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部分典故、名称的由来

1.切腹的由来:日本战争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被载入史书的武士是源赖朝(在平氏军逼近他逃亡的岛屿是选择切腹自尽)。第一位因作战失利切腹的武士相传是源赖政,他先是推进平等院的精舍中,在“军配”(战国大名指挥作战时候用的扇子)背后写下绝命诗“就像不能长出鲜花的枯木,我的生命还未结出果实却要如此苍凉的终结”后切腹(源赖政切腹并没有介错)。后世的日本战国武士纷纷效仿源赖政的做法,有时间的尽量就留个诗歌再切腹嗝屁。切腹的方式一般有“一字切”(横一刀后面类推)、“二字切”、“三字切”和“十字切”(横一刀再加竖一刀),最“怂”的是“扇切”,就是拿扇子比划假装一下就由介错斩首,说白了就是怕疼。

题外说一句,日本有部电影就叫《切腹》把井伊直政的后代、家臣的欺软怕硬、残忍无耻刻画的入木三分,可以看一下。

十分钟了解日本战国(老齐说日本战国历史)(1)

是是是,赶紧的,写完诗痛快点切腹,不要苟延残喘了

十分钟了解日本战国(老齐说日本战国历史)(2)

绘画中的切腹仪式,非常真实

2.介错,切腹者为了减轻痛苦,会请他人(如果条件允许会请自己的亲朋好友)在切腹人最痛苦的一刻将其斩首,但是其实大部分人是不愿意做介错的,就像江户时代武士山本常朝就说过“多少年来,执行介错一直被武士视为不祥之事,因为一个武士即便干净利落的完成了介错之职,也不会得到好名声,但是如果一旦失手,则带来的是终身被人嘲笑的耻辱”。

十分钟了解日本战国(老齐说日本战国历史)(3)

后立举刀者为“介错”

3.殉死,根据《保元物语》记载中源义潮下令处死自己的弟弟们,待命令被执行后,这些源义潮弟弟的仆人也立即用切腹和互相捅穿对方的方式殉死追随,《保元物语》中对此行为大加赞美导致后世大名的家臣纷纷效仿(当年日本战败为啥不所有日本人一起切腹啊,那会何其壮观啊!)。比较有名的就是天正十年,在羽柴秀吉围困高松城要求清水宗治(笔者第五期写过)切腹换全城性命时,宗治的一位家臣将宗治请到家里,随后家臣解开了“羽织”(日本的外衣名称),宗治发现这位家臣已经切腹后用布条紧裹伤口,他就是等宗治到府后向清水宗治当面表达要追随主公而去的意思,最后宗治亲自担任这位家臣的介错,让他减轻痛苦。殉死这个行为一直到德川幕府的德川家纲在宽文三年(1663年)五月发布的“武家诸法令”中才禁止。

十分钟了解日本战国(老齐说日本战国历史)(4)

清水宗治

4.武士,Samurai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十世纪,字面的意思是“那些服务之人”,但这个词往往只用在与军事有关的语境中,一开始这个词被用在那些在京都担任护卫职责的人,后来也被扩大到在各守护、守护代等担任军事职务的人员,而且被赋予了世袭的传统和高贵的意思(反正鬼子就会自吹自擂,动不动就第一自称,呸!)。

十分钟了解日本战国(老齐说日本战国历史)(5)

真田赤备军

5.征夷大将军,最早记载出现在公元1129年,为后尿(鸟)羽鬼(天)皇授予源赖朝的,一开始这个官职是临时的,只在皇权受到威胁时使用,但源赖朝把这个官职变成了固定的超长待机—世袭,无论哪个大名夺取天下,他都继续将鬼(天)皇当做神位牌供着,继承这个“征夷大将军”的名号成为日本的实际控制者,再沿着血脉继续世袭下去,这个现象一直到明治维新才被废除。

十分钟了解日本战国(老齐说日本战国历史)(6)

室町幕府时代的大将军向下的“三管四领”

6.关白,出自《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天子”(大意为:凡事先告诉霍光再和皇上说)。后被日本引入,平安时代藤原氏将成为“摄关”(摄政加上报官员,关白其实更像一种奏事官),到了日本战国时代,各地大名纷纷雄起,摄政一职也变的有名无实,但是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岛后由于他出身卑微不是氏族豪强之后,所以即便统一日本岛也不能成为“征夷大将军”只能做“关白”。

十分钟了解日本战国(老齐说日本战国历史)(7)

骑在在小狗一般大小马上的“关白”丰臣秀吉,哈哈哈哈

我随意写,您随心看。但无论怎么写,我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能送日本一堆蘑菇蛋并祝它们好胃口。

原创不易,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