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小偷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他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这就是掩耳盗铃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听过。一般这个成语多用来比喻自欺欺人,和鸵鸟是一个道理。
不过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看,同样可以说明一个简单的经济学道理:有限理论
有限理论最初由阿罗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既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但这种理性是有限的。意识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二是人对环境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无所不知。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理性经纪人,只是这理性都要加个有限。
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都会觉得这个小偷很傻,不动脑子。其实,小偷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理性的,他做了两个理性思考之后得出的决定:钟太大了,只有敲碎了带回家;声太响了,只有捂住耳朵听不见。
回首,敲。耳朵一捂听不见。走位,走位,哟,难受。。。
为什么小偷做了理性的思考还是做了如此愚蠢的决定?因为他是一个有限理性人,他的理性受限于他的认知。
每个人的理性一定都是有限的,多有限取决于你的知识储备对事物的认知等等许多因素。当你的知识和认知不足以解决你面临的问题,可能有限的理性得出的结论还不如感性的直觉来的准确。就好比两个小学生做一道大学的高数选择题。A同学以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演算,可能永远算不出答案,或者只能得出错误的答案。而B同学拿到题直接闷个C,结果反而对了。
所以,要怎么解决有限理性的问题呢?
完全解决是不太可能的。毕竟我们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
我们能做的只有:
- 不断输入知识,不断提高认知。这样才能尽量提高我们理性的有限性。
- 解决问题时多听取旁观者的意见。如果当时小偷去问了别人的意见,一定会有人指出他的做法很可笑。当然了,这个故事里可能这点不成立,小偷去问别人关于怎么偷东西的意见,这作法就更为可笑了
- 时刻告诫自己,我的理性是有限的。当你知道这点就会意识到我们理性的决定也同样会漏洞百出,就有机会去弥补。
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之后会接着更新一些经济学理论小故事及感悟
喜欢尬聊的点个关注,聊啥不重要,关键是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