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诵读中华古典诗文的过程中,逐渐整理、汇编出了古典诗文中的“爱情篇”、“家国情怀篇”两大专题,并细分了所选诗文在呈现主题时不同的表达侧重,让专题更加丰满、立体。从今天开始,笔者将分期上传自己已基本成形的专题内容。和朋友们重温经典,一起感受中华古典诗文的无限魅力。

“爱情篇”专题从《诗经》的《青青子衿》到清代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跨越三千年。呈现了“山盟海誓”、“忠贞不渝”、“相思别绪”、“生离死别”、“有情人终成眷属”等五部分感人肺腑的经典篇目,读来即缠绵悱恻又荡气回肠,散发着动人心魄的爱情“真味道”。

现在正值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阖家团圆、喜气洋洋。我就以“有情人终成眷属”内容开篇,让天下有情人兔年长情、遇见美好。

“有情人终成眷属”。顾名思义,是一个大团圆结局。下面选篇的作者有名有姓,诗文背后的历史故事辗转曲折,结局欢喜。

一,《 白头吟》 卓文君(西汉)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曰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xiè dié)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杆何袅袅,鱼儿何簁簁(shāi) ,

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古诗词中唯美的爱情故事(三首古诗成全了三个)(1)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是当时有名的富商。她本人天生丽质,自幼学习琴棋书画,是十里八村有名的俏姑娘。不幸的是,卓文君十六岁刚出嫁没多久,就成了寡妇。

司马相如出身贫寒,但其文学造诣很高,堪称蜀中才子。在仕途一直不顺的情况下,为了生存,他到临邛,投奔了昔日老友王吉。在一次参加卓王孙酒席时见到了卓文君,一见倾心。之后他应王吉之邀,弹奏了一曲《凤求凰》。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卓文君一听曲子就明白了司马相如的内心告白,自己心中的小鹿也是怦然乱撞。

司马相如在宴会结束后托王吉向卓王孙表示心意,但是卓王孙因门第差异拒绝了此事。司马相如便买通了卓文君的侍从,趁着夜色与卓文君相约私奔了。

卓文君跟司马相如私奔后的日子非常不好过,司马相如一贫如洗,而且卓王孙为了惩罚卓文君私奔不予丝毫财物。两人便来到父母所在的临邛开办了一家酒店。卓王孙不忍姑娘受苦,给了卓文君一百万。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凭此成为了富有人家。

司马相如的一个好友得知汉武帝特别喜欢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书推荐司马相如。汉武帝早就仰慕司马相如的才华,即召司马相如入了京城。一时间司马相如成了风云人物。

司马相如在长安升官加爵,久之便心生二意,想纳一个茂陵女子为妾。他派人给等待家中的卓文君送去一封信。卓文君收到后,打开一看只有十三个字,那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慧卓文君看到这封信里面没有“亿”,认为司马相如忘了回忆,也就是司马相如移情别恋了。之后回了一封《怨郎诗》,并且还附有《诀别书》(《白头吟》)。

《诀别词》卓文君指责司马相如不重情义。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成了她自己的一厢情愿。司马相如看到诗后立马后悔了,从此再无纳妾的想法,和卓文君一起携手到白头。

面对丈夫的负心,卓文君没有痛不欲生,更没有低三下四。她一颗真心,两种准备。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前提下,用最后通牒的方式(“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让司马相如作出抉择。惊醒了“飘飘然”的司马相如,从而让结局有了大反转。

爱情不是施舍,不可强求,但也不可轻言放弃(“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毕竟患难与共的夫妻还是有唤起共鸣的基础。

二,《赠去婢》 崔郊 (唐)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古诗词中唯美的爱情故事(三首古诗成全了三个)(2)

崔郊,唐宪宗元和年间的秀才。全唐诗仅录其《赠婢》一首。唐朝元和年间,崔郊还是襄阳乡下的一位小书生,人长得帅不说,还很有才华,已经通过了秀才考试,下一步就是参加“秋试”考举人。为了方便崔郊应试,他的父母便让崔郊住到了襄阳城的姑姑家。在姑姑家的崔郊对端庄美丽,通晓音律的婢女小莲一见倾心,时常在学习之余,憧憬着未来美好甜蜜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美貌又多才多艺的小莲,让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于頔(音dí)相中,令其管家带着四十万钱到崔郊的姑姑家,买走小莲做了他的侍妾。绝望又无奈的崔郊,只能把思念埋藏在心里,让时间带走深深的哀怨。

寒食节到了,人们都到郊外踏青祭祖。崔郊也不例外,自己一个人来到郊外踏青、赏花、散心。就是这么巧,或是命运的安排,崔郊又遇见了朝思暮想的小莲。在桃花盛开的树下,崔郊把写好的《赠去婢》诗念给了小莲,表达了对小莲深深的爱意。

旁边于頔的管家,向于頔报告了所见所闻。闻讯的于頔,要来崔郊的诗一读,禁不住为崔郊的才情、深情所打动,于是成人之美,把小莲送还了崔郊,崔郊赢得了爱情,抱得了美人。

一首诗促成了一个完美的爱情结局,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一千古名句,后来在男女双方因故不得不分手时,被经常地使用。

这首诗用词很准确、比喻生动形象。诗人以此诗赠给心上人,既写女子的不幸,也描述了自己所爱被劫夺的哀痛。诗人用典故,间接隐喻了造成这种痛苦的、那些只顾个人喜恶的侯门贵族、公子王孙,激起了读者的同情。诗中情感超越了一己的悲欢而具有了普遍的社会意义。

三,《题都城南庄》 崔护(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古诗词中唯美的爱情故事(三首古诗成全了三个)(3)

唐朝诗人崔护所写的“题都城南庄”已经流传了1100多年。诗的背后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据说,当时出生于豪门大族的英俊小生崔护进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面对这样的结局,心存不甘的崔护干脆在长安城租了个房,准备明年再考。

一日,春光明媚,崔护就到都城南门外去踏青,排遣乡愁。他走着走着,不觉口渴了,见一院子,院内是花木葱茏,非常安静,崔护便上前敲门。一会儿,有一个年轻姑娘出来了,崔护赶紧把自己春游口渴的事儿说了一遍,姑娘打开门,给崔护倒了一杯水,自己就站在了桃树之下。

此时的姑娘,娇艳妩媚,堪比一树桃花,崔护是风流才子,自然怦然心动,赶紧就找话搭讪,但是,姑娘只是默默的注视她,并不回答,崔护喝完水后,怅然而归。

很快,生活就回到了常态。崔护天天努力读书,逐渐已经忘掉了这件事儿。直到第二年的春天,桃花儿又开了,崔护顿时想起了这个姑娘。

于是,崔护又奔城南,再去寻访。很快又到了那个院子,院内依然是花木葱茏,春光如醉。但大门却上了锁,家人也是不知所踪。崔护久等无人,便提起笔来,在左边的门扇上题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读到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儿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儿依旧笑春风。

中国人自古就拿桃花比美人儿。比方说我们都熟悉的《周南·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世家。那就是拿盛开的桃花儿来比新嫁娘了。

人面,就是一张少女的脸,它不一定倾国倾城,但是它青春逼人,俊秀勃发。那桃花儿,就是一种普通的花儿,它并非艳冠群芳,但它是属于春天的,生机勃勃。人生的春天跟自然的春天相互碰撞,交相辉映,这才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一个“红”字,把春天的美好、青春的美好都表达出来,而这种美好,是每个人都拥有过的美好,也是每个人都一定能够体会到的美好,这才是最令人感动的。

事实上,当时让诗人怦然心动的,不也正是这种美好吗?接下来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让人面和桃花合在了一起。就是人生的节拍,和自然的节拍一起律动,这是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眼下,桃花和人面分离了。桃花依旧笑春风,是自然界春光不改,可是那个和桃花一样鲜艳的姑娘,却杳无芳踪。两相对照,物是人非。

几天以后,崔护再度寻访,闻屋内有哭声,叩门问之,方知女子因思念题诗的人而郁郁而死。崔护入门哭灵,女子竟然睁开了双眼,死而复生。于是女子的父亲便将她嫁给了崔护。这个故事最初见于唐代孟桨的《本事诗·情感》,北宋末期,杭州上演的关本杂剧把这动人的故事搬上了戏曲舞台,成为了我国早期的戏曲选题之一。

崔护是德宗贞元12年中的进士,后官至岭南节度使。人面桃花诗是他到长安赴考途中郊游城南时所作。在此也确实遇到过一位使人不能忘怀的少女,但她走后是否和这位少女再见过面,已无从考证。其故事的结局或存有其它可能性,但“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定是人们所期许的最好结果。

相关“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古诗文佳作还有吗?请各位朋友在评论区里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