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城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人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潭柘寺历史悠久,它的建造要早于北京城。而在毗邻北京的天津市也有这么一句俗语,那就是“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城”。

位于天津市区内的天后宫它的建造也要早于天津城。按照官方记载来计算的话天后宫比天津城大了78岁。

天津妈祖像属于哪(天津的妈祖信仰)(1)

天津天后宫俗称娘娘宫,始建于元代泰定三年,明代永乐元年重建,是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天后宫位于天津市旧城东门外海河三岔河口西岸的古文化街上。

天后宫的来历

天津东临渤海,背靠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天津成为了水陆交通的枢纽。元代建都北京以后,漕运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天津的重要性。

漕运使用的船员多为闽浙一带的南方人,他们世代在水上和风浪打交道,常年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中工作,养成了“不拜神仙不上船”的习俗。在往来于天津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将自己家乡的风俗信仰带到了这里。

元朝泰定三年,也就是1326年,天后宫建立。目的是为了祭祀海神天妃庇佑漕运。此后无论是北上还是南下的船只都要到此祭拜海神。这里船只惠及人口增多,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建造天后宫的这块地方也就成了天津最早的居民俱乐部。

天后宫主要祭祀的是传说中的天后娘娘,也就是南方人常说的妈祖。最早的妈祖庙在福建的莆田,天津天后宫刚开始建造的时候叫天妃宫。

天妃是元代朝廷给海神娘娘的封号,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了清朝。在康熙23年,也就是1684年,朝廷又敕封海神娘娘为天后,天津的天妃宫因此而改称天后宫,这个名称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天后宫的建筑

天津天后宫坐西朝东,面临海河,从东向西主要建筑包括戏楼、幡杆、山门、牌坊以及钟鼓楼等。天津天后宫与福建莆田湄洲岛的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并称为我国三大妈祖庙,是我国第一座由皇帝敕令兴建的妈祖官方庙宇。

天津妈祖像属于哪(天津的妈祖信仰)(2)

在天津天后宫建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立在天后宫山门前两根高达26米的幡杆小船。这两根幡杆是为船家导航而建的,是将船上的桅杆砍下对接而成。

早年幡杆上挂着灯,指引来往的船只。后来随着漕运的终结,这种功能慢慢淡化消失了。而今只是作为标志性的建筑矗立在天后宫山门前。

天津妈祖像属于哪(天津的妈祖信仰)(3)

天后宫的山门是圆形的拱门,取的是天圆地方之意。古门以金色的门钉做装饰。

在天后宫中有许多的小木船模型,天后宫的道士将这些仿真的小船模型称为替身船。这些小船都是仿照真船按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做工非常精致。

这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航海习俗。在一艘新船下水出航之际必须同时制作这艘船的微缩模型供奉给天后宫内的护航女神,以保佑未来航海的平安。如果船只远航遭遇危险,这个模型就可以当做替身来受难,而真正的大船就可以消灾了。所以人们称这些船模为替身船。

有国家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意思,这也符合妈祖或有漕运保一方平安的象征意义。

在天后宫的修复工程中。天后宫的瓦当被较好的保存下来。如今,天津一些仿古建筑上的瓦当基本上都是模仿天后宫的瓦当建造。

早年因为漕运的兴起而建造的天后宫成为天津最早的地标性建筑。今天伫立于海河岸边的天后宫已经成为天津市区古建筑中的老寿星。

天后宫文化

如今天津的一些街道地名纷纷以天后宫取名,如天后宫大街、宫南大街等等。天津这座城市在接纳了南方天后文化的同时也在让它慢慢与天津本土文化相结合,衍生出了很多具有天津本土特色的天后文化习俗,如拴娃娃、订婚、扮娘娘等等。

在天后文化的极盛时期,天津曾经有26座天后宫,而如今只剩下了这一座。虽然经过几次整修与他本来的模样已经稍有不同,但是对于天津这座城市来讲天后宫的文化内涵依旧是不可替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