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谋事在于谋人,用人在于用心。

用人之道和驭人之术王者之术(孙子兵法谋事在于谋人)(1)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事情好做人难办,很多事情之所以半途而废,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的方向错误,而是因为团队出现了问题。

甚至一些本身很优秀的事业,具备好的发展潜力,但是中途却因为团队离心离德而导致失败,造成让人惋惜的局面,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的条件出现了问题。

人是一种情绪动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稍有不慎便有了外心,你可以用权力胁迫一个人的行为,是你永远不能用外在的力量去征服他的内心,这就很容易造成离心离德的现象。

当一群人貌合神离时,那么这样一个团队没有任何战斗力,只有善于聚敛人心者,才具备了成功的资格。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并不是谋事,而是谋人。

哪怕这个领导是一个只善于规划事情的人,他身边一定要有一个善于谋划人才的人来辅佐,这才具备了成功的可能。

用人之道和驭人之术王者之术(孙子兵法谋事在于谋人)(2)

《孙子兵法》之中有这样一句话: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平时能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兵,战时士兵就能服从指挥;平时不能认真执行命令,又不教育士兵,战时士兵就不会服从指挥。平时能够认真执行命令的,是由于将帅与士兵关系融洽的缘故。

这一句话充分说明了“将帅与士兵的关系”对于战争的影响。

如果将与兵关系融洽,士兵就能服从指挥,认真执行命令,这是成功的基础,如果一个团队的士兵连最起码的军令都不服,那就谈不上“作战”了。

在建安五年时,刘备势力很大,曹操亲自征伐刘备,刘备听了之后特别惊慌,无奈之下只能仓皇应战,谁知道被曹操的军马击的丢盔弃甲,刘备和张飞败逃,曹操将城池攻下,还俘虏了刘备的妻子。

曹操把关羽也围困在屯山上面,求才心切的曹操一向对关羽欣赏有加,想要吸纳关羽这个人才,刚好趁着这一个机会,曹操就派张辽当说客。

用人之道和驭人之术王者之术(孙子兵法谋事在于谋人)(3)

在张辽的劝说下,关羽不得已选择妥协,但是却提出了一个很苛刻的条件,和曹操订立“土山三约”的盟约,第一:降汉不降曹,第二:赡养刘备两个夫人,第三:一旦知道刘备的消息,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兄长。

如果换做其他人,别说提这么多苛刻的条件了,就连活命都是奢侈,但是因为曹操偏爱关羽,爱才心切,便答应了关羽的条件。

而身在曹营的关羽在曹操手下工作的时候,却时刻没忘旧主刘备。

关羽帮着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危,来报答曹操的不杀之恩,曹操大为高兴,对关羽赞赏有加,并且拜他为偏将军,当时曹操认为只要自己比刘备对关羽好,关羽的心一定会在自己这里,所以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上马一锭金,下马一锭银子的伺候关羽,谁知道关羽却身在曹营心在汉,还主动提醒曹操,说自己还没忘旧主刘备。

曹操送给关羽一匹赤兔马,关羽拜谢之后就说:“骑上这匹马,就可以一天之内见到刘备了。”

曹操送给关羽一件袍子,关羽穿在衣服底下,上面又穿了刘备送给他的一个旧袍子。

后来曹操发觉关羽心神不定,没有久留的意思,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关羽有情有义,更加器重他了,也有了要放他回去的念头。

用人之道和驭人之术王者之术(孙子兵法谋事在于谋人)(4)

《素书》之中说:强用人者不畜。

勉强用人一定留不住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一句话曹操做到了,他充分相信关羽,即便关羽的心还在刘备那里,曹操仍然不介意,并且礼遇厚待,但是遗憾的是关羽的心并不在这里,当曹操发现了关羽有这份心思,也就没有了强力挽留的意思。

而“疑人不用”这句话除了含有怀疑的意思之外,也包含了下属的忠诚之心。

用人最忌讳的就是下属口服心不服,任用一个内心不服从自己的人,这对事业来说是一个隐患。

所以善于谋事者,首先是善于攻心,解决下属的情绪问题,让下属对自己有最起码的真诚,保证两人的关系是良性的,才谈得上塑造自己的事业。

用人之道和驭人之术王者之术(孙子兵法谋事在于谋人)(5)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