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

1938年3月初,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出了一件大事。

该团团长张绍东、参谋长兰国清以查看地形为借口,带领部分人员投敌。

张绍东出身于鄂豫皖的红25军,是344旅旅长徐海东的得力爱将。病中的徐海东得知这一消息,顿时气得口吐鲜血。

随后,687团在山西武乡大有镇整顿,副团长田守尧接任687团团长。

1938年7月町店伏击战以后,朱老总视察344旅,就张绍东叛逃一事对旅长徐海东提出严厉批评。随后,由于徐海东肺病复发需要回延安大后方休养,谁来主持344旅的工作就成了当务之急的大事。

为何选用杨得志这个人物(为何选用杨得志)(1)

朱老总到部队讲话

朱老总和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商议以后,选定了687团团长田守尧。

田守尧也出自红25军,红军时期任红25军225团营长、红15军团78师师长,时年仅23岁。就在朱老总找田守尧谈话,准备任命为344旅代旅长不久,延安电令343旅685团团长杨得志调任344旅代旅长。

在送别徐海东的便宴上,田守尧闹情绪没有出席,朱老总单独开会做了批判。

对于杨得志接任344旅代旅长,朱老总不禁叹服主席的识人用人,果然超乎常人。

为何选用杨得志这个人物(为何选用杨得志)(2)

田守尧

朱老总很清楚主席选用杨得志任344旅代旅长的原因:

第一,张绍东叛逃事件,实际上暴露出来的还是“山头主义”,115师343旅主要是红一方面军组成,344旅主要是红十五军团组成。来自红一方面军的杨得志到344旅任职,可以进一步消弭山头的影响。

第二,杨得志比田守尧年长4岁,资历更深,性格沉稳,能力全面;相比之下,田守尧很年轻,以23岁年龄出任344旅代旅长,如何让红25军的骄兵悍服气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第三,抗战初期,杨得志已经有过“救火队长”的经历,当时343旅685团团长黄永胜和政训处主任邓华不睦被调离,就是杨得志接任685团团长。随后,和邓华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

主席对杨得志的信任,建立在长征中。这位铁匠出身的悍将,带领红1团突破乌江、强渡大渡河,为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屡立战功。主席对这位湖南老乡印象深刻、知根知底,非常放心地委以重任。

杨得志和朱老总认识时间更早,1928年1月湘南起义后,跟随朱老总上了井冈山。

朱老总是看着杨得志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而在杨得志眼里,忠厚的朱老总是长辈和兄长。

为何选用杨得志这个人物(为何选用杨得志)(3)

杨得志

杨得志第二次“救火”也没有让主席失望,很快打开了局面。

杨得志带领344旅一部,越过平汉线在滑县与689团会合后,开辟了平汉路东、漳河以南、卫河两岸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讨伐顽军石友三、丁树本,巩固了根据地。

冀鲁豫是敌后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面积1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万。

延安整风和七大期间,杨得志从冀鲁豫回到延安见到了主席,主席和杨得志谈话以后,单独留下这位湖南“乡里”吃饭,还特意吩咐警卫员可以多放一些辣子。

1945年8月20日,杨得志赶到朱老总处接受任务。

朱老总告诉杨得志,冀鲁豫划入晋冀鲁豫,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鲁豫统归刘、邓指挥。然后,朱老总告知杨得志要马上回晋鲁豫。最后,朱老总又问起杨得志爱人和娃娃的情况,让杨得志非常感动。

杨得志、苏振华从115师发展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也称“杨苏纵队”。

早在七大期间,主席就向聂荣臻、刘伯承、陈毅和贺龙等吹风:未来要准备二三十个旅、15万人到25万人脱离军区,开到东北去。抗战胜利后,抢占东北的部队就有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

为何选用杨得志这个人物(为何选用杨得志)(4)

冀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杨勇派出打前站的邓克明21团1500余人,历经一个多月辗转到达了达沈阳。但是,由于蒋军抢先占领了山海关,“苏杨纵队”主力却被滞留在晋察热辽地区,参加了承德、热河保卫战。

一年以后,苏振华带领1纵归建晋冀鲁豫,杨得志却被留了下来。

早在红军时期,杨得志就在红一军团林、聂麾下,适逢晋察冀军区用人之际,所以聂总就从刘邓手里“截留”下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司令员杨得志,改任晋察冀军区第1纵司令员。

解放战争爆发后,晋察冀聂总、晋绥贺老总联手没打过傅作义。

大同集宁战役,我军判断失误、协同不利落败被迫撤离,随后又丢掉了张家口。志满意得的傅作义授意自己的幕僚阎又文,给主席写了一封公开信,无外乎是一些讥讽、挖苦。

1947年,随着胡宗南攻占延安,主席让朱老总到华北会一会傅作义。

姜还是老的辣,到达华北没几天,朱总司令就发现了症结所在:华北最大的问题,就是后方累赘太多,作战人员太少,团级以上干部都在搞自己的产业,纪律性不强,作战时人员无法收拢。

此外,抗战时期的游击战已经不能适应对付傅作义的阵地战和机动作战。

为何选用杨得志这个人物(为何选用杨得志)(5)

朱老总

华北还有一个症结,晋察冀野战军缺少独当一面的优秀将领。

朱老总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晋察冀军区第2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是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的合适人选。和他搭档的有第一政委开国大将罗瑞卿,第二政委开国上将杨成武,以及参谋长耿飚。

这个配置,有2员开国上将、1员开国大将,还有1位没有军衔的防长。

和四大野战军的司令员相比,西北野战军是彭德怀,晋冀鲁豫野战军是刘伯承,华东野战军是陈毅,东北野战军是林总。年仅36岁的杨得志,已经成为晋察冀军区聂总麾下最受依仗的猛将。

果然,朱老总的眼光够准:杨得志一战清风店就全歼敌第3军1.7万人,生俘军长罗历戎等高级将领10多名;再战新保安打响平津战役分割围歼的第一仗,全歼郭景云第35军1.9万余人。

朝鲜战争爆发后,彭总点名“三杨开泰”的第一“杨”杨得志出征。

杨得志从西安赶到山东,上级问他有什么要求,杨得志希望朱老总能到19兵团看一看。朱老总听了杨得志的要求欣然同意,在杨得志前脚回到山东不久,64岁的朱老总后脚就赶到了19兵团。

朱老总花了好几天时间跑基层,又在誓师大会上做了充满激情的动员演讲。

为何选用杨得志这个人物(为何选用杨得志)(6)

志愿军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右)、政委李志民

1955年9月,第一次大授衔共评出55位开国上将。

在这些开国上将中,韩先楚、许世友、王建安、叶飞、陈锡联和“三杨”都是最能打的之一;而论综合能力,邓华、杨得志、杨勇出类拔萃,他们都曾担任过彭总之后的志愿军司令员和代司令员。

回国后,杨得志又先后担任济南军区、武汉军区和昆明军区的司令员,从1955年到1980年前后长达25年。担任大军区司令员如此长时间的,全军也只有许世友一人而已。

其他担任大军区司令员的开国上将,韩先楚23年,陈锡联21年。

1980年3月,杨得志上将升任总长。

在这个职位上,杨得志上将任期长达7年8个月,这一记录至今没有打破。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