛钱,1991年涨到七毛钱,现在他店里理发收费15元。

  “理发、修面、洗头、吹干,全套25元,单理发和修面只需15元。”陈达全说,来他这理发的大多是老客,且以年纪大的客人居多,“附近没有老式理发店,一些老年人又不喜欢去那种新潮的理发店,(那些地方)对老年人来说很不方便。”

海口琼山忠介路剪头发:海口琼山区中山路(2)

②陈达全在给客人理发

  2 “理发不修面,等于没理发”

  在记者采访时,一位白发老人走进店内,点名要陈达全理发和修面。老人说,他之前去一家理发店不太满意,“那边理发师理发和修面的技术不行。我就住在高登西街,来这家店理了几十年头发了,今年80多岁,平均一个月来一次。”

  记者与老人闲聊,只见陈达全操起简单的工具,以娴熟的手法开始理发、修面,短短20分钟,就完成了全套服务。“平时人少一点,周六周日人最多,你要是那时候过来,我就没功夫跟你闲聊了。”陈达全笑着说。

  记者问及老式理发与新式理发有啥不同,陈达全弹了弹手里的剃刀,表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修面这一“保留项目”了。修面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

  陈达全告诉记者,现在有些理发店已取消这一项目,有些理发店给客人刮脸、刮汗毛甚至不用剃刀,而是用电动剃须刀。两者虽然功能差不多,但客人的感受有很大不同,“修面是一门老手艺,在新式理发店已经不多见了。” 陈达全说。

  见店里没什么客人,记者也体验了一番修面。陈达全先将老式理发椅靠背调低,让记者平躺,然后在记者脸上抹上一层肥皂泡沫。陈达全说:“修面考验的不仅仅是师傅的手艺,还有眼力。熟练的修面师傅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胡须是硬是软。胡子很硬要准备一条热毛巾敷脸,让胡子软化,这样修面的时候会舒服一点。胡子不是很硬的,用肥皂加温水涂脸就可以了。”

  陈达全手握剃刀,沿着脖颈处的皮肤笔直往上拉,剃刀刀锋所过之处,手起须落,干净利落,就连耳根的毛发都不放过。

  “很多在我们这里理发修面的老年人,他们习惯了修面,对于他们来说,理发不修面就像是没理发一样,现在很少有年轻人修面了。”陈达全告诉记者,练就这手艺可不容易,靠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有些人会用西瓜皮、冬瓜皮作为练习的常用道具,但陈达全把剃刀放在自己的大腿上练习,“大腿上有一些汗毛,练起来手感跟西瓜皮和冬瓜皮不一样,有时候我也会拿假发来练。”

海口琼山忠介路剪头发:海口琼山区中山路(3)

③陈达全在给客人修面

  3 老式理发店寄托一代人对美的追求

  陈达全说,经营理发店这么多年,全靠老客和回头客支持,很多老客都是理发店的“粉丝”。老客来到店里,陈达全就知道他想要什么样的发型。

  甚至有些老客从小就在他的店里理发,“有个顾客,小时候被妈妈带来理发,大学毕业后回来工作,还来我这里理发、修面。有的客人年轻时常在我这里理发,现在头发都白了,还常来找我理发。”

  几十年过去了,陈达全已两鬓斑白,老店离不开老客,老客也离不开老店。他们之间似乎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情,而这家老式理发店,似乎也寄托着一代人对美的追求。

  记者问陈达全何时退休,他哈哈一笑,说:“只要还能拿得动这把剪子,这把剃刀,就会一直做下去。”(记者 林道亨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