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九月九,是重阳。秋日晴,秋风清。

重阳节,又称“踏秋”,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在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吉祥、长寿的含义。人们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

《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早就结下不解之缘,在秦都咸阳,曾出现过菊花展销的盛大市场,可见当时栽培菊花之盛了。

武义县国宝文物(文物志待到重阳日)(1)

青白釉印花菊瓣香盒(宋代),盒呈两菊瓣形,精致小巧。焚香在宋代非常盛行,市面上有专门经营诸般奇香及香炉、炭饼等物的“香药局”,为了不使香气挥发,就有了这种专门用于盛香的小型容器,称之为香盒。香盒由盒身和盖子两部分组成,通常较小巧,以手掌可握为佳,材质较广,制作工艺多样,有竹木雕刻、金银镶嵌等多种形式,精美别致,充满雅趣,是既有实用价值,又可赏玩的艺术品。

菊也是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常青树”,“唯有黄花是故人”,它于深秋时节绽放,不与百花争艳,凌霜独荣,神韵清奇。于是文人们常用手中笔墨,留下菊清冷孤高、疏洁淡雅的倩影。

武义县国宝文物(文物志待到重阳日)(2)

在李苦禅的《菊石图轴》中,斗大的粉色和浅蓝色菊花在墨叶和矩形石头环绕中恣意绽放,压弯枝条。整个画面古淡优雅,疏枝、密叶、团花和篱笆穿插得当,疏密有致,大片留白使整幅画作气脉连贯、意趣盎然,自然含蓄中深蕴朴拙之气。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从事美术创作和教育的李苦禅,用最简洁的笔墨绘出恣意盛放的菊花。淋漓的水墨,迅疾的笔势,所有貌似不经心的墨点,都是肆意奔涌而出的妙趣,是随意为之,更是浑然天成。笔墨不多,但笔笔都在刻画菊之“骨血”,自然朴素之中,展现的是菊瘦削孤傲却极其饱满的生命姿态。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的学者众多,历代更是留下了以菊花装饰陶瓷的名品佳作。

现藏于山东博物馆的明青釉刻花瓶,属于龙泉窑的精品,此器物通体装饰阳刻缠枝菊花纹,釉面有开片,器物足底不施釉,釉色莹润,制作精良。因青瓷的开片难以人为控制,裂纹无意而自然,天工造就,更符合自然朴实、古色古香的审美。明代前期青瓷菊花纹多承袭元代青花瓷器纹饰,菊花花形饱满,风格简约夸张,线条生动流畅。

秋高气爽,人寿花香,九九重阳胜春光。(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依盟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