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古文?我以为至少有两重意义:其一,掌握一定程度的古文知识,具备一定程度的古文阅读能力,如果想深入了解下传统文化,这项功课不可少。其二,古文是中小学生语文科目必考内容之一,作为学生,不可不学。

基于上述理由,我在这个公号里不定期发布一些篇幅短小的古文(点击链接可见),主要目的是做一点资料汇编的工作,帮助孩子进行语文学习的课外拓展,顺便分享给大家。

不过,关于古文,我一直持一种开放性的态度。就是说,要客观看待古文的优点和缺点,不要沉溺在古文的美好之中,也要看到其不可获取的问题。基本上,平和客观的心态,是更好理解传统文明的必要条件。

近日,“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其实是推销性的所谓“软文”),其中说到古文的优点,有一条是“简约”,语气中充满了赞扬,因为来自钟叔河先生的观点(如下图),所以也显得格外具有说服力。对此,我的看法略有不同。

古文阅读需要什么(古文阅读简约就是好吗)(1)

古文是否“最简约”?我觉得需要进一步讨论。古文的确用字很少——我感觉,钟先生这里所说的“简约”,其实说的是“用字少”这层意思。而”用字少“是否就等同于“简约”,还是需要稍加辨析的。

简约,在语言层面来说,至少可以包含两层含义:1、“用尽可能少的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2、指一种行文上的风格,一种审美上的取向。

就第1种意义来说,简约能否成为一种优点,是值得讨论的。

古代字数量少,字体繁复;从刀刻到毛笔,写字也不方便,物质条件限制,这连个条件下,文章家不可能写太多字,因此有文言文。文言文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字少

字少固然省事省纸,但相应的,其弊端也绝不可忽视。最重要的弊端就是意义含糊。《论语》算经典吧,但从意义表达的角度看,这部深受国人爱戴的经典著作,已经为其无所不在的“简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比如,《论语》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有教无类。原文仅仅就这么四个字,没有任何上下文(当然,从全篇来看,也并非绝对没有上下文,但这里指的是其直接相关的上下文),可谓至极之简了,但其意思也就非常模糊。教,如何解?类,又如何解?……我们今天所采用的通用的解释,较真来说说,充其量只能算推测。历代学者花了无数的琢磨功夫,纷纷写几百上千字的文章去解释、去争论,到底谁说的对,还是不一定。为什么?四个字,太少了。孔子先生当年为什么不肯稍微多写几句话,从概念入手,一步步推导,把意思彻底给大伙儿讲清楚了?还是因为记录者偷懒,为了“简约”而把夫子的思想宰割殆尽?”是可忍,孰不可忍!“

因此,为求字少(言简意赅)而刻意简约的古文,并非古文的优点,因其往往导致表意的模糊和确实,其实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古文的缺点。《春秋》号称”微言大义“,其实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幻觉。对此,我们阅读古文献的时候,不可不加以重视。

如果从第2种意义的角度来考察”简约“,则”简约“本身其实并不能称其为优点,正如与简约相对的”繁复“也不能算一种缺点一样。

文学表现的手段是多样而复杂的。繁、简,多数情况下是“辩证存在”的,不可简单以”繁“、”简“来确定其优劣。还是举个例子吧,比如大家都喜欢的《红楼梦》,稍加阅读就可以发现,在文学中,往往是繁复中蕴含着简约,或简约中包容着繁复,繁、简之辨,取决于你思考的角度。

比如中学语文课本曾经选《林黛玉进贾府》一段,作为精读材料让学生去琢磨。摘录一段如下: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

这段叙述可谓穷尽细节繁琐至极,但在其极繁的表象下却展示了文学家用意于简约的文学手段,此处的繁,放到全书背景下,却是以极简约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贾府的沛然气象——细品就可以明白这段繁写的用意所在。显然在实际写作中,选择繁写还是选择简写,在于作者的意图和旨趣,在于其细节观和全局观,其间并无确定无疑的唯一答案。简约只是一种因需求而存在的选择方向,并不是一种纯粹的优势

繁、简之别,以字数多寡来简单分别并不可行。古文我们写了已经数千年了,但翻看下古书,简约的文章固然有,但繁复啰嗦的文章根本就不少,并没有因为用字简省就规避了啰嗦的毛病。我们常见到一种观点:某英文厚书翻译成中文就变薄了,可见中文比英文简约。且不说,有时候译书变薄是因为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造成的,就算译文真是变薄了,难道就能证明中文是“简约”过英文的?这样的见识,恐怕只能定位于鄙陋。

相声大师侯宝林有一个段子说:说相声,语言不能啰嗦——但你又免不了啰嗦。这是深味繁简变化的经验之谈。写文章,鉴赏文章,道理同此。

,