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双一流名单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名单来了)(1)

新一轮双一流名单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名单来了)(2)

近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共计147所高校入围,

建设学科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建设的学科自行公布。

相比2017年公布的首轮建设名单,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高校共新增7所,分别为南方科技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山西大学、湘潭大学。其中

江苏双一流高校队伍新增一员,总数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首都北京。

作为传统教育强省,江苏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向来是不遗余力。985、211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两座超一线城市,数量上领跑全国,质量上输送优质生源至长三角各地。

每到毕业季,江苏总是成为各大企业的“抢人重地”。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透露的不仅是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更是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重心 。

新一轮双一流名单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名单来了)(3)

江苏新添一家高校、多个学科

教育部官方文件显示,新一轮建设范围确定了“总体稳定、优化调整”的认定原则。其中之一就是需求引导下的布局调整,即第二轮建设以“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作为指引调整建设学科的指南,对拟建设学科的匹配度、水平和发展质量等进行综合考察,尤其是加大基础学科、理工农医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布局。

同时,教育部还提出,鼓励建设高校主动对接需求、优化学科建设口径。允许个别建设学科所属建设高校根据自身特色优势、目标定位,以及服务国家、行业和地方发展需求情况提出申请。这也大大提升了高校完善自身学科建设与布局的内动力。

江苏新增的名单中,恰恰能够体现教育部表明的学科布局。新增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南京医科大学,入选学科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新一轮双一流名单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名单来了)(4)

除此之外,多所高校的建设学科第二轮“双一流”中也出现了新增。南京大学比上一轮评估增加了一个学科:理论经济学;东南大学增加了一个学科:机械工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增加两个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目前江苏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名单如下:

新一轮双一流名单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名单来了)(5)

从目前江苏高校所入选的学科来看,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江苏,工程类学科建设倍受关注,而近两年席卷全球的疫情,也加大了国家对于医学建设的重视程度。

南医大此次入选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也被学子们称为“实至名归”。作为全国最早开设公共卫生教育的学校,南医大发起成立了中国预防医学研究所,编写了我国最早的公共卫生科普宣传剧本集《饮水卫生及其他》,主编了我国第一部高校卫生学教材《卫生学总论》、第一部学科专门词典《卫生学词典》和国内最早的卫生教育类出版物之一《卫生教育周刊》,现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第一轮“双一流”评定,明确区分了“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二者兼具才是“双一流大学”,而有些“一流大学”也不一定所有学科都是“一流学科”。不少人疑惑, 出现了双一流标准,985、211的光环是否还存在?而今后如何衡量双一流大学,学科入选双一流,是否代表学校就是双一流?

此次第二轮“双一流”评定有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再明确区分学校和学科。

据教育部负责人表示,“双一流”重点在“建设”,学科为基础,而不是认为划定身份、层次,派发“帽子”,更不是在中国高校中分三六九等。第二轮建设名单将探索建立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建设体系作为重点之一,引导建设高校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有关领域、方向的创新与实质突破上,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

新一轮双一流名单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名单来了)(6)

进入“双一流”,社会地位就稳了?

第二轮双一流透露出的信号表明,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将在基础学科领域发力,同时越来越重视人才的专业性培养,顺应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

那是否有学科进入“双一流”名单,学校的地位就稳了?也不尽然,教育部2月14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中提到,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不调出,但对整体发展水平相对一般,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长提升程度都不突出的16个建设学科进行约谈,并给予公开警示。

新一轮双一流名单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名单来了)(7)

针对高等院校发展中展露的问题,教育部此次也予以回应。在未来的“双一流建设”中,将建设动态监测中,定性描述与定量数据相结合,不把帽子和论文数量等作为监测点,加大质量、贡献和内涵建设成效的监测,关注代表作质量、高层次人才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及成果情况等;在认定建设范围中,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基本门槛,把学科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质量水平作为基本依据,突出建强促优,综合设置认定条件,不与各种大学学科排名、论文指标等挂钩。

从官方解读中可以看出,未来的高等教育,将更侧重于学科领域建设和突破、社会贡献、服务国家战略,把学科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质量水平作为高校学科考核的依据。

尽管此次国家在评定中着重淡化“双一流”与“一流学科”的概念,但在就业市场、高考报名、省份“选调生”划分的高校范围,仍然无时无刻不提醒着大学的等级区分依然存在。未来,入选第二轮“双一流”的高校含金量如何,还得看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情况。

新一轮双一流名单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名单来了)(8)

“苏南双雄”,高教发力

经济与高等教育往往呈现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地区的高校数量多,质量高,势必会对当地的产业建设与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名单的147所高校,分布于全国43座城市,北京34所、上海15所、南京13所。聚焦到江苏,高教资源明显扎堆在省会南京。

在经济实力上,苏南的苏州、无锡常以过人的经济实力在各城市排行榜上“霸榜”,但在教育方面,这两座万亿经济强市都仅有一所高校进入双一流名单,分别是苏州大学与江南大学。除此之外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也在名单之列。

与经济实力相比稍显不足的高等教育水平,让苏南双雄在人才引流上下足了功夫。无锡连续三年成为“中国最佳引才城市”,截至2021年11月底,无锡引进高层次人才数量超过1.19万人,引进各类大学生10.2万人,全市人才总量超过194万人。而被誉为“最强地级市”的苏州,常年位居江苏GDP第一,吸引人才的实力自然无需多言。

但对于这两座高度发展的城市来说,引流再多人才,都不能完全替代本地高教资源所带来的教育利好。目前,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相继落户。苏州下辖的昆山,连续多年位列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首,除中外合办高校昆山杜克大学外,厦门大学已在昆山布局建设研究院。

而根据《无锡市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扬帆计划(2021—2025年)》,5年内——无锡将培育50个产业发展急需的市级重点专业;培养100名无锡市高校教学名师和50个教学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工作室);打造100门一流课程和100部优秀教材;培育20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建设30个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示范性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高校参与无锡地方文化建设项目和高端智库50个。

新一轮“双一流”名单,表面是学校与学科的竞争,背后是国家对于专精人才的需求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映射。而江苏作为国内教育大省,高教资源走在全国先列,如何利用好已有的资源,扩大教育版图,留存人才,将是未来需要重点考虑的课题。

附完整名单:

新一轮双一流名单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名单来了)(9)

参考资料:

国民经略《官宣!新一轮“双一流”大学出炉,这些省市是最大赢家》

城市进化论《最新“双一流”高校版图,谁是真正的“高教强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