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三家分晋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事件。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立六卿开始,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魏国、赵国、韩国得到周王室的册封,正式成为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国公室剩余的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魏文侯和魏国的历史(魏文侯率先变法)(1)

在三家分晋后,虽然魏国的地理位置相对较差,也即地处秦国、齐国、楚国、赵国等大国之间。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魏国却成为战国七雄中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也即在战国初期,韩国和赵国,都需要跟随在魏国的身边。对此,在笔者看来,魏国之所以可以率先称霸中原,魏文侯这位君主自然是功不可没。

具体来说,魏文侯魏斯(公元前472年~公元前396年),是魏桓子之孙,魏武侯之父,公元前446年继承祖父的家业。三家分晋时,赵氏获利最多,魏氏、韩氏得到的要少一些。赵氏得到了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并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有邯郸、中牟。魏氏与韩氏笼罩在赵氏的南边,魏氏偏西,韩氏偏东。赵氏占有的智氏领地正压在魏氏的疆域上,魏氏很压抑。

魏文侯和魏国的历史(魏文侯率先变法)(2)

魏氏的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北边是强大的赵氏,东边是新兴的韩氏,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国拉锯争夺的陕地(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陕县和灵宝市地区)。魏氏被紧紧地裹在晋西南一隅。魏氏集中在晋西南,虽然在东面还有几块飞地,但都很不牢固,难以成为稳固的基础。这样的地势,易守难攻,但也容易被压制封锁。因此,魏文侯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强、不被周边的大国蚕食,然后是打破僵局,从而推动魏国的崛起。

公元前403年,得到周王室的册封之后,魏国正式建立,魏文侯也随之成为魏国第一位君主。考虑到魏国处在众多诸侯国的包围之下,魏文侯长期忧心忡忡。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了能后让魏国崛起,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任用李悝、翟璜为相国,乐羊、吴起为将领。在整个战国时期,人才对于各个诸侯国的影响和作用,自然是十分巨大的。比如没有商鞅这位人才的帮助,秦国不可能在战国中后期崛起。而对于战国初期崛起的魏国,也离不开李悝变法的推动。

魏文侯和魏国的历史(魏文侯率先变法)(3)

三家分晋后,李悝就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开展了“李悝变法”。李悝变法的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这自然有助于提升魏国上下的运行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李悝变法也注重对魏国宗室的限制。

二是鼓励老百姓垦荒,废除周朝推行的井田制。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

三是颁布《法经》,巩固变法成果。并且,《法经》的出现,也有助于对魏国官吏的升迁,将士的战功进行规范。

魏文侯和魏国的历史(魏文侯率先变法)(4)

四是建立魏武卒,增强魏国士兵的战斗力。彼时,一度有“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的说法,也即魏国的武卒战斗力,在战国七雄中是没有对手的。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李悝在魏国开启的变法,是古代历史上最早进行的变法,不仅为商鞅变法、吴起变法提供了借鉴,也对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战国时期,秦国因为商鞅变法而崛起,赵国因为胡服骑射而强盛,对于魏国来说,同样因为李悝变法而焕然一新。

魏文侯和魏国的历史(魏文侯率先变法)(5)

在李悝变法后,魏文侯不断对外用兵,而且胜多败少。当然,和魏武侯、魏惠王等之后的君主不一样,魏文侯在对外用兵上,首先确保了三晋的联盟,也即魏国吃肉,也让赵国、韩国能够喝汤,以此共同对抗战国七雄中的其他诸侯国。公元前413年,在河西之地,李悝率领魏国大军击败了秦国大军。不久之后,吴起率军直接攻入到秦国的渭河平原。到了公元前390年,经过了李悝、吴起等人的多次进攻,魏国完全占据了河西之地,这促使魏国的疆域得到明显的扩张。而这,无疑是对秦国实力的严重削弱。所以,秦孝公即位之后,有感于秦国的落后,从而求贤若渴,最终获得了商鞅等人才的投奔。

对于魏文侯来说,不仅击败了西边的秦国,还和东边的齐国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公元前405年,掌握齐国大权的田氏家族发生了内乱。趁着这一机会,魏国、韩国、赵国联合攻打齐国,击杀3万齐国大军。一年后,魏赵韩三家再次攻打齐国,这促使掌握齐国大权的田和被迫割地求和。由此,魏赵韩三家在和齐国的战争中,获得了大片的土地。

魏文侯和魏国的历史(魏文侯率先变法)(6)

同时,在战国初期,由于赵、魏、韩三家向黄河南岸发展,进攻郑国、宋国,从而和一直想要控制郑国、宋国的楚国发生了利益冲突。而这,无疑导致三晋和楚国之间爆发多次战争。虽然楚国的实力比较强大,但是,因为魏文侯联合了韩国和赵国,又有装备精锐的魏武卒,从而击败了楚国大军,并夺取了楚国在中原地区的土地,以此遏制了楚国向中原地区扩张的势头。

最后,针对已经有崛起势头的赵国,魏文侯选择将漳水南岸划入到魏国的势力范围,并设立了邺县,这导致赵国南进中原的战略目标遭到了迎头一击。对此,在笔者看来,邺县的设立,还可以威胁到赵国腹地,这让赵国如鲠在喉。

魏文侯和魏国的历史(魏文侯率先变法)(7)

并且,魏灭中山之战发生于战国时代初期(前408年至前406年)期间,魏国攻灭中山国的一场战争。周威烈王十八年至二十年(公元前408—前406年),魏军在顾(今河北定州)攻灭中山国的作战。经过三年作战,中山国的力量消耗已尽。周威烈王二十年,魏军终于攻克顾城,占领中山国的全部疆域。由此,在战国中期曾让赵武灵王视为心腹大患的中山国,在战国初期就被魏国消灭了。当然,在魏文侯去世后,原本镇守中山国的太子击回到魏国即位,这导致中山国得以复国。

对此,在笔者看来,魏国消灭了中山国,更让赵国遭到了魏国的包围,促使赵国难以挑战魏国的霸主地位。综上,魏文侯在位期间,选贤任能,励精图治,还在对齐国、秦国、楚国等大国作战上多次获得胜利,这促使魏国成为毫无争议的中原霸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