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轴跟压台的区别(压场和压轴)(1)

“压场”和“压轴”不是一回事——趣话京剧的开场戏、压轴戏和大轴戏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演艺界尤其是戏曲界对演出场次的称谓,早已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叫法。现在,笔者就以影响最大的京剧为例来说一说这些称谓的含义。

京剧是程式化(或者叫程序化)的艺术,不仅演员的脸谱、做派、唱腔等等是固定的,就连场次的安排也都井然有序,而且分别有特定的名称。

京剧的剧本有本儿戏与连台本儿戏之分。本儿戏就是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大戏,比如《四郎探母》、《红鬃烈马》、《赵氏孤儿》、《穆桂英挂帅》等等剧目,就都是非常著名的本儿戏;连台本儿戏就是故事情节很长,一天下来根本演不完,需要连日接续演出的整本大戏,比如《狸猫换太子》、《西游记》、《水浒传》等等。除了整本戏外,京剧舞台上还常常演出折子戏——过去的本儿戏每本儿多分为若干折子,其中有些比较精彩的、情节上相对具有完整性的,则便可以单独演出。如《四郎探母》中的《坐宫》、《探母回令》,《甘露寺》中的《回荆州》等等。汇合若干个折子戏,则可以作为一场折子戏专场演出。折子戏专场的演出顺序基本上是根据演员名气大小、技能高低和观众心理期盼等因素进行统筹安排,可分为开场戏和轴子戏。

压轴跟压台的区别(压场和压轴)(2)

何为开场戏

开场戏又称“帽子戏”、“帽儿戏”。头(就是人的脑袋)在人之顶部,帽子又在头之上,以“帽子”来称呼一折儿戏的名称,足以说明它首当其冲的特性。开场戏作为一场演出的第一个节目,往往要加上紧锣密鼓声的前奏,所以开场戏又称“开锣戏”。京剧开场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要采取欲扬先抑、响器造势的做法,开场前武场的锣鼓喧天,而且拖得时间很长,震耳欲聋地敲打了半天,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等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演员才会上场,精彩的演出这才开始。而且,凡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京剧表演当然也不例外,它将最简单的往往带有喜庆色彩的剧目放在开场戏中,让观众高高兴兴地逐渐融入其中。例如《天官赐福》、《百寿图》等情节简单易懂、热闹喜庆宜人的剧目往往都会被作为开场戏首先奉献给观众。

压轴跟压台的区别(压场和压轴)(3)

何为压轴戏

以前,京剧的一场折子戏演出多的会包含十几个剧目,演出时间可以长达五六个小时,为了有所突出,所以将演出中轴心的剧目叫做“轴子戏”。

之所以叫“轴子”,是因为清末、民初时期的戏班中,每当打本子(即编写剧本)时,便将剧本的台词用毛笔直接写在长条的纸上,写完卷起来后,剧本看起来就像一轴画似的。遇到大戏,纸就写得很长,卷起来有粗粗的一轴;如果是小戏,纸就用不了多少,这样纸卷短细,因而京剧中关于对剧目的称呼有大轴、中轴、小轴的说法。

何为大轴戏

轴子戏往往是折子戏中比较重要的剧目,开场戏之后的第二、三出戏叫做“小轴子”或“早轴子”;第五、六出戏,称为“中轴子”;倒数第二出,是主戏,叫做“压轴子”,俗称“压轴戏”;最后一场,有时候是主戏,称为“大轴子”。大、中、小轴戏一般是武戏,压轴戏则往往是注重唱、念、做的文戏。

压轴戏因为紧随大轴而得名,在众多观众的眼中,压轴戏是整场戏剧的精华所在,经常安排名演员演出《文昭关》、《借东风》、《生死恨》等非常吃功夫的剧目,因而观赏性上座率很高,有些老观众晚来早走掐头去尾特地只看当间儿的压轴戏。

压轴跟压台的区别(压场和压轴)(4)

最后一个剧目叫大轴子戏,又称“压台戏”、“压场戏”,本意是出演质量最高、分量最重的剧目,让整个舞台在最后出现高潮,减少观众提早退席的情况。但有时因为有压轴戏,排在最后的一出就显得无足轻重,常常会安排一些轻松幽默的小戏来压场,让结局充满趣味性,使观众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有序地散去,因此这出压场戏又有“送客戏”之称。

从开场戏到大轴戏,都是事前安排好的,顺序也是固定的。但是也难免会出现由于演员误场等等因素,出现不能按原计划演出的情况,这时就得加戏,这个临时现加的戏就叫垫戏。出演垫戏的演员一般都是人品随和、能够顾全大局的人。

在这些折子戏的演出中,演员的安排也有所不同。名声显赫的老演员或表演出色的后起之秀担当演出压轴戏、大轴戏的重任,没有什么名气的小演员就只能演小戏或者跑龙套。

说到这里,就很清楚了,大轴戏和压场戏含义相同,都是指最后一出戏;而压轴戏则是倒数第二出戏,它并非是最后一出的压场戏。现在写剧评的记者们把演唱会的最后一个节目称之为“压轴”纯属以讹传讹,实在不足为训。

0人点赞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